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服对手的纳粹元帅,战功赫赫震北非,却因反希特勒服毒身亡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08 12:05 1

摘要:提起二战时德国的元帅,多数人心里会先冒出来两个名字:一个是善打硬仗、能啃硬骨头的“帝国之鹰”曼施坦因,另一个就是凭着以少胜多的传奇,被人喊了几十年“沙漠之狐”的隆美尔。

提起二战时德国的元帅,多数人心里会先冒出来两个名字:一个是善打硬仗、能啃硬骨头的“帝国之鹰”曼施坦因,另一个就是凭着以少胜多的传奇,被人喊了几十年“沙漠之狐”的隆美尔。

这两位元帅,论军事才华难分伯仲,但论人生的戏剧性,隆美尔得排第一。他是唯一能把对手打服,却死在自己“元首”手里的德国元帅,是纳粹高层里少有的不沾种族暴行的将领,最后却因与反希特勒集团有间接关联被逼自尽。

生前是德国人的“民族英雄”,死后几十年还被反复争论:他到底是纳粹的帮凶,还是乱世里守住良知的清醒者?

先从隆美尔最风光的日子说起,他的战功不是靠熬资历出来的,是实打实靠“奇招”打出来的,而且一出手就是王炸。

1940年,德国发动法国战役,当时隆美尔还只是个少将,指挥着第7装甲师。这支部队在之前不算顶尖,装备不如老牌装甲师,士兵也多是刚入伍的新兵,没人想到,隆美尔能把它带成日后闻名欧洲的“魔鬼之师”。

当时德军的核心计划是“闪电战”:绕开法军花了十几年修建的马奇诺防线,从地形复杂的阿登森林穿插,打法军一个措手不及。

但阿登森林路况极差,装甲部队推进困难,其他师都按部就班慢慢挪,隆美尔却不按常理出牌:他让侦察兵骑着摩托车在前头探路,自己坐着装甲车跟在部队最前面,遇到法军据点,不跟对方死磕拼消耗,直接派小股部队绕到后方炸补给线、断通讯,主力部队趁乱从正面冲过去。

就这样,第7装甲师10天里硬生生推进了400公里,比德军总部的预定计划快了3倍,一路下来没打几场硬仗,却俘虏了法军9.7万人,缴获坦克485辆,自己的伤亡还不到2000人。后来有法军士兵回忆:“我们早上还在加固防线,中午就听到后方枪响,回头一看,德军坦克都快到跟前了,根本不知道他们从哪冒出来的。”

这一战之后,“魔鬼之师”的名号传遍欧洲,隆美尔也从少将升为中将,成了德国军界最亮眼的“新星”。

真正让隆美尔“封神”的,是北非战场。1941年,意大利军队在北非跟英军打仗,被打得丢盔弃甲,不仅丢了昔兰尼加地区,还被英军逼到了利比亚边境,墨索里尼急得团团转,只能找希特勒求救。希特勒权衡再三,决定派隆美尔去,带着“非洲军团”收拾烂摊子。

当时隆美尔手里的牌,说好听点是“凑活能用”,说难听点就是“破烂不堪”:总共就3个师(2个装甲师、1个步兵师),还都缺编。

装甲师实际只有150辆坦克,比编制少了一半,而且士兵大多没去过北非,刚到就被沙漠的高温折腾得中暑,连武器都拿不稳。反观英军,有5个师加2个旅,坦克400多辆,还有绝对的制空权,补给线比德军短了上千公里。德军总部给隆美尔的命令很保守:稳住防线,别丢地盘。

可隆美尔偏不按套路来,他到北非的第3天,没等后续部队到齐,就带着仅有的100多辆坦克发起进攻。当时英军以为德军要先休整,根本没防备,结果被隆美尔一路追着打,两个月就收复了意大利丢的昔兰尼加地区,把英军逼到了埃及边境。

英军指挥官气得骂街:“这哪是打仗,这就是耍狐狸的诡计!”“沙漠之狐”的名号,就是从这时候喊起来的。

最经典的是1942年的加查拉战役,英军为了挡住隆美尔,布了一道绵延80公里的“加查拉防线”,还埋了50万颗地雷,号称“固若金汤”,连丘吉尔都拍板说“隆美尔绝对打不过来”。可隆美尔看了防线图,没硬闯地雷阵,反而带着部队绕到防线后方,先端了英军的补给站。没了粮食和弹药,英军前线部队顿时乱了阵脚,有的士兵没打就缴了械。隆美尔再回头打正面,前后夹击之下,英军全线溃败,5万人被俘,300多辆坦克被缴。

紧接着,隆美尔又攻克了英军死守的托布鲁克要塞。这个要塞英军守了8个月,之前德军打了3次都没打下来,结果隆美尔只用了11天就攻下来了,还俘虏了3.3万英军,包括2名少将。消息传到柏林,希特勒直接把隆美尔晋升为陆军元帅,这一年,隆美尔才51岁,是德国最年轻的元帅之一。

