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要求退出主持界,沦为众矢之的,54 岁央视主持董倩做错了什么?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08 17:46 1

摘要:提到央视主持人,多数人会自然联想到董卿的优雅从容、撒贝宁的风趣灵动,这些名字一听就让人安心,与专业牢牢绑定。

提到央视主持人,多数人会自然联想到董卿的优雅从容、撒贝宁的风趣灵动,这些名字一听就让人安心,与专业牢牢绑定。

可同样在央视深耕 26 年、拿过金话筒奖的董倩,却走出了一条充满争议的路 ——54 岁的她,多次因采访中的提问被网友喊话“退出主持界”。

从曾经的“央视名嘴”到如今的“众矢之的”,这位北大毕业的主持人,到底在采访中做了什么?

董倩的争议,并非源于一次偶然的失误,而是多次采访中“直击痛点”的提问,让观众觉得“缺乏人文关怀”。

这些被反复讨论的场景,每一次都像一根刺,扎在观众对“媒体人该有的温度”的期待上。

最早让她陷入争议的,是 2008 年汶川地震后的一次采访。当时,一名男孩刚从废墟中被解救出来,身体还带着伤,精神处于极度紧绷的状态。

董倩面对这个惊魂未定的孩子,接连抛出问题:“被压在下面的时候,身体有没有受伤?有没有感到害怕?会不会觉得绝望?”

这些在她看来“探究真相”的提问,在观众眼中却成了“二次伤害”—— 大家认为,孩子刚脱离危险,最需要的是安抚,而非强迫回忆痛苦经历。

当时有媒体评论指出:“采访的核心是传递真实,但真实不该建立在受访者的心理创伤之上。”

2013 年,她对女排主教练郎平的采访,又一次引发不适。

当时郎平刚从美国队执教归来,接手中国女排,董倩直接问道:“你作为美国队主教练时,带队打中国队,那种心情是不是很纠结?”

这个问题看似聚焦“身份矛盾”,却忽略了郎平当时的处境。

她刚回归祖国执教,正面临外界对“国籍”“立场”的过度解读,这样的提问无疑放大了争议,被网友吐槽“刻意制造对立,不懂体谅受访者的难处”。

真正让争议发酵到顶点的,是 2015 年天津大爆炸后的采访。

当时一名消防员刚从救援现场撤下来,满脸疲惫,董倩却盯着他问:“你是家里的独子,假如你出点事,爹娘怎么办?”

话音刚落,消防员的眼眶瞬间红了,半天说不出话来,只能无奈表示“这个问题没法回答”。

这段采访片段在网上传开后,批评声铺天盖地,大家觉得,消防员在一线冒着生命危险救援,此时最该被肯定的是勇气,而非用“家人担忧”来戳他的软肋。

而 2019 年四川凉山森林火灾后的采访,更是让“董倩退出主持界”的话题冲上热搜。

当时多名消防员牺牲,幸存的消防员还沉浸在失去战友的悲痛中,董倩却问道:“你跟牺牲的战友关系好吗?你会自责吗?”

这样的提问,被网友指责“把伤口撕开来问”,认为她完全没考虑到幸存者的心理状态,用“自责”这样的词汇,无疑是在他们的痛苦上再加砝码。

面对这些争议,董倩曾在私下表示:“采访就要戳到核心,我提出的每个问题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目的是让真相更清晰。”

可观众并不买账,在大家看来,“真相”固然重要,但“人文关怀”不该是媒体人的底线吗?

尤其是面对经历创伤的受访者,提问的语气、角度,都该多一份体谅,而非一味追求“犀利”。

如果只看这些争议片段,很容易把董倩简单标签化为“冷血主持人”,不过这个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的女人,能在央视站稳 26 年,绝非只有“犀利”这一面。

她的专业能力、对新闻的坚守,同样值得被看见。

1995 年,董倩从北大历史系毕业,恰逢央视招聘。虽然没有新闻专业背景,但她凭借扎实的文字功底和敏锐的思维,从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进入《焦点访谈》担任编辑。

刚入职时,她几乎是“从零开始”:不会写新闻稿,不懂镜头语言,看着身边经验丰富的同事,她一度压力大到暴瘦。

为了赶上进度,她每天提前两小时到单位,跟着老编辑学写稿,晚上留在办公室看往期节目,一点点摸索新闻采访的技巧。

这种“拼劲”让她很快崭露头角。1999 年澳门回归,她参与大型直播报道,凭借清晰的逻辑和沉稳的表达,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2001 年,她更是凭借深度报道作品,拿下了第 5 届金话筒奖,这个奖项是主持界的最高荣誉之一,足以证明她的专业能力。

那些年,她跑遍全国各地,从农村扶贫现场到城市改革一线,采写了大量有温度的深度报道。

当时有同行评价她:“董倩身上有股‘钻劲’,为了摸清一个选题,能蹲点半个月,这种对新闻的执着,很少有人能比。”

就连在争议最大的几年里,她也从未放弃对“新闻现场”的坚守。

2020 年武汉疫情爆发,她主动申请前往前线,在武汉待了 90 多天,每天穿着防护服采访医护人员、患者和社区工作者,有时一天采访时长超过 20 小时。

当时有媒体拍到她的照片:头发凌乱,眼睛里布满血丝,却依旧拿着话筒,认真倾听受访者的讲述。

面对外界的批评,她的老搭档也曾为她辩护:“董倩不是没有情商,她只是把‘客观传递真相’看得太重。有时候为了避免回避问题,她会选择直接提问,但可能忽略了受访者的情绪。”

这种辩护并非没有道理,在媒体行业,“客观”与“共情”往往是一对需要平衡的关系,董倩的问题,或许就出在“平衡”上。

她太想挖掘新闻的“核心”,却忘了在采访中,“人”才是最重要的,尤其是面对经历创伤的人,先有“共情”,才有“真实”的传递。

如今 54 岁的董倩,依旧在央视从事新闻工作,只是出镜频率比以前少了。

偶尔出现在节目中,她的提问风格柔和了一些,会更注重倾听受访者的表达。

有人说,这是她被争议“磨平了棱角”,但或许,这是她在经历批评后,对“采访本质”有了新的理解。

新闻需要犀利的视角,但更需要温暖的底色,主持人需要专业的能力,但更需要对人的尊重。

董倩的处境,其实折射出很多媒体人的困境:在“追求真相”与“人文关怀”之间,该如何找到平衡点?

她被要求“退出主持界”,并非因为能力不足,而是观众对媒体人有了更高的期待,大家希望看到的,不是只会“戳痛点”的提问者,而是能共情、会体谅的倾听者。

无论身处哪个行业,对“人”的尊重,永远该放在第一位。

来源:黄律议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