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固态电池龙头到底是谁?宁德时代稳坐第一,毋庸置疑吧!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6 19:30 1

摘要:不是说其他选手没实力,而是宁王在技术深度、量产进度、产业链掌控力上的优势太突出,每一项硬指标都稳稳站在行业顶端。今天咱就用实打实的证据,把宁王的 “第一底气” 说透!

不是说其他选手没实力,而是宁王在技术深度、量产进度、产业链掌控力上的优势太突出,每一项硬指标都稳稳站在行业顶端。今天咱就用实打实的证据,把宁王的 “第一底气” 说透!

一、技术硬实力:全球独一份的 “双线领跑”,专利壁垒焊死优势

评判技术实力,不能只看 “实验室口号”,得看 “路线布局” 和 “专利护城河”—— 这两点上,宁德时代直接断层领先。

双技术路线并行,别人选一条,宁王两条都跑通:固态电池领域有硫化物、氧化物等多条技术路线,多数企业赌一条都难落地,而宁德时代是全球唯一实现硫化物全固态与凝聚态半固态双线量产的企业,相当于 “两条腿跑步”,既稳又快。

凝聚态半固态:已经装车赚钱的 “成熟选手”:宁王 2023 年发布的凝聚态电池,2025 年早就不是 “概念品” 了 —— 能量密度直接干到 500Wh/kg,比很多同行的实验室数据还高,而且已经批量供货给蔚来 ET9、小米 SU8、奔驰 EQE SUV 这些高端车型。2025 年上半年光这一项业务营收就有 186 亿元,占公司总营收的 12%,这可是真金白银的商业化成果,其他企业连 “小规模试产” 都还没搞定。

硫化物全固态:实验室破纪录,中试线已投产:全固态电池是技术制高点,宁王直接把 “实验室突破” 变成了 “产线落地”:合肥全球首条硫化物全固态中试线 2025 年 5 月就投产了,量产样品能量密度 450Wh/kg,实验室样品更是突破 500Wh/kg。要知道日本丰田的硫化物路线还在 “2026 年量产” 的 PPT 阶段,宁王已经实际生产了,这就是代际差距。

2. 2000 项专利占全球 30%,核心环节全 “锁死”

技术领先的终极体现是专利壁垒。宁德时代手里的固态电池相关专利超 2000 项,全球占比超过 30%,从电解质材料、制备工艺到测试装置,每个关键环节都有专利保护。

打个比方:别的企业想搞硫化物电解质,可能绕不开宁王的 “原位固化技术”;想优化封装工艺,又碰上个 “叠层结构专利”。这种 “全方位封锁” 的专利布局,让后来者很难追得上 —— 等别人突破一项,宁王早就在下一个技术节点等着了。

说一个题外话,今年已经过一半了,回顾今年带大家做的长盛轴承、光线传媒、金龙羽、野马电池

都是大肉机会,那么接下来市场该如何去寻找新的风口,踩好节奏?大家都知道市场选择大于努

力,站在风口上猪也能起飞,这里花了13个小时精选了一只黑马

特征:军工+半导体+固态电池概念+,是科技龙头最近在科技领域上取得了重大成就,公司订单比

前年增加30%。目前属于潜伏期,上方3年平台压力短期即将突破,将打开上升空间,进入主升

浪!近期市场在消耗获利盘,一旦消耗完将开启爆发,现在也是最好布局的时候

为了不打扰主力控 盘!就不在此说了,想了解的朋友在公重号上找到:老王轮市,注“11”自动弹

出即可领 取,深知各位小散 户不易,愿意与大家分 享

二、量产能力:从 “中试线” 到 “赚钱线”,良率成本全掌控

固态电池的核心难题是 “量产落地”,很多企业卡在 “实验室到产线” 的鸿沟里,而宁王已经把 “量产效率” 做到了行业标杆。

1. 产能规划:2026 年 50GWh,比同行的 “目标” 还多

产能是商业化的基础,宁王的规划从来不是 “画大饼”,而是 “跟着订单走”:凝聚态半固态电池 2025 年产能直接拉到 10GWh,能满足超 20 万辆高端电动车的需求;硫化物全固态电池计划 2026 年扩产到 50GWh,2027 年直接配套理想 MEGA 车型,让新车续航突破 1080 公里。

