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同样种红薯,为啥邻居家一刨一堆胖红薯,你家挖出来尽是“小豆丁”?秋分一过,红薯管理的大忌很多老把式都搞混了,错一步可能半年白忙活!
同样种红薯,为啥邻居家一刨一堆胖红薯,你家挖出来尽是“小豆丁”?秋分一过,红薯管理的大忌很多老把式都搞混了,错一步可能半年白忙活!
秋分过后,红薯进入了薯块膨大的关键期。这时候田间管理来不得半点马虎,尤其是控旺措施的选择。“提蔓”还是“割蔓”,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让许多经验丰富的老农都栽了跟头。
选对了,养分集中供应薯块,个大饱满;选错了,可能导致减产甚至绝收。
秋分后红薯管理,为何如此关键?
秋分节气意味着昼夜平分,此后昼短夜长,气温逐渐下降,红薯的生长也随之进入最后冲刺阶段。
此时,红薯地上部分的茎叶生长缓慢,地下薯块却快速膨大。管理重心必须从促秧转向促薯,任何不当操作都会影响最终产量。
尤其是控旺技术运用不当,很容易导致“光长秧子不结薯”的后果。 这就要求我们在“提蔓”和“割蔓”之间做出科学选择,切不可盲目跟风。
“提蔓”与“割蔓”,原理大不同
要想做出正确选择,首先得明白两者区别。
提蔓,顾名思义,就是轻轻将红薯蔓提起,抖落泥土,拉断茎节处生长的须根,然后再放回原处。
这种方法不翻转叶片,不损伤藤蔓,只是破坏了那些“偷吃”养分的须根。
提蔓的最大优势是让养分集中流向主根的薯块,促进薯块膨大,同时避免了叶片翻转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割蔓,则是直接将红薯蔓割掉一部分。这是一种比较激进的方法,原先是农民为了用红薯蔓喂猪而采用的方法,同时也能控制地上部分生长。
割蔓虽能有效控制旺长,但会损失大量营养,还容易引发病害。尤其是在秋分后,红薯需要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分,此时割蔓会严重削弱这种能力。
秋分后管理,到底该选哪一种?
对于秋分后的红薯管理,绝大多数情况下应选择提蔓而非割蔓。
原因很简单:秋分后红薯进入生长后期,叶片制造养分的能力直接关系到薯块的膨大。此时若采取割蔓措施,会大量减少光合作用的叶片面积,导致薯块膨大受阻。
提蔓则更加温和、科学,它仅仅断断了那些“偷养分”的须根,迫使养分向主根薯块转移,而不影响叶片的光合功能。
农技专家指出,翻蔓(包括割蔓)可能导致减产20%-25%,严重的甚至高达30%以上。 这是因为翻蔓或割蔓会损伤大量茎叶,打破正常的光合作用系统。
有经验的老农都知道:“翻一次藤,减产两三成不是吓唬你!”
秋分后提蔓,掌握技巧是关键
秋分后提蔓,需要掌握正确的时间和技巧。
时机选择:应选在晴天下午进行,避开雨天和清晨露水未干的时候。 因为雨天操作容易传播病害,而清晨藤蔓含水量高,易折断。
操作方法:用手轻轻提起藤蔓,抖落须根上的泥土,让须根暴露在外,切忌用力过猛扯断主蔓。 提起后应按照原来的方向放回,不要翻转茎叶。
注意事项:秋分后提蔓不宜频繁进行,一般1次即可。 对于长势较弱的地块,甚至不需要提蔓。只有那些地上部分长势过旺的田块,才需要采取提蔓措施。
除了提蔓,秋分后还需注意这些
秋分后的红薯管理,除了正确选择控旺方法外,还需配合其他措施:
水分管理:红薯膨大期需要水分,但怕涝不怕旱。 遇旱时可隔沟浇小水,但收获前20天内必须停止浇水。 如遇秋涝,要及时排水,防止薯块腐烂或形成硬心。
肥料调整:秋分后切忌追施氮肥,否则会刺激茎叶徒长。 可叶面喷施0.2%-0.3%的磷酸二氢钾溶液,促进薯块膨大。
保护茎叶:红薯生长后期,茎叶是制造养分的“工厂”,保护好茎叶就是保障产量。 避免任何不必要的田间作业损伤叶片。
老话常说:“红薯不控旺,光长秧子没产量!” 秋分后的红薯管理,就像是一场精准的平衡术。提蔓得当,能让你的红薯产量大增;方法错误,半年的辛苦就可能付诸东流。
记住,秋分后宁愿轻轻提,也不要狠狠割。待到收获时节,垄沟里一个个胖嘟嘟的红薯,就是对你辛勤劳作的最好回报。
来源:稻香老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