不过,隆美尔跟其他纳粹将领不一样,他在战场上再狠,也没丢了军人的底线,尤其是对待战俘,跟当时纳粹军队虐待、处决战俘的暴行比,简直是两个极端。

希特勒曾专门给隆美尔下过一道秘密命令:“北非战场上若抓到犹太裔战俘,不用送战俘营,直接就地处决,不许留活口。”隆美尔拿到命令后,不仅没执行,还直接给希特勒回了封信,里面写着“战争的目的是击败敌人,不是屠杀手无寸铁的战俘”;他还特意召集手下的军官开会,拍着桌子说“谁要是敢动战俘一根手指头,我先把他送上军事法庭”。

有英军战俘后来回忆过,他被俘时腿受了伤,走不动路,原本以为会被丢下,结果隆美尔的士兵把他抬上装甲车,还找军医给他包扎;到了战俘营,隆美尔还专门来看过他们,知道英军缺饮用水,特意让士兵匀了几桶淡水过去,甚至把部队里限量供应的啤酒分给战俘喝。还有一次,英军有个军官想跟家人报平安,隆美尔不仅没阻止,还让通讯兵帮他发了电报。

后来英军在北非反击,收复失地时,专门检查了隆美尔留下的战俘营,发现战俘的衣食都有保障,还建了简易医院,跟其他纳粹战俘营里“饿殍遍地”的惨状完全不同。也正因为这点,后来盟军提起隆美尔,都没把他跟“纳粹战犯”画等号,反而承认他是“有操守的职业军人”。

隆美尔对希特勒的态度,其实是慢慢变的。一开始,他是真心敬佩希特勒的。一战后德国战败,割地赔款,老百姓连饭都吃不上,是希特勒让德国重新崛起,还给了军人施展才华的舞台。隆美尔曾在日记里写“元首能带领德国走向强大”,那时候的他,确实是希特勒的“听话将军”。

可随着战争打下去,尤其是1943年北非战场溃败后,隆美尔彻底看清了希特勒的疯狂,也看清了德国的败局。

1943年,盟军在北非登陆,两面夹击隆美尔的非洲军团。当时隆美尔手里的部队,缺粮、缺弹、缺燃料,士兵伤亡过半,坦克剩下不到50辆,连装甲车都要靠抢意大利的才能动。

而盟军的兵力是他的10倍,补给船一艘接一艘往北非运物资。隆美尔知道再打下去就是送死,于是三次给希特勒发电报,建议从北非撤军,保存实力,集中精力防守欧洲本土。

可希特勒的回电只有冷冰冰的一句话:“不准撤军,不胜利,毋宁死。”隆美尔没办法,只能硬撑,最后非洲军团几乎全军覆没,他自己也因为严重的肝病,被希特勒调回德国休养。

回到德国后,隆美尔没闲着,他主动申请去各个战场考察,看到的全是惨状:东部战场,德军被苏联红军打得节节败退,尸横遍野,有的士兵连棉衣都没有,冻得失去战斗力;西部战场,盟军随时可能登陆欧洲,沿海城市天天被轰炸;国内,老百姓没饭吃,只能靠挖野菜充饥,工厂被炸毁,到处是废墟。

隆美尔也跟亲信私下说:“再这么打下去,德国就彻底完了。”

从那以后,隆美尔不再是“希特勒的听话将军”,他开始暗中联系一些主张停战的军官,比如他的参谋长斯派达尔,主张跟英美和谈,结束战争,避免德国被彻底摧毁。有人跟他提“推翻希特勒”时,他虽然没直接同意,却也没反对,只是说“只要能让德国活下去,怎么做都行”,这成了后来他被追责的“隐患”。

更让希特勒不满的是,隆美尔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使用上,跟希特勒产生了尖锐分歧。当时希特勒下令大力研发V2火箭,计划集中轰炸英国伦敦,想靠这种“超级武器”逼英国投降,还让隆美尔参与火箭的部署规划。

隆美尔却认为,V2火箭产量有限、精度极低,炸伦敦只能伤到平民,根本改变不了败局;而且研发火箭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要是把这些资源用在民生上,还能让老百姓多活几口。

他多次向希特勒陈述利弊,建议“把V2火箭用来攻击英国南部沿海的盟军集结点,而非伦敦平民”,可希特勒根本不听,还斥他“胆小怕事,不懂战略”。两人的矛盾,从战略分歧变成了信任危机。

回到德国休养没多久,希特勒又给隆美尔派了新任务,负责“大西洋壁垒”的防御规划,抵御随时可能登陆的盟军。可隆美尔到了西线才发现,所谓的“大西洋壁垒”根本就是个空架子:防线绵延几千公里,兵力却分散在各个据点,有的碉堡连机枪都没配齐,士兵大多是老弱病残;更糟的是,他和西线总司令龙德施泰特还闹了战略分歧。