对比一下:辉能科技 2025 年规划产能才 5GWh,国轩高科的全固态中试线刚贯通,连明确的量产产能目标都没有。宁王的产能规模,已经是 “行业第二梯队的总和” 级别。

2. 良率与成本:国产设备拉满,别人降不下来的成本,宁王能控住

量产的关键是 “良率” 和 “成本”,这两点宁王靠 “全自主设备” 解决了:合肥硫化物中试线的设备 100% 国产化,良率已经稳定在 65%,随着产线磨合还能提升 —— 要知道固态电池的封装、叠层工艺比液态电池复杂 10 倍,很多同行良率连 40% 都达不到,良率每差 10%,成本就差出一大截。

更狠的是,宁王能把凝聚态电池的成本控制在 “比高端液态电池高 15% 以内”,但能量密度提升 60%,车企一算账就知道 “值”—— 这也是蔚来、奔驰宁愿等宁王供货,也不找其他厂商的核心原因。

三、生态掌控力:上控材料下绑车企,全产业链 “我说了算”

电池不是孤立的产品,得靠 “材料 - 设备 - 车企” 全链条支撑,这方面宁王的掌控力堪称 “行业天花板”。

1. 上游卡紧核心材料,别人缺的 “料”

宁王管够:固态电池的核心材料 —— 锂金属负极、硫化物电解质,宁王早就提前布局了:参股道氏技术保证单壁碳纳米管供应,这是提升导电性的关键;跟青岛能源所共建实验室,自己搞定硫化物前驱体量产,不用依赖日本进口。

现在国内能稳定供应硫化物电解质的厂商,一半以上都跟宁王有合作,相当于 “别人的材料命脉捏在宁王手里”。等其他企业想搞量产,可能连核心材料都买不到稳定货源,宁王早就实现 “自给自足” 了。

2. 下游绑定全球车企,订单排到 2030 年:车企选固态电池供应商,看的是 “靠谱” 和 “长期稳定”,宁王直接把 “绑定深度” 拉满:跟奔驰、宝马签了 8 年以上的长期供货协议,明确 “固态电池核心供应商” 只有宁王一家;

蔚来、理想的下一代旗舰车型(ET9、MEGA)直接把宁王的固态电池写进 “核心配置”,2025 年二季度单季就拿了 120 亿元的固态电池订单。这种 “车企联合研发 + 独家供货” 的模式,意味着其他电池厂商连 “试错机会” 都没有 —— 车企不会拿旗舰车型赌一个 “技术不稳定” 的供应商,而宁王已经用凝聚态电池的装车数据证明了 “靠谱”,自然牢牢锁住订单。

四、跟 “对手” 比:不是 “接近第一”,而是 “拉开代差”

光说宁王强不够,跟行业里的 “热门选手” 对比一下,差距更明显。

1. 对比辉能科技:“单点突破” 难敌 “全面领先”

辉能靠氧化物路线的柔性技术出圈,但短板太明显:能量密度 380Wh/kg,比宁王的凝聚态电池低 24%;2025 年规划产能 5GWh,只有宁王硫化物路线 2026 年产能的 1/10;核心材料还依赖日本进口,成本比宁王高 20% 以上。辉能是 “细分领域高手”,但宁王是 “全能冠军”,根本不在一个竞争维度。

2. 对比国轩高科:“背靠大树” 也追不上 “自己长成大树”

国轩有大众持股,但技术进度差太远:半固态电池才刚装车蔚来 ET7,能量密度 360Wh/kg,比宁王的凝聚态低 30%;全固态中试线 2025 年 5 月才贯通,比宁王的硫化物中试线晚了半年,良率还没公开数据。国轩是 “跟着跑的选手”,而宁王是 “定方向的选手”,差距只会越拉越大。终极结论:宁王的 “第一”,是全球竞争中的 “中国底气”

