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A股市场的可控核聚变概念掀起一波炒作热潮。中核国际在半个月内涨幅超过80%,上海电气、西部超导等概念股也获融资资金大幅买入。
半月涨幅超80%,核聚变概念股涨势如虹,但这场资本狂欢背后隐藏着巨大的技术鸿沟与商业不确定性。
近期,A股市场的可控核聚变概念掀起一波炒作热潮。中核国际在半个月内涨幅超过80%,上海电气、西部超导等概念股也获融资资金大幅买入。
与此同时,全球范围内关于核聚变的利好消息不断,从合肥BEST项目的关键突破到德国投入超20亿欧元建造核聚变电站,仿佛预示着核聚变商业化即将到来。
然而,在这场资本狂欢背后,核聚变发电真正商业化至少还要20年,目前没有一家公司能靠核聚变实现稳定盈利。
可控核聚变概念在A股市场迅速升温,多只概念股股价大幅上涨。港股中核国际自9月16日以来涨幅近81%,上海电气港股单日上涨14.19%。
融资资金也大举涌入这一板块,上海电气融资净买入额高达16.38亿元,西部超导、永鼎股份、中国能建、豫光金铅等公司的融资净买入额均在3亿元以上。
资本市场的热情源于近期核聚变领域的密集利好。2025年10月,合肥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项目取得关键突破,装置主机关键部件——杜瓦底座研制成功并精准安装。
同时,德国政府通过了一项名为“德国迈向核聚变发电站”的行动方案,计划到2029年累计投入超20亿欧元资助核聚变研究。
政策面上,我国首部《原子能法》已正式通过,明确“国家鼓励和支持受控热核聚变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并将在2026年1月15日起施行。
这些消息共同推动了资本市场对可控核聚变概念的追捧。
与资本市场的热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可控核聚变面临诸多技术瓶颈,商业应用前景仍然遥不可及。
可控核聚变的核心指标是Q值(输出能量与输入能量比),需要Q>10才能实现经济可行。目前全球Q值刚刚超过1,仅实现能量盈亏平衡。
等离子体稳定性、燃料循环效率等关键技术问题尚未解决。当前氚燃烧效率仅0.3%-0.5%,远低于商业运营要求。
核聚变装置的材料寿命也是一大挑战。现有材料寿命约1万小时,而商业运营需要提升至10万小时以上。
此外,核聚变发电的度电成本需降至0.3元以下,才能与传统能源竞争,这对于目前仍处于实验阶段的核聚变技术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国际共识是,核聚变商业化可能要到21世纪中叶才能实现。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建刚预测,最迟到2030年,中国能让第一盏“核聚变灯”点亮。
但这与大规模的商业发电还有很大距离。
在可控核聚变产业链中,部分公司确实参与了相关项目研发,但业务占比有限。
上游超导材料领域,西部超导为BEST项目批量供应超导线材,并积极对接国内重大可控核聚变项目。
永鼎股份子公司东部超导的产品也已应用于可控核聚变场景。
中游核心部件领域,上海电气已成为国内核聚变主机系统核心装备供货业绩最全面的装备制造企业之一,参与BEST项目TF线圈盒的供应。
合锻智能参与了BEST项目核心部件真空室的研制,百利电气参与了杜瓦结构研发与制造,安泰科技则为BEST项目研制了钨铜复合片。
这些公司确实参与了可控核聚变的项目研发,但投资者需要清醒认识到,核聚变相关业务在这些公司的整体营收中占比仍然很低,短期内难以贡献实质性业绩。
随着可控核聚变概念升温,投资者需警惕股市虚假“小作文”与非法荐股行为。
近年来,股市虚假“小作文”屡见不鲜,往往通过伪造政策文件、研报截图、内幕消息等内容,通过社交平台传播,扰乱市场秩序。
最高法和证监会已联合发布指导意见,依法打击编传虚假信息,支持受害人民事诉讼获取损害赔偿,并对构成犯罪者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随着AI技术发展,编造股市虚假“小作文”成本更低,内容更具迷惑性。非法荐股也包装成“知识付费”形式,诱惑投资者。
投资者应提高辨别能力,树立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的理念,警惕“一夜暴富”的诱惑,远离非法荐股活动。
面对可控核聚变领域的投资机会,投资者需要理性看待,长远布局。
可控核聚变确实是具有革命性前景的能源技术,一旦突破,将彻底改变全球能源格局。但其技术挑战巨大,商业化时间表仍然遥远。
短期来看,超导材料、特种金属、真空设备等领域可能率先迎来订单释放,但相关业务在上市公司整体营收中占比有限。
长期而言,投资者需要关注技术路线进展与经济性验证,而非追逐短期概念炒作。
可控核聚变是一场跨越数十年的技术长征,而非短期炒作的热点。投资者应以长期视角关注产业链进展,理性看待概念波动。
资本市场的历史不断重演:每一个革命性技术出现,都会引发资本狂欢,但大多数炒作最终会退潮。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如此,如今的可控核聚变概念亦可能如此。
在BEST项目实验室里,科学家们需要将400吨重的杜瓦底座毫米级精准落位——误差不足2毫米。投资者同样需要这种精准的眼光与耐心,区分革命性技术的长期前景与短期市场炒作的巨大风险。
来源:奋发风铃B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