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眼看着APEC会议的日期越来越近,中美两国领导人很可能在会上面对面,这消息一传,美国国内有些人心里就开始打鼓。
文 | 人文社
撰 | 人文社
«——【引言】——»
眼看着APEC会议的日期越来越近,中美两国领导人很可能在会上面对面,这消息一传,美国国内有些人心里就开始打鼓。
尤其那些主张对华强硬的鹰派,更是眉头紧锁,觉得特朗普对中国太软弱了。
表面上美国依旧嘴硬,但背后的动作却让局势变得耐人寻味。
这到底是策略上的转弯,还是另一盘更大的棋?
特朗普究竟打算怎么走下一步呢?
从贸易战烽火到现实的温差
回想2018年的场景,中美两国的关税大战像滚烫的铁板一样,把农贸市场、制造业和科技圈都烫得直叫苦。
美国政府对我国商品加征关税,一度覆盖数千亿美元的交易额,我国的反制措施精准打击美国大豆、玉米等农产品出口,让中西部的农民眼看着收成却没有买家。
那时候,对华“强硬”几乎成了政坛的流行语。
从稀土到半导体,再到5G设备,美国不断强调要切断对我国的关键技术供应链,把经济合作降到最低。
这种姿势在短期内看起来“硬气”,可几年下来账一算,发现美国自己也掉进了坑里,通货膨胀没等对手先发作,先在国内显了身,供应链空缺补不上,制造业反而被拖了后腿。
时间拉到现在,尽管大国竞争的背景没变,但美国面对的现实已经不同:脱钩的代价太高,市场和技术的相互依存难以逆转,想找到既保持竞争优势又避免自损的办法,就必须对政策做减法。
最新的信号与调整
今年秋季以来,美国释放出一连串让人觉得“风向变了”的信号。
TikTok的去留一直是象征性议题,曾有政策要求出售或关闭美国运营,如今却在缓和处理,英伟达等公司获准将部分符合出口限制的AI芯片出售给我国,意味着在挡住高端产品外流的同时,不完全切断商业联系,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人员构成调整,多名主张极端封锁的顾问被清理出局,取而代之的是更懂产业和贸易账的人。
这些动作,对强调“长期战略博弈”的鹰派来说刺激不小。
在他们眼里,这是往回收绳的举动,原本拉紧的竞争线,因为商业和经济的利益,被人为放松。
鹰派的焦虑与怒火
彭博社的报道直截了当地写出鹰派的不安:在特朗普的第二任期里,他们觉得自己被边缘化。
过去,他们有机会直接影响政策走向,如今科技圈的声音压过了他们。
这不仅是抽象的政策争论,更有鲜明的公开交锋。
英伟达CEO黄仁勋在一次播客上的发言,把鹰派气得牙痒。
他批评那些反对对华贸易的人“像戴着耻辱徽章,不爱国”,强调美国如果不支持创新和出口,是赢不了全球竞赛的。
虽然支持者说他被断章取义,但这一劲爆表态让前总统顾问史蒂夫·班农直接呼吁逮捕他,并指控其替中国利益说话。
在这种火药味十足的环境里,鹰派几乎把每一次政策松动都看成是“巨大的单方面让步”。
人事变动更是让他们警觉,例如兰登·海德,这位长期推动对华限制法案的鹰派代表,被撤掉商务部负责出口管理的提名资格。
作为中美科技战的关键岗位,这一人事调整在他们看来是赤裸裸的软化信号。
经济与安全的拉扯
这场争论的根基,在于如何在经济利益和国家安全之间找平衡。
美国的科技和农业巨头看到的是庞大的中国市场,一旦全面切断,收入和投资回报会立刻下滑;鹰派看到的则是技术可能被拿去反制美国,供应链依赖成为软肋。
现实数据为这个矛盾提供了注脚:美国商务部的出口统计显示,中国在美高科技产品销售中的占比仍居高位,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研究指出,全面脱钩将让美国GDP在中期减少多个百分点。
可与此同时,国会和情报界的报告不断警示技术外流风险,认为在人工智能、半导体和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必须严防死守。
这就像拉扯绳子两端的人,各自认为自己握着的是“正确”的一端,但绳子本身容易在中间被拉断。
国际视角与中国立场
在国际舞台上,这些变化并不是没人注意。
英国《金融时报》近期分析中提到,美国的策略更像是“选择性竞争”,在必须对抗的领域持续施压,而在经济受益明显的领域保留合作空间。
日本、韩国的媒体也在关注APEC会晤可能带来的缓和迹象,因为对他们而言,中美关系的稳定直接影响到区域供应链和投资信心。
我国方面的表态也有迹可循。
外交部明确表示,中方尊重企业意愿,乐见在市场规则基础上达成符合双方法律法规且平衡利益的解决方案,同时希望美方给予开放、公平、非歧视的营商环境。
这既是现实利益的体现,也是向国际释放合作信号。
背后的政治算盘
特朗普本人并不是抱着意识形态去打持久的冷战。
他更像一位交易型政治家,看重的是结果和数字。
选举年压力摆在那里,经济表现直接影响选票,高通胀、就业市场波动、股市起伏,这些对美国普通选民才是切身感受。
无论鹰派怎么强调安全战略,如果企业盈利和股市表现连带影响到民生,他就不得不在对外政策上做一些“可控”的调整。
这种调整并不意味着放弃竞争,而是选择在对自己有利的领域继续较劲,在成本过高的领域暂时收手。
对外释放的“温和”姿态,更多是一种策略性的缓冲。
未来的不确定性
接下来几个月,APEC会晤将成为观察中美关系的放大镜。
如果双方在某些领域达成共识,美国会暂时获得经济上的喘息机会,我国也能在特定领域稳定对外合作的预期。
但是,鹰派的声音不会消失,他们依然会在国会、舆论和智库中寻找机会反击,科技圈和商界同样会在政策制定中继续争取自己的利益。
“边谈边斗”的格局可能会持续多年,这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现实选择。
即便高层握手微笑,背下的博弈依然密集而尖锐。
结尾思考
对特朗普来说,最重要的不是赢下一场标志性的对华硬战,而是在国内选民面前拿出能说服人的成绩单。
鹰派的失望和愤怒,某种程度上源于政策重心回归“生意的本质”,而不是只讲安全的纯目标。
这种转向也许会让一些人觉得“丢了面子”,但在政坛和市场打交道的人看得更清楚,如果一场持续的冲突换不来实质利益,就不值得无止境地耗下去。
在大国竞争的深水区,胜败早已不只用立场强硬与否来衡量,算账的能力和对风险的控制才是真正的分水岭。
对于普通人而言,这些高层的博弈看似遥远,但它们最终会反映在油价、贷款利率、就业机会这些切实的数字上。
中美之间的赛道很长,风向还会变,但这盘棋,才刚开始。
参考资料:观察者网——美国鹰派急了:塌房了!特朗普对华软弱、让步太多”
来源:莫离说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