有人说 “宁王的第一是‘国内自封’”,但 2025 年的全球格局早就说明问题:日本丰田的硫化物路线量产时间比宁王晚,成本还降不下来;美国 QuantumScape 的良率才 30%,根本没法商业化;欧洲车企想搞固态电池,转头就跟宁王签合作 —— 因为只有宁王能 “按时供货、保证质量”。宁王的 “第一”,不只是国内的第一,更是全球固态电池赛道的 “中国代表”。它用 “双线技术 + 量产能力 + 全产业链掌控”,把中国固态电池的发展节奏,牢牢握在了自己手里。

2027 年宁王全固态电池大规模量产后,电动车续航破 1200 公里、快充 10 分钟满电会成常态 —— 到那时候,没人会再问 “谁是第一”,因为宁王早就用产品告诉全世界:中国固态电池,就是宁王说了算。

一、综合型龙头企业:全技术路线布局者

赣锋锂业

• 技术路线:氧化物/硫化物/聚合物三线并行,全球唯一全技术路线布局。

• 核心突破:

• 硫化物电解质实现百吨级量产,成本较日本低40%;

• 第三代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420Wh/kg,通过200°C热箱测试;

• 重庆10GWh固态电池基地投产,配套东风岚图及低空经济领域。

• 商业化进展:与宝马合作开发续航超1000km车型,计划2027年量产。

• 市场地位:全球锂业龙头,固态电池专利数国内第一。

2. 宁德时代

• 技术路线:硫化物+卤化物复合电解质体系,能量密度突破500Wh/kg。

• 核心突破:

• 凝聚态电池已量产,全固态电池计划2027年小批量生产;

• 与蔚来、奔驰等车企深度绑定,获德国大众集团持股26.3%。

• 财务表现:2025年Q1固态电解质营收同比+185%,毛利率升至35.7%。

• 市场地位:全球动力电池市占率第一,专利超2000项。

比亚迪

• 技术路线:刀片固态电池采用“超级磷铁”体系,体积能量密度600Wh/L。

• 核心突破:

• 固态电池电芯级能量密度400Wh/kg,已装车测试;

• 首款搭载车型为比亚迪海豹EV,CLTC工况续航1875公里。

• 商业化进展:计划2027年测试完成后小批量装车,2028年启动大批量装车。

二、技术路线分化龙头:聚焦细分领域

国轩高科

• 技术路线:硫化物全固态电池“金石电池”能量密度360Wh/kg。

• 核心突破:

• 首条0.2GWh全固态中试线贯通,良率达90%;

• 开发“原位固化”工艺,界面阻抗降至10Ω·cm以下。

• 商业化进展:计划2025年启动装车验证,已获大众MEB+平台认证。

2. 亿纬锂能

• 技术路线:薄膜固态电池制备技术,电解质层厚度控制在5微米以下。

• 核心突破:

• “龙泉二号”10Ah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300Wh/kg,体积能量密度700Wh/L;

• 固态电池研究院成都量产基地揭牌,年产能近50万颗电芯。

• 应用领域:面向人形机器人、低空飞行器及AI等高端装备。

3. 孚能科技

• 技术路线:硫化物全固态电池,采用高镍三元正极与高硅负极组合。

• 核心突破:

• 第一代产品能量密度400Wh/kg,第二代产品计划2026年推出,能量密度突破500Wh/kg;

