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日利亚拉沙热死亡168例,病死率 18.5% 超去年,多乳鼠是传播源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08 16:59 1

摘要:其实答案特具体,就藏在当地一种叫多乳鼠(Mastomysrat)的老鼠身上。这老鼠跟咱们常见的野鼠不一样,它是天生的病毒携带者,自己感染了拉沙病毒死不了,却会通过尿液、粪便一直排病毒。

最近西非拉沙热的事,可能大家没太关注,但仔细看数据还挺揪心的,尤其是尼日利亚,情况比去年同期还严峻。

不过先别着急看死亡数字,咱们先搞个关键问题,这拉沙热到底是怎么跑到人身上的?总不能平白无故就感染吧?

其实答案特具体,就藏在当地一种叫多乳鼠(Mastomysrat)的老鼠身上。这老鼠跟咱们常见的野鼠不一样,它是天生的病毒携带者,自己感染了拉沙病毒死不了,却会通过尿液、粪便一直排病毒。

人只要碰了被污染的食物、衣服,甚至吸了带病毒的粉尘,就可能中招,而且这种人跟老鼠传是主要途径,倒不是人传人为主。

有人可能会说,投点鼠药不就完了?其实还真没这么容易。我觉得单纯靠鼠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一方面多乳鼠抗药性强,长期用药搞不好会出现超级老鼠;另一方面,鼠药还可能误杀其他有益的小动物,破坏当地生态。

更麻烦的是,多乳鼠跟人的生活空间太近了,它是西非本土物种,适应力强,一年能生好几胎,每胎6-12只,还特别爱往人住的地方钻,农户的粮仓、厨房角落、甚至墙缝里都能搭窝。

尼日利亚农村不少家庭习惯把玉米、木薯堆在屋檐下,这不正好给多乳鼠送粮食吗?人接触它排泄物的机会自然就多了。

咱们再回到数据上,看看尼日利亚现在的情况有多棘手。截至2025年第38周,因拉沙热去世的已经累计168例,比前一周多了2例;

更让人担心的是病死率(CFR),升到了18.5%,比2024年同期的16.9%还高,这意味着每5个确诊患者里,差不多就有1个可能救不回来,医疗系统的压力可想而知。

有人可能觉得,这种传染病是不是只找老人小孩?还真不是。

21到30岁的年轻人反而感染最多,患者年龄跨度特别大,最小1岁婴儿,最大96岁老人,中位年龄是30岁。性别上,男性比女性略多,比例1:0.8。

区域分布也有意思,全国21个州都有病例,但90%的确诊都集中在5个州,翁多州占33%、包奇州23%、埃多州18%、塔拉巴州13%、埃博尼州3%,剩下10%才散在其他16个州。

这种集中爆发的特点,反而成了防控的突破口。

与其把检测试剂盒、抗病毒药和医护人员平均分给21个州,不如优先往这5个重灾区投。

比如在翁多州的乡镇卫生站多设几个快速检测点,让疑似患者当天就能拿到结果,别因为来回跑医院错过72小时的最佳治疗期,这种精准发力肯定比撒胡椒面式防控管用,能更快把病死率降下来。

那到底怎么才能真正破局呢?我觉得得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切断老鼠到人的传播链,另一方面补基层医疗的短板,缺一个都不行。

先说医疗这块,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发现得太晚。

尼日利亚很多偏远地区的卫生站,连最基础的拉沙热快速检测试剂盒都没有,患者出现发烧、没力气这些症状后,得辗转好几个小时去州府医院才能确诊。

可拉沙热的黄金治疗期就3-5天,一耽误,病死率自然就上去了。

而且不少乡村医生对拉沙热的症状认不准,容易跟疟疾、流感搞混,要么误诊要么漏诊,也耽误事。

我觉得解决这问题得内外合力,对内,尼日利亚政府得把拉沙热防控放进基层医疗的考核里,保证每个县至少有1所医院能做检测;

国际组织别只捐药,更要帮着培训当地医护人员,建一个社区筛查-县镇检测-州府救治的三级网络。

另外,社区教育也不能少,用广播、海报这些简单的方式,告诉大家别碰老鼠排泄物不舒服赶紧去医院,这些看似基础的事,其实在防控里特别关键。

拉沙热的数字还在变,168例死亡背后是168个破碎的家庭。

这场跟病毒的仗,不是打几天就能赢的,得有科学的办法,更得有耐心。

毕竟在公共卫生这事上,没有一下子就好的奇迹,只有一步一步坚持下去,才能真正扛过去。

来源:成倚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