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安族:黄河上游的腰刀锻造者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07 06:24 1

摘要:在积石山的沟壑之间,在黄河上游的奔腾之畔,保安族以“腰刀锻造者”的身份,在甘青交界的土地上书写了跨越千年的迁徙与融合篇章。作为我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带着保安腰刀的寒光、宴席曲的悠扬与保安花儿的嘹亮,在与汉、回、东乡等民族的交融中,淬炼出兼具游牧血性与

在积石山的沟壑之间,在黄河上游的奔腾之畔,保安族以“腰刀锻造者”的身份,在甘青交界的土地上书写了跨越千年的迁徙与融合篇章。作为我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带着保安腰刀的寒光、宴席曲的悠扬与保安花儿的嘹亮,在与汉、回、东乡等民族的交融中,淬炼出兼具游牧血性与农耕智慧的文化品格。从青藏高原的游牧部落到黄土高原的定居生息,从古代“探马赤军”的戍边足迹到当代的“中国保安腰刀之乡”,保安族用坚韧与匠心,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画卷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源流溯源:从游牧部落到定居族群的千年演化

保安族的起源犹如黄河之水,在历史的河道中汇聚了多支文化源流,学术界普遍认为其形成与蒙古族、回族及西域民族的融合密切相关,是多民族长期交流的结晶。这一结论不仅有文献记载的支撑,更得到了语言、习俗与历史传说的相互印证。

保安族的族源可追溯至元代的“探马赤军”。13世纪,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后,组建了由蒙古、突厥、党项等多民族组成的探马赤军,承担征战与戍边任务。其中部分将士因战事留在青海同仁地区(古称“保安三庄”,即隆务河畔的保安、下庄、尕撒尔),与当地的藏族、土族、回族等民族通婚融合,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族群共同体,这便是保安族的雏形。

明代,朝廷在同仁地区设置“保安营”,加强对该区域的管辖,“保安人”的称呼开始在文献中出现。此时的保安族已从游牧转向半农半牧,学会了农耕与手工业技术,尤其是铁器锻造技艺开始萌芽。清代前期,保安族与当地藏族、土族的矛盾逐渐加剧,加之宗教信仰的差异,迫使他们于清咸丰、同治年间(19世纪中叶)进行大规模迁徙,历经艰辛最终定居于今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以及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等地,形成了如今的分布格局。

迁徙后的保安族在新的聚居地继续发展,与周边的回族、东乡族、撒拉族等民族进一步融合,在语言、宗教、习俗等方面相互影响,最终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文化。1952年,经国务院批准,“保安族”正式被确认为我国的少数民族,从此开启了民族发展的新篇章。

二、分布与人口:甘青交界的聚居格局与跨境遗存

保安族的人口分布呈现出“高度集中、小范围聚居”的特点,主要集中在我国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在国外仅有少量分布,是我国西北边疆具有独特分布特征的少数民族之一。根据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境内保安族总人口约为2.4万人,相较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0.5万人,增长近4倍,人口发展态势平稳。

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是保安族的核心聚居区,其中大河家镇、刘集乡的保安族人口最为集中,约有1.8万人,占全国保安族总人口的75%。大河家镇的保安族村是保安族文化保存最为完整的区域,这里的保安腰刀锻造技艺、宴席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很好的传承。此外,临夏州的临夏市、东乡族自治县也有少量保安族分布,人口约0.3万人。

青海省的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化隆回族自治县等地也有保安族聚居点,人口约0.3万人,多为19世纪迁徙过程中留在青海的后裔,在长期的生活中,部分已与撒拉族、回族融合,但仍保留着保安族的一些传统习俗,如腰刀锻造、饮食文化等。

在国外,保安族主要分布在中亚的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人口约0.2万人,被当地称为“东干人”的一支。他们多为清末民初因战乱迁徙至中亚的保安族后裔,与我国的保安族同根同源,语言、习俗基本相同,至今仍保持着一定的文化联系。近年来,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增多,部分国外保安族后裔还回到国内寻根问祖,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交流与传承。

三、语言文字:阿尔泰语系的独特分支与汉字依托

保安族拥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却没有本民族创制的规范文字,书面交流长期依赖汉文,形成了“有语无文”的文化传承特征。保安语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与土族语、东乡语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是蒙古语族中的重要语种之一。

