摘要:在连云港开发区的产业版图上,“大国重器”正成为最亮眼的标签——从填补国内空白的科研平台,到打破国际垄断的高端装备,再到撑起超级工程的核心材料,一个个硬核成果在这里落地、突破,既彰显着“中国智造”的实力,更书写着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铿锵答卷。
在连云港开发区的产业版图上,“大国重器”正成为最亮眼的标签——从填补国内空白的科研平台,到打破国际垄断的高端装备,再到撑起超级工程的核心材料,一个个硬核成果在这里落地、突破,既彰显着“中国智造”的实力,更书写着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铿锵答卷。
重器一: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
作为我国化石能源领域迄今唯一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的落地,彻底改变了我国高参数大功率燃气轮机试验装置“无”的局面。
它不仅是一座物理意义上的试验平台,更是燃气轮机研发的“加速器”。从基础理论研究、应用基础探索,到关键技术攻关、全工况试验验证,与燃气轮机相关的核心环节都能在这里找到精准的试验研究支撑。
对于我国燃气轮机从“依赖进口”到“自主研制”的跨越,这座装置无疑是最坚实的“科研底座”,也为我国能源科技创新与技术突破注入了开发区力量。
重器二:LNG船用装卸臂
今年6月,在越南盖梅码头-163℃液化天然气超低温环境中,开发区企业连云港远洋流体装卸设备有限公司独立研发制造的4台16寸LNG船用装卸臂,圆满完成了首次海外接船任务,交出了一份“满分答卷”。
它标志着“国产化”大口径LNG船用装卸臂正式实现海外应用零突破,打破了国外长期对该领域的技术垄断。作业中,装卸臂的核心部件全程稳定运行,管线气密测试、低温ERC(紧急脱离系统)、高精度旋转接头与密封圈都顶住了极限考验。
作为企业十余年技术攻关的“匠心之作”,这款装卸臂在精密旋转密封面加工、低温动态密封等关键技术上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不仅让“国产装备”走向海外,更让世界看到了连云港高端制造的硬实力。
重器三:风电产业集群
在开发区,“大国重器”不止是单个装备,更能形成“集群效应”——风电产业便是典型代表。近年来,开发区风电数据节节攀升的背后,是一批风电“重器”的协同发力。
在国能联合动力生产车间内,百米级风电叶片的生产正在井然有序进行,彰显我国在超长叶片制造领域的全球领先水平。海上风电叶片及上下游产业链的协同发展,有效促进开发区新能源和高端装备产业的提档升级。
如今,开发区已聚集起一支“风电天团”:国能联合动力、中材叶片、重山风力等龙头企业引领方向,更有海上风电轴承、智能装卸系统等技术企业补齐产业链,相继填补国内空白,让“开发区造”成为新能源领域的重要力量。
重器四:高性能碳纤维
当世界最大跨度斜拉桥常泰长江大桥正式通车,开发区的“重器”再次吸引全球目光。这座连接常州与泰州的“钢铁巨龙”,将两地通行时间从1小时20分钟压缩至约20分钟,而支撑它突破世界难题的,正是开发区企业中复神鹰的T700级高性能碳纤维SYT49S-24K。
28根由该碳纤维制成的拉索(单根长559米、抗拉强度2600MPa),构成了全球首创的“温度自适应塔梁纵向约束体系(TARS)”,不仅实现了主梁纵向约束的技术突破,更创下“全球碳纤维拉索长度最长、规模化用量最大”的纪录。
如今,中复系企业的碳纤维技术已“多点开花”,T1200、T1400级碳纤维更是用于航空航天等高端装备制造,园区企业始终坚守初心匠心,追求卓越品质,引领科技进步,勇担国家责任,生产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碳纤维,这些“看不见的重器”,正成为支撑国家重大工程的“筋骨”。
从科研平台到高端装备,从产业集群到核心材料,连云港开发区用一个个“大国重器”证明:这里不仅是产业发展的沃土,更是“中国智造”突破创新的前沿阵地。未来,随着开发区“4+N”产业的不断壮大,这里还将诞生更多硬核成果,为国家高质量发展持续赋能。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