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天宝十五载(756年),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叛乱,李隆基流亡蜀中,途经马嵬驿,随军将士发生哗变,要求杀死杨贵妃,玄宗忍痛将杨贵妃缢死于佛室,李杨的爱情悲剧最终以马嵬驿之变收场。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天宝十五载(756年),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叛乱,李隆基流亡蜀中,途经马嵬驿,随军将士发生哗变,要求杀死杨贵妃,玄宗忍痛将杨贵妃缢死于佛室,李杨的爱情悲剧最终以马嵬驿之变收场。
这段帝妃之间少有的真挚情爱,结局凄婉却令人深思,两人的爱情悲剧不仅体现在他们之间的生离死别,更反映了整个唐王朝社会变动的深刻原因。
唐玄宗李隆基与杨贵妃的相遇,从一开始就带着打破常规的意味。开元二十二年,洛阳城中咸宜公主的婚礼现场,17 岁的杨玉环以寿王妃的身份出席。
彼时的她,正值青春年华,肌肤胜雪,眉眼间带着灵动的娇憨,一曲琵琶弹得婉转悠扬,起身起舞时,裙摆翻飞如蝴蝶蹁跹,瞬间吸引了在场所有人的目光,其中就包括时年 50 岁的唐玄宗。
此时的玄宗,虽已开创开元盛世,成为万人敬仰的帝王,内心却有着难以言说的孤独。他深爱的宠妃武惠妃刚刚离世不久,后宫数千佳丽,竟无一人能填补武惠妃留下的空缺。
而杨玉环的出现,像一束光,不仅在容貌上与武惠妃有几分相似,更在艺术才情上与他高度契合 —— 玄宗精通音律,擅长作曲,而杨玉环对乐舞的领悟力远超常人,两人一唱一和,仿佛是命中注定的知音。
可杨玉环的身份是寿王妃,是玄宗的儿媳,这份感情从萌芽之初就踩在伦理的红线之上。但帝王的欲望与执念,终究突破了世俗的约束。
为了名正言顺地将杨玉环纳入后宫,玄宗精心设计了一场 “身份转换” 的戏码:他先以 “为窦太后祈福” 为由,下旨让杨玉环出家为女道士,赐道号 “太真”,以此切断她与寿王李瑁的婚姻关系。
在杨玉环出家的五年间,玄宗时常以探望为由与她相见,两人的感情在这段 “地下时光” 里愈发深厚。
五年后,玄宗又为寿王另娶韦氏为妃,彻底抹去了杨玉环 “寿王妃” 的印记,随后便下诏将她册封为贵妃,让这段禁忌之恋终于摆上了台面。
自此,杨贵妃开始了宠冠后宫的生活。玄宗为她修建华丽的宫殿,命令七百多名织工专门为她缝制衣物,甚至为了满足她爱吃荔枝的喜好,下令开辟从岭南到长安的 “荔枝道”,让快马日夜兼程运送新鲜荔枝,留下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的典故。
在玄宗眼中,杨贵妃不仅是妃子,更是能懂他内心的灵魂伴侣,他愿意为她倾尽所有,哪怕这份宠爱早已超出了帝王对后妃的常规尺度。
杨贵妃的受宠,不仅改变了她自己的命运,更让整个杨氏家族迎来了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的辉煌。
玄宗对杨贵妃的爱屋及乌,到了近乎盲目的地步:杨贵妃的叔父杨玄珪被提拔为光禄卿,掌管宫廷膳食;堂兄杨铦封为鸿胪卿,负责外交礼仪;另一位堂兄杨锜更是娶了玄宗的女儿太华公主,成为皇亲国戚。而其中最受瞩目的,当属杨贵妃的远房堂兄杨国忠。
杨国忠原本只是市井中一个游手好闲的赌徒,因杨贵妃的关系得以进入朝廷任职。凭借着杨贵妃在玄宗面前的影响力,以及自己善于钻营的本事,杨国忠一路平步青云,最终官至宰相,手握朝政大权。
掌权后的杨国忠,却暴露了贪婪与专横的本性:他大肆收受贿赂,提拔亲信,打压异己,甚至不惜与当时手握重兵的节度使安禄山产生激烈冲突。
安禄山本就对唐朝的统治心怀不满,杨国忠的步步紧逼,更成了他发动叛乱的直接导火索。
与此同时,玄宗因过度沉迷于与杨贵妃的爱情,逐渐荒废了朝政。他曾多次因为陪伴杨贵妃而不上早朝,将国家大事交由杨国忠等人处理,导致朝堂上下乌烟瘴气,吏治腐败日益严重。
百姓们看着杨氏家族凭借杨贵妃的宠爱作威作福,看着玄宗沉迷享乐不顾国事,心中的不满渐渐积累。
当时民间流传着 “生女勿悲酸,生男勿欢喜” 的歌谣,暗讽杨贵妃得宠后,女性地位竟超过男性,而这背后,是对杨氏家族专权和玄宗怠政的无声抗议。
可沉浸在爱情与繁华中的玄宗和杨贵妃,并未意识到这些潜藏的危机。他们依旧在宫中宴饮作乐,玄宗亲自谱写《霓裳羽衣曲》,杨贵妃则伴着乐曲翩翩起舞,两人沉浸在艺术与爱情的世界里,将盛唐的繁荣当作永恒的背景板。
却不知,一场足以颠覆整个王朝的风暴,正在远方悄然酝酿。
天宝十五年,安禄山以 “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 为名,在范阳起兵叛乱,安史之乱正式爆发。叛军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就攻破了唐朝的东都洛阳,随后向长安逼近。
长安城内人心惶惶,玄宗这才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但此时的唐朝军队早已因长期疏于训练而战斗力低下,根本无法抵挡叛军的进攻。
在慌乱之中,玄宗决定带着杨贵妃、杨国忠以及少数亲信大臣和禁军,悄悄逃离长安,前往蜀地避难。当一行人逃至马嵬驿时,随行的禁军将士们终于爆发了积压已久的不满。
他们认为,安史之乱的爆发,是杨国忠专权误国所致,而杨贵妃作为杨国忠的靠山,更是 “红颜祸水”,若不除掉这二人,天下永无安宁之日。
禁军统帅陈玄礼率先带领士兵包围了玄宗的行宫,要求玄宗诛杀杨国忠和杨贵妃。
面对愤怒的士兵,玄宗起初还想为杨国忠辩解,可士兵们情绪激动,直接冲上前将杨国忠斩杀,并将他的头颅悬挂在驿站门口示众。
紧接着,士兵们又将矛头指向了杨贵妃,齐声高呼:“贼本尚在!不杀贵妃,六军不发!”