保安语主要分为大河家、刘集两个方言,其中大河家方言通行于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的大河家镇、四堡子乡等地,使用人口最多;刘集方言主要在刘集乡使用,两个方言的差异较小,基本不影响交流。语言特征鲜明:语音上,拥有7个元音和29个辅音,声调系统相对简单,只有3个声调;词汇方面,保留了大量反映游牧、农耕、铁器锻造等生产生活的固有词汇,如“腰刀”(保安语称“波日季”)、“宴席曲”(保安语称“吾勒”)、“花儿”(保安语称“少年”)等,同时吸收了大量汉语、阿拉伯语、波斯语的借词,如“学校”“汽车”来自汉语,“真主”“清真寺”来自阿拉伯语;语法上,以虚词和语序为主要表达手段,基本语序为“主语—宾语—谓语”,与蒙古语一致。

尽管保安族未形成规范文字,但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民间曾出现过一些用阿拉伯字母记录保安语的情况,主要用于记录宗教经文、民歌、故事等,但这些记录方式没有统一的规范,使用范围狭窄,仅在少数宗教人士与民间艺人中流传。20世纪80年代,我国语言工作者曾尝试以拉丁字母为基础为保安语创制拼音文字,并在部分地区进行试点推广,编写了《保安语课本》等教材,但由于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未能普及。

如今,汉文仍是保安族日常书面交流的主要工具,在学校教育、政府公文、新闻媒体等领域均使用汉文。为保护保安语这一珍贵的语言文化遗产,国家已将其列入中国濒危语言保护工程,组织专家学者对保安语进行全面系统的记录、整理与研究,相关成果已收入《中国语言资源集·甘肃卷》,为保安语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学术支撑。

四、历史轨迹:中央管辖下的族群发展与戍边贡献

保安族在历史上并未建立过独立的地方政权,始终处于中央王朝及地方行政体系的管辖之下,其发展轨迹与我国西北边疆的治理进程紧密相连。这种历史选择既与其人口规模较小、分布较为分散的特点有关,也反映了保安族与中原政权及周边民族的深厚联系。

元代,保安族先民所在的青海同仁地区纳入元朝的管辖范围,朝廷在此设置“必里万户府”,对包括保安族先民在内的各族群众进行统治。探马赤军的戍边活动,不仅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控制,也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明代,朝廷在同仁地区设置“保安营”,派驻军队驻守,同时推行“屯田政策”,鼓励军民开垦荒地,发展农业生产。这一时期,保安族的农耕技术得到了显著提升,铁器锻造技艺也开始兴起,为后来保安腰刀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清代,保安族聚居区先后属河州卫、循化厅管辖。清咸丰、同治年间,保安族因民族矛盾与宗教冲突被迫迁徙,最终定居于积石山地区。迁徙后,保安族纳入河州府的管辖范围,朝廷在这里推行“土司制度”,任命当地民族首领为土司,进行间接统治。清末,随着“改土归流”政策的推行,保安族聚居区开始由流官直接统治,中央政府对边疆的管理更加直接。

抗日战争时期,保安族群众积极投身抗日斗争,组织抗日游击队,在甘青地区开展游击战争,打击日军与汉奸势力。同时,保安族的能工巧匠们还积极锻造腰刀、长矛等武器,支援前线抗战,为保卫祖国做出了重要贡献。

五、杰出人物:匠心传承与时代发展的先锋力量

保安族虽人口较少,但在技艺传承、文化研究、乡村振兴等领域涌现出众多杰出人物,他们以执着的坚守与创新的精神,推动着保安族文化的延续与社会的进步,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重要桥梁。

(一)马自正:保安腰刀锻造技艺的“活化石”

马自正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安族腰刀锻造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出生于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大河家镇的一个腰刀锻造世家,16岁开始跟随父亲学习腰刀锻造技艺,历经50余年的钻研,练就了一手精湛的绝活。保安腰刀以其精湛的工艺、独特的造型闻名遐迩,制作过程复杂,需经过选料、锻打、淬火、打磨、雕刻等30多道工序。