• 预计2025年年底实现全固态电池中试线投产。

• 商业化进展:2026-2027年推进小批量量产装车,并配套建设GWh级别生产线。

三、材料与设备核心供应商:产业链上游霸主

上海洗霸

• 核心优势:国内唯一实现LLZO吨级量产企业,良品率98%,独家配套比亚迪刀片固态电池项目。

• 产能规划:2025年扩至2000吨/年,主导《固态电池电解质材料国标》制定。

• 技术布局:全方位布局氧化物、硫化物、聚合物三大主流技术路线。

2. 当升科技

• 技术方向:超高镍正极(Ni≥95%),循环寿命超2500次,能量密度450Wh/kg。

• 核心突破:富锂锰基-硫化物复合正极提升能量密度20%,进入丰田供应链。

• 客户绑定:获宁德时代50亿元长单,成功导入赣锋锂电、清陶能源等客户。

3. 先导智能

• 设备优势:全球唯一提供固态电池涂布热压全段设备的企业,干法电极设备市占率70%。

• 技术突破:打通全固态电池量产全线工艺,辊压精度达±0.05mm,整线成本降低30%。

• 订单动态:2025年Q1固态设备营收同比+210%,获宁德时代、比亚迪核心设备订单。

四、新兴应用领域开拓者:低空经济与AI驱动

万向钱潮

• 固态电池:子公司万象一二三完成半固态电池技术突破,量产进程正常推进。

• 低空经济:天距电池面向无人机领域,且在低空重载飞行器进展顺利。

2. 蓝海华腾

• 固态电池:通过投资高能时代布局硫化物技术路线,完成中试线搭建。

• 低空经济:与览翌航空建立战略合作,共同推动eVTOL电驱动力系统研发。

3. 长虹能源

• 固态电池:长虹聚和源成功研发凝胶电解质技术,布局电解质、锂金属负极等核心材料。

• 低空经济:研发300Wh/Kg方形无人机电池,布局低空经济赛道。

五、关键环节突破者:电解质与正极材料专家

天齐锂业

• 技术路线:布局硫化物固态电解质技术路线,开发出离子电导率10⁻³S/cm的高纯Li₆PS₅Cl电解质材料。

• 核心突破:重庆铜梁生产基地拥有600吨/年金属锂产能,推进1000吨金属锂及配套原料项目建设。

• 产业协同:与北京卫蓝新能源共同出资设立天齐卫蓝固锂新材料公司。

2. 厦钨新能

• 技术路线:氧化物和硫化物双路线布局,尤其在硫化锂新工艺开发上取得突破。

• 核心突破:国内唯一量产Ni≥95%超高镍单晶正极的企业,循环寿命超2500次。

• 客户绑定:大量供货比亚迪、上汽等头部厂商。

3. 翔丰华

• 核心优势:国内先进的锂电负极材料专业供应商,与清陶能源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 技术布局:双方约定在固态/半固态电池高比容负极材料关键技术研发、供应等方面达成全面合作。

一、核心电池企业

1.赣锋锂业:全球率先量产级500Wh/kg全固态电池,采用硫化物电解质+锂金属负极组合,破解界面阻抗难题,热稳定性超国标3倍。已向亿航智能等eVTOL企业交付验证样品,并绑定长安汽车“金钟罩”项目(续航1500km车型),技术产业化领先同业2年以上。锂资源自给率70%,控股子公司赣锋锂电实现电解质-电芯-模组垂直整合,降本路径清晰。

2.国轩高科:布局独创“金石电池”,360Wh/kg半固态方案通过200℃针刺测试,兼容现有液态电池产线,改造成本低于行业均值30%。中试线良品率90%(行业平均75%),2GWh产线启动建设,2026年产能释放确定性高。大众中国独家固态电池供应商,北美储能订单占比超40%,双赛道驱动明确。

3.恩捷股份:量产99.9%纯度硫化锂(固态电池核心原料),纳米硫化物电解质离子电导率6mS/cm(全球第一梯队),配套30μm超薄电解质膜。干法电极涂布设备市占率70%,独供清陶能源、辉能科技等固态电池产线。与宁德时代合建固态电解质中试基地,绑定上游锂辉石矿源保障供应。

4.贝特瑞:硅碳复合负极“贝安FLEX”克容量2300mAh/g,膨胀率仅5%(行业平均15%),适配锂金属负极。推出硫化物电解质(10mS/cm)+高镍正极(Ni90)套件,获蜂巢能源、卫蓝新能源订单。固态电池材料专利数中国第一,涵盖包覆工艺、界面改性等核心know-how。

5.上海洗霸:氧化物电解质王者,LLZO粉体良率98%(进口品90%),成本仅为进口50%,独家供应比亚迪刀片固态项目。流延成型技术实现10μm级电解质片量产,突破氧化物脆性瓶颈。2025年新增2000吨产能,客户涵盖孚能科技、国轩高科。

6.孚能科技:2025年8月交付硫化物全固态电池(340Wh/kg),循环寿命2000次,低温性能-30℃容量保持率92%。广汽埃安、北汽新能源首装车型落地,配套储能项目中标华能集团。采用溶液法工艺降低固态电解质加工成本30%。