此时的玄宗,陷入了痛苦的抉择之中。一边是与自己情深义重、相伴多年的杨贵妃,是他愿意倾尽所有去呵护的爱人;另一边是跟随自己多年的禁军将士,是他逃离长安、保全性命的唯一依靠,更是大唐江山延续的希望。
他试图劝说士兵,声称杨贵妃从未干预朝政,不应将罪责加在她身上,可愤怒的士兵们根本不听,坚持要唐玄宗给出明确答复。
看着眼前剑拔弩张的局势,听着士兵们 “不杀贵妃,誓不前行” 的呐喊,玄宗终于明白,自己再也无法护住杨贵妃了。
帝王的权力在这一刻显得如此苍白无力,他曾以为自己能掌控一切,却最终要在江山与美人之间做出残酷的取舍。
最终,玄宗颤抖着下令,赐杨贵妃三尺白绫,让她在马嵬驿的佛堂内自缢身亡。
当杨贵妃的遗体被抬出佛堂时,玄宗掩面而泣,却不敢发出一声哀嚎。曾经 “芙蓉帐暖度春宵,从此君王不早朝” 的浓情蜜意,在这一刻都化作了无尽的悲凉。
禁军将士们见杨贵妃已死,这才放下武器,护送玄宗继续向蜀地前行。而马嵬驿的那棵梨树,也因见证了这场悲剧,成为了后世文人墨客凭吊杨贵妃的寄托。
杨贵妃死后,玄宗在蜀地日夜思念她,甚至派人为她招魂,却只得到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的结果。
安史之乱平定后,玄宗回到长安,可昔日繁华的宫殿依旧,心爱的人却早已不在,他只能在孤独与悔恨中度过余生。
纵观杨贵妃的一生,她从寿王妃到贵妃,再到马嵬驿的亡魂,看似是命运的跌宕起伏,实则是封建皇权下女性的悲哀。
她的受宠,并非仅仅因为美貌,更多的是因为她恰好满足了玄宗对情感与艺术的需求,成为了帝王排遣孤独的 “工具”。
而她的死亡,也并非因为她真的 “祸国殃民”,而是因为在王朝危机面前,她成了帝王推卸责任、安抚人心的 “替罪羊”。
在男权至上的封建时代,女性始终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即便是像杨贵妃这样宠冠后宫的女子,看似拥有无限风光,实则依旧是皇权的附属品。
玄宗爱她时,可以为她打破伦理、倾尽奢华;可当江山受到威胁时,他又能毫不犹豫地将她牺牲。所谓的帝王之爱,终究抵不过江山社稷的重量,抵不过权力的冰冷算计。
后世对杨贵妃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说她是 “红颜祸水”,导致盛唐由盛转衰;也有人说她是无辜的牺牲品,承担了本不该属于她的罪责。
但无论如何,杨贵妃的悲剧,早已超越了个人的命运,成为了盛唐衰落的象征,更成为了封建皇权下女性宿命的缩影。
正如唐代诗人杜牧在诗中所叹:“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玄宗作为帝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却连自己心爱的女人都无法保护;而寻常百姓卢家的女儿莫愁,虽没有奢华的生活,却能拥有安稳的爱情与人生。
或许,对于杨贵妃而言,若有来生,她宁愿做一个平凡女子,拥有一份简单的幸福,也不愿再踏入帝王家,承受那份极致宠爱背后的残酷代价。
马嵬驿的风,吹了千年,依旧在诉说着杨贵妃的悲情故事。她的名字,早已与盛唐的繁华、爱情的美好以及命运的残酷紧紧相连,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道永远无法磨灭的印记。
来源:飞叔知识局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