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们常常以为,只有女性才需要关注人乳头瘤病毒,简称HPV。但这种病毒从不挑性别、不分年龄,只要免疫系统一时松懈,它就可能悄然“登门”。
人们常常以为,只有女性才需要关注人乳头瘤病毒,简称HPV。但这种病毒从不挑性别、不分年龄,只要免疫系统一时松懈,它就可能悄然“登门”。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它的“样子”千变万化,有时轻如脱毛的小疣子,有时却深藏不露,直到癌变才露出真面目。
很多人感染了HPV,连自己都不知道,甚至还以为是“湿疹”或“痔疮”。这也正是HPV最危险的地方:它不疼不痒,可一旦放任不管,后果可能不是简单的皮肤问题,而是让人追悔莫及的癌前病变甚至癌症。
HPV其实分两个“阵营”:低危型和高危型。名字听起来没那么吓人,但真要碰上了,差别可不是一点点。
低危型就像是街头小混混,虽然惹人烦,但一般不会闹出大事;而高危型就像是潜入体内的“间谍”,表面风平浪静,实则在悄悄破坏细胞,埋下癌变的“地雷”。
先说说低危型HPV的“套路”。它的代表成员是6型和11型,最常见的“作品”就是——尖锐湿疣。
这是一种长在私密部位的赘生物,形状像菜花或者鸡冠子,颜色从红到灰不等,摸上去柔软,有时还会分泌黏液。
虽然不是癌症,但传播力极强,而且容易复发,就像割韭菜,割了一茬又一茬,令人防不胜防。
而高危型HPV的“伎俩”更隐蔽,也更危险。它最著名的代表是16型和18型,已被广泛证实与宫颈癌有关。
除了宫颈,高危型HPV还可能导致肛门癌、咽喉癌、阴茎癌、外阴癌和阴道癌。这些部位本身不容易自检,所以一旦出现症状,往往已经是“晚期预警”。
高危型HPV感染后,大多数人一开始什么症状都没有。
也就是说,它像是“潜伏期很长的病毒间谍”,在体内默默无闻地破坏细胞,一点点积累伤害,直到某天细胞突变,可能就是癌前病变的开始了。
有些女性在体检中被告知有“宫颈糜烂”,以为是炎症,吃点消炎药就行。可她们并不知道,这可能是高危型HPV在作祟。
宫颈的细胞已经发生了改变,形成了宫颈上皮内瘤变,这种病变如果长期不处理,就有可能演变成真正的癌症。
HPV感染的症状,其实要分两类来看:低危型有形,高危型无形。
低危型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小疣子,高危型则是安静地“藏”在体内,慢慢改变细胞结构。
男性感染高危型HPV,也不是“无事一身轻”。虽然男性不像女性那样容易得宫颈癌,但也会增加患肛门癌、口咽癌和阴茎癌的风险。
尤其是一些有口腔性行为习惯的人群,口咽部的黏膜长期暴露于病毒中,容易发生病变。
令人讶异的是,90%以上的HPV感染者在两年内能靠自身免疫清除病毒。也就是说,大部分人其实感染过,却从未察觉。但问题就出在那“剩下的少数”人身上——病毒赖着不走,成了慢性感染,才是未来疾病的隐患。
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判断自己是不是感染了HPV?答案是:不能靠症状判断,只能靠筛查。
女性可以通过宫颈细胞学检查(也叫TCT)和HPV分型检测来判断感染风险;男性目前还没有常规的筛查手段,但一些高风险人群,
比如有多性伴、不洁性行为史的人群,建议定期进行肛拭子或口咽部HPV检测。
很多人听到“病毒”两个字就心慌,其实HPV并不像某些病毒那样凶残无解。只要防得早、查得勤、处理得当,它并不可怕。
接种疫苗是目前最有效的主动防御方式。适龄女性(9-45岁)可以接种HPV疫苗,不同年龄段适合的疫苗种类不同,越早接种保护效果越好。
有些人会疑惑:“我已经结婚了,还有必要打疫苗吗?”答案是:有。即使结过婚,只要未感染所有高危型HPV,接种疫苗仍有意义。疫苗就像是给身体装了一层“防护网”,即使病毒靠近,也难以“登堂入室”。
除了疫苗,日常生活中也有不少“防HPV”的小技巧:
增强免疫力,是最根本的方法。多吃蔬菜水果、规律作息、适量运动,这些看似简单的事,反而最有效。
避免多个性伴侣、避免不洁性行为,是预防HPV传播的关键。
定期体检,尤其是女性的宫颈筛查,能在病变早期就“揪出”病毒。
有些人以为只要没有症状,就说明身体没问题。这种想法就像是房子里有漏水,等墙体发黑了才发现,已经晚了。HPV感染就像“漏水”,不显山不露水,但长期积累的后果却很严重。
从文化角度讲,很多人羞于提及HPV,觉得“那是羞耻的病”。但它就是一种常见的病毒感染。全世界每10个人中,就有8个人一生中至少感染过一次HPV。不谈性、不谈羞耻,只谈健康,才是科学的态度。
从医学史来看,HPV的发现改变了医学对宫颈癌的认知。以前人们以为宫颈癌是“无法预防”的天灾,但随着HPV的研究深入,才知道它是可以通过疫苗、筛查来预防的疾病。这种进步,堪称医学史上的一次“逆转”。
HPV病毒其实很“挑剔”,它只能在人体皮肤和黏膜表面生存,离开人体就会迅速死亡。所以日常生活中通过马桶、毛巾传播的可能性极低,真正的传播途径主要还是性接触。
如果把HPV比作一个“潜伏的敌人”,那么疫苗就是盾牌,筛查是雷达,健康的生活方式则是护城河。三者结合,才能筑起一道真正牢固的防线。
也许你曾听说有人感染HPV多年无事,也许你也曾看到有人因为忽视筛查而患上宫颈癌。前者是幸运,后者是警钟。而我们要做的,是在幸运和警钟之间,选择科学和理性。
别等身体发出信号才开始重视,也别因为没有症状就心存侥幸。HPV并非洪水猛兽,但它也不会自己离开。
当我们了解它,尊重它,才能真正掌控它。
参考文献:
[1]牟思博,周昌明,郑莹.2025年美国癌症统计数据解读及对中国癌症防治工作的借鉴意义[J].中国癌症杂志,2025,35(6):523-530.
[2]陈建国,朱宏,吴燕.HPV疫苗的全球接种现状与策略研究[J].中国疫苗与免疫,2024,30(2):145-150.
[3]李雪,刘玉兰.宫颈癌筛查与HPV检测的临床应用进展[J].实用妇产科杂志,2025,41(5):366-371.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来源:老李科普Tal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