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上海人扎根新疆六十载,第三代在边疆找到新家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06 17:43 1

摘要:1963年到1966年,上海有近十万年轻人离开家乡,坐火车去了新疆。这帮年轻人不到二十岁,有人哭着上车,也有人抱着激动的心情出发。最开始他们住地窝子,喝带沙子的水,白天种地晚上学维吾尔语。朱光伟说那时候课桌是土块搭的,钟表就是个旧汽车轱辘敲出来的。

1963年到1966年,上海有近十万年轻人离开家乡,坐火车去了新疆。这帮年轻人不到二十岁,有人哭着上车,也有人抱着激动的心情出发。最开始他们住地窝子,喝带沙子的水,白天种地晚上学维吾尔语。朱光伟说那时候课桌是土块搭的,钟表就是个旧汽车轱辘敲出来的。

后来慢慢好过些。上海人带着技术建起医院学校,教当地人种地开厂。有人成了老师医生,有的在团场造家具。不过到了八十年代,能回来的人里头不少发现上海也不太认自己。户口没着落,小孩上学受欺负,有些干脆又回新疆了。

现在有八千多人还留在新疆生活,他们的孩子孙子说着四种语言,开民宿做电商,活得比老一辈自在。上海这边给办过安居工程,新疆那边修了上海风情街,两边政府偶尔还组织青少年交流。

老人们现在两边跑,有的养老住上海,子女在新疆工作。待遇分两类,兵团的按兵团标准,回城的拿上海退休金。年轻一代选择更多,有人看中新疆机会,也有人想体验上海都市生活。

我在阿拉尔见过个杨奶奶,六十年前坐绿皮火车来,现在孙子也在这生活。她说种下的胡杨树活下来了,上海反而成了照片里的地方。这些年轻人在民宿贴二维码,用新疆特产直播卖货,日子过得踏实。

新疆这边有上海援建的学校医院,上海那边有兵团子弟开的餐厅。九十岁的知青还能领双份补贴?不太清楚政策细则,但知道两地都在想办法帮忙。

最近网上流传个说法,新疆上海味其实是指那群人混合的性格,会做生意又懂苦日子。他们中间有人办厂子,有人当翻译,把两地特点都学到手了。

现在年轻人很少听说支边故事,但短视频里常有兵团二代展示南北差异。有人说这是历史,也有人说这就是平常生活。反正该吃嘛嘛香,该干活就干,跟老一辈比起来,现在条件好多了。

去年有个兵团后代开的烤肉店,老板全家三代都是上海人。他说新疆饭比本帮菜香,但冰箱里总备着腐乳。这种细节能说明问题吧,住哪都行,关键是活明白。

这些老人现在爱去两地探亲,年轻人都有微信朋友圈,发新疆的葡萄和上海的生煎包。要问过的怎么样,大概就像杨奶奶说的——胡杨树活了,人也该扎下根来。

来源:一个人很精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