马自正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将现代美学理念融入腰刀设计,开发出“折花刀”“鱼刀”“牡丹刀”等多个新品种,使保安腰刀从传统武器转变为兼具实用与收藏价值的工艺品。他还开办了腰刀锻造培训班,免费向当地群众传授技艺,累计培训学员300余人,带动了大河家镇腰刀产业的发展,产品不仅销往全国各地,还出口到东南亚、欧美等国家和地区。2018年,马自正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成为保安族腰刀锻造技艺的一张“金色名片”。

(二)陕文秀:保安族文学与文化研究的开拓者

陕文秀是保安族著名的作家、学者,出生于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长期致力于保安族文学创作与文化研究。她的作品以保安族的历史、文化、生活为题材,生动展现了保安族的民族风情与精神世界,语言质朴而富有感染力,被誉为“保安族文化的代言人”。

其代表作小说集《保安腰刀》,通过讲述保安族腰刀匠人马老顺一家三代的命运变迁,串联起保安族的迁徙史、文化史与奋斗史,既展现了保安腰刀锻造技艺的精湛,也深刻挖掘了保安族人民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该作品获得了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是保安族文学作品首次获此殊荣。在文化研究领域,陕文秀撰写了《保安族简史》《保安族文化研究》等学术著作,系统梳理了保安族的历史发展脉络、语言文字特征、民俗文化内涵,为保安族文化的研究与传承提供了重要的学术支撑,被誉为“保安族文化的活字典”。

(三)马占山:保安族乡村振兴的带头人

马占山是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刘集乡高李村党支部书记,高李村曾是一个深度贫困村,交通不便、产业单一,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1800元。2014年,马占山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后,立下“让全村群众过上好日子”的誓言,带领村民开启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征程。

他首先带领村民修路引水、改善基础设施,解决了村民出行难、饮水难的问题。随后,依托当地的腰刀锻造传统,组织村里的腰刀匠人成立了腰刀专业合作社,统一收购、加工、销售村民的腰刀产品,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销售模式,提升了腰刀的附加值,使村民的腰刀销售收入翻了一番。此外,他还积极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组织村民开发“保安腰刀制作体验”“保安族民俗展示”“农家乐”等旅游项目,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体验,带动了村民增收。在他的带领下,高李村于2018年实现整村脱贫,2023年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1.5万元,先后被评为“甘肃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乡村振兴示范村”,马占山也因此荣获“甘肃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六、婚嫁习俗:从传统族内婚到多民族交融的浪漫变迁

保安族的婚嫁习俗历经数百年的演变,从传统的“族内婚、宗教同信仰婚”逐步发展为与汉族、回族、东乡族等多民族自由通婚的多元模式,既保留了本民族的特色礼仪,又融入了其他民族的文化元素,见证了时代的进步与民族的融合。

传统社会中,保安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婚姻大多由父母包办,遵循“同姓不婚”“宗教同信仰”的原则,优先在本民族或其他伊斯兰教信仰民族中选择配偶。传统婚礼仪式充满民族特色,通常包括提亲、定亲、迎亲、回门等环节。提亲时,男方家要请媒人携带茶叶、糖果、布料等礼品到女方家,若女方家同意,便会举行定亲仪式,男方家要向女方家赠送“彩礼”,包括衣物、首饰、牲畜等,其中腰刀是必不可少的彩礼,象征着男方的勇敢与担当。迎亲当天,新郎会带领迎亲队伍,吹着唢呐、打着羊皮鼓前往女方家,途中要经过女方家设置的“拦门酒”“对歌”等考验,对歌内容多为赞美爱情、祝福新人的保安花儿。婚礼上,新人要在阿訇的主持下举行“尼卡哈”仪式,诵读《古兰经》,祈求真主的祝福,随后还要跳“宴席曲”,唱“保安花儿”,整个婚礼充满喜庆氛围,持续三天三夜。

随着社会的发展,保安族的婚姻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自由恋爱逐渐成为主流,包办婚姻的传统习俗逐渐淡化,跨民族通婚日益普遍。在城镇地区,保安族青年通过求学、务工等途径,结识了不同民族的伴侣,跨民族婚姻占比已超过35%,且得到了家庭与社会的广泛认可。在农村地区,由于与汉族、回族等民族杂居,跨民族通婚也成为常见现象。