隆美尔认为,盟军登陆时必须在海岸就拦住,要是让盟军站稳脚跟,再调预备队反击就晚了。可龙德施泰特觉得,应该把主力当预备队藏起来,等盟军登陆后再集中力量围歼。

最后,二人互不相让,上报希特勒后,希特勒也没拍板定夺,只说“两边的想法都试试”,结果导致“大西洋壁垒”的防御体系漏洞百出,这也为后来诺曼底登陆的成功埋下了伏笔。

隆美尔的日子越来越难,既要跟盟军掰手腕,又要跟希特勒、龙德施泰特闹矛盾,可他没料到,一场突如其来的刺杀案,会直接把他推向绝路。

1944年7月20日,德国军官施陶芬贝格带着炸弹闯进希特勒的总部“狼穴”,试图炸死希特勒,这就是著名的“7·20刺杀案”。可惜炸弹威力不足、摆放位置偏差,希特勒仅受了点皮外伤,刺杀彻底失败。

希特勒暴怒之下,下令展开全国大清洗,凡是跟密谋集团沾边的人,不管有没有直接参与,都要从严追查。很快,隆美尔的参谋长斯派达尔、副官霍法克就被揪了出来。

这两人正是刺杀案的核心密谋者。霍法克在严刑拷打下扛不住,为了自保,谎称“隆美尔支持推翻希特勒,还默许我们的行动”,把隆美尔拉下了水。

可真实情况是,隆美尔从未直接参与刺杀,甚至一开始都不知道施陶芬贝格要动武;他只是之前跟霍法克聊过“反对续战、主张与英美和谈”的想法,从未表态支持“谋杀元首”。得知刺杀失败后,隆美尔还特意给希特勒发去电报慰问,想撇清关联,可这没能改变他的命运,希特勒早就对隆美尔的“不听话”不满,这次正好借题发挥。

不过,希特勒没敢公开处置隆美尔。当时隆美尔的声望太高,不管是前线士兵还是国内老百姓,都把他当“民族英雄”;要是公开说“隆美尔是叛徒”,还把他处决,肯定会引起兵变。于是希特勒想了个“体面”的办法:让隆美尔“自尽”,同时保住他的荣誉和家人。

1944年10月14日,希特勒派了两个亲信,陆军人事局局长布格道夫和副官梅塞尔,去隆美尔位于赫尔林根的家里,给了他两个选择:第一个,服毒自尽,希特勒保证“不牵连你的妻子露西和儿子曼弗雷德,还会给你举行国葬,保留元帅荣誉”;第二个,接受公开审判,不仅你会被处死,家人还会被关进集中营,甚至会被剥夺所有财产。

隆美尔看着这两个选择,心里很清楚,希特勒是铁了心要他死,为了家人,他只能选第一个。

那天上午,隆美尔跟妻子露西、儿子曼弗雷德告别,没说自己要去死,只是跟露西说“我要去见几个老朋友,可能要走一段时间,你好好照顾自己”,又摸了摸15岁的曼弗雷德的头,说“你已经是男子汉了,要保护好妈妈”。然后他穿上军装,戴上勋章,坐上了布格道夫的车,往郊外的树林开去。

车开到一片松树旁,布格道夫跟隆美尔说“时间到了”,隆美尔拿起早就准备好的氰化钾胶囊,跟司机说“谢谢你这些年跟着我出生入死”,然后吞下了胶囊。几分钟后,布格道夫确认隆美尔没了呼吸,才开车返回,跟希特勒汇报“任务完成”。

之后,纳粹官方对外宣布:“隆美尔元帅在视察前线途中,因脑血栓突发不幸去世。”希特勒还亲自给隆美尔送了花圈,在悼词里说“隆美尔是德国的英雄,他为德国奉献了一生”,甚至让德国电台反复播放隆美尔的“事迹”,以此掩盖真相。

直到二战结束后,露西才把隆美尔自尽的真相告诉曼弗雷德,后来曼弗雷德成为德国政治家,在1971年公开了这段历史,人们这才知道,这位“沙漠之狐”的结局,竟然是被自己效忠了十几年的元首逼死的。

其实隆美尔的一生,是一个职业军人在极的悲剧,他有顶尖的军事才华,却生错了时代,跟着一个错误的领袖。他想为国家效力,却被卷入了侵略战争;他想守住良知和底线,却最终逃不过被牺牲的命运。

就连他的对手,都忍不住佩服他。英国首相丘吉尔在议会里公开说:“隆美尔是我们的敌人,但他是一位伟大的将军,一位真正的骑士。他用军人的操守,赢得了敌人的尊重。”

英国元帅蒙哥马利,当年在北非跟隆美尔打了无数硬仗,战后却遗憾地说“我很遗憾没能见到活着的隆美尔,没能跟他握一握手,他是我这辈子遇到的最强劲的对手,也是最值得敬佩的对手”。

来源:历史梗懂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