现代保安族的婚礼呈现出“传统与现代融合”的特点。许多新人会在婚礼中穿着保安族传统服饰,举行“对歌”“跳宴席曲”等民族仪式,同时也会借鉴汉族的婚纱摄影、蜜月旅行等形式。在家庭生活中,不同民族的夫妻相互尊重对方的文化习俗,汉族配偶会学习保安语、制作保安族的“手抓羊肉”“油香”“馓子”等特色美食,保安族配偶也会了解汉族的春节、中秋节等节日文化,这种文化的相互交融,不仅增进了夫妻感情,也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与和谐。

七、务工浪潮:从黄土高原到沿海都市的流动画卷

在城镇化与工业化的浪潮下,保安族群众也积极投身于进城打工的队伍中,他们带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积石山的沟壑村寨出发,前往全国各地的城市打拼,形成了一支规模不小的务工群体,同时也催生了“外出务工—返乡创业”的发展新模式,为保安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务工规模与分布

保安族外出务工人口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仅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的保安族外出务工人口就达0.6万人,占全县保安族总人口的33.3%,其中大河家镇、刘集乡的外出务工比例较高,分别达到38%和35%。从全国范围来看,保安族外出务工人口约0.8万人,占总人口的33.3%,主要为18-45岁的青壮年劳动力,其中女性务工人员占比约35%,主要从事纺织、餐饮服务等行业。

保安族务工群体的分布与就业领域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在区域分布上,形成了“省内务工为主、跨省务工为辅”的格局。省内务工人员主要流向兰州、临夏等甘肃省内的大城市,从事建筑、餐饮、物流等行业;跨省务工人员则主要前往广东、浙江、江苏等东部沿海省份,集中在电子制造、服装加工、机械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企业。此外,还有部分务工人员前往新疆、青海等地区,从事建筑、农业种植等工作,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务工群体。

(二)就业领域与影响

就业领域方面,保安族务工人员凭借自身的技能优势,展现出多样化的就业选择。部分掌握腰刀锻造技艺的务工人员,在务工地开设了手工作坊或工艺品店,将保安腰刀推向市场,部分腰刀产品还出口到国外,成为传播保安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一些有文化、懂技术的青年,则进入了电商、自媒体等新兴行业,通过网络平台销售家乡的腰刀、农产品等,实现了“务工+创业”的双重发展。

外出务工不仅改善了保安族家庭的经济状况,还对保安族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经济方面,务工收入已成为保安族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许多家庭通过务工实现了脱贫致富,在县城购买了住房,改善了生活条件,推动了保安族地区的城镇化进程。文化方面,外出务工人员将城市的先进理念、技术与文化带回乡村,推动了保安族地区的思想观念转变与社会进步;同时,他们也将保安族的文化带到了务工地,通过举办民族文化活动、展示腰刀锻造技艺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保安族的历史与文化,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三)返乡创业新趋势

近年来,“返乡创业”成为保安族外出务工人员的新趋势。许多务工人员在积累了一定的资金、技术与市场经验后,选择回到家乡创业,为保安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在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返乡创业的保安族青年创办了多家腰刀加工厂、农产品加工厂等企业,引入先进的生产设备与管理理念,提升了产品的质量与竞争力。如部分务工人员回到大河家镇,建立了现代化的腰刀加工厂,实现了腰刀的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同时开发了腰刀文创产品,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带动了当地腰刀产业的升级发展。此外,还有部分返乡务工人员依托当地的自然与文化资源,开办了民宿、农家乐等,发展乡村旅游,将保安族的民俗文化与自然风光相结合,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体验,为保安族地区的乡村振兴做出了重要贡献。

八、结语:腰刀淬火成诗,千年文脉永续

从元代探马赤军的戍边铁蹄到清代迁徙路上的风雨兼程,从黄河岸边的第一炉锻铁之火到如今走向世界的保安腰刀,保安族用千年时光诠释了“坚韧”与“匠心”的深刻内涵。2.4万保安族儿女扎根甘青交界的黄土高原,既守护着腰刀锻造的千年技艺、宴席曲的悠扬旋律与保安花儿的嘹亮歌声,又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拥抱现代生活,在务工创业与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他们是腰刀映月的“匠心传人”,用钢铁的温度淬炼出民族的精神图腾;是文化传承的“坚守者”,以笔墨与歌声记录着民族的历史与梦想;是时代发展的“追梦者”,凭勤劳与智慧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保安族将继续以腰刀为笔、以黄河为墨,在多元一体的文化画卷上,书写属于自己的独特诗行,让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