7.天齐锂业:控股全球最大锂辉石矿Greenbushes,锂盐加工产能适配固态电池高纯需求(99.99%级氢氧化锂)。参股Solid Energy(锂金属负极龙头),保障负极原料供应。与SK On签订5年高纯锂盐长单,单价溢价20%。

8.当升科技:高镍正极龙头,Ni90单晶材料适配固态电池,热稳定性提升50%。包覆改性技术降低正极-电解质界面阻抗,获丰田固态电池验证。2025年新增2万吨高镍产能,50%预留固态路线。

9.容百科技:同时开发硫化物兼容型三元正极(Ni88)及磷酸锰铁锂(LMFP)固态方案,技术冗余度高。绑定清陶能源、卫蓝新能源,2025年H1固态正极出货量占国内40%。前驱体自供率80%,单吨成本低于同行8%。

10.杉杉股份:硅氧负极批量供货赣锋锂业,首效92%(行业88%),适配全固态电池。收购LCD偏光片资产反哺固态电池干法电极设备研发,良率提升至95%。参股珠海冠宇推进半固态电池产业化。

二、上游材料

1.天赐材料硫化物电解质前驱体全球市占率超60%,成本较日企低40%,解决全固态电池量产关键障碍(硫化物遇水分解问题)。公司绑定宁德时代、比亚迪固态电池研发项目。电解质业务毛利率超50%,2026年营收占比或达35%。宁德时代2027年全固态量产计划将直接拉动需求。

2.三祥新材:锆基材料(LLZO氧化物电解质核心原料)占营收83%,独家供应清陶能源、赣锋锂业,纯度达99.99%。氧化物路线适配储能场景(高安全性),受益南方电网800MWh订单。全球锆英砂紧缺背景下,公司自有矿山保障供应,成本低于市场价15%。

3.翔丰华:国内唯一量产纳米硅-石墨复合负极,解决硅基材料膨胀率问题(膨胀率<5%,行业平均15%),适配固态电池高能量密度需求(500Wh/kg+),已配套宁德时代凝聚态电池项目。自研工艺使成本较传统硅碳负极低30%,满足固态电池降本核心诉求。2026年固态负极营收占比或超40%,单吨净利达4万元(传统产品1.5万元)。

4.德尔股份:氧化物电解质能量密度260Wh/kg,适配储能场景高安全需求,2026年规划量产。流延成型技术实现10μm级电解质片量产,供货国轩高科半固态电池中试线。

5.鹏辉能源:固态电池能量密度从280Wh/kg迭代至320Wh/kg,通过自研“自适应固态电解质层”技术,解决了活性材料体积膨胀问题,取消加压模组设计,提升电池稳定性。同步开发消费类半固态电池(已通过针刺测试),覆盖新能源汽车、无人机、人形机器人等多领域,中试线预计2025年9月底建成。中试线投产后,2026年固态业务营收占比或超25%,毛利率提升至45%(传统电池30%)。

6.五矿新能:实现百公斤级高界面通量固态电池高镍正极材料交付,适配硫化物全固态体系,提升界面离子传导效率。同步研发富锂锰基正极,瞄准下一代600Wh/kg电池需求,与国轩高科、卫蓝新能源合作验证。

7.德创环保:开发钠离子固态电解质(NASICON结构),适配储能场景低温需求(-40℃容量保持率90%),切入比亚迪钠电-固态双路线供应链。

8.中一科技:量产4.5μm抗拉铜箔(抗拉强度>600MPa),适配全固态电池锂金属负极集流体需求,解决锂枝晶穿刺问题,独供比亚迪刀片固态项目。电解铜箔一体化生产使成本低于同行15%,2025年H1固态电池铜箔营收占比升至32%。

9.长阳科技:开发固态电池专用“陶瓷-聚合物”复合集流体,热稳定性提升至300℃,解决硫化物电池热失控痛点。供货宁德时代凝聚态电池中试线,替代传统铝塑膜。

10.龙蟠科技:开发高压实密度磷酸铁锂材料(≥2.6g/cm³),适配半固态电池体系,能量密度提升15%,绑定宁德时代储能项目。一体化生产使原材料成本低于同行10%,2025年H1固态相关营收占比32%。

三、中游设备与制造

1.先导智能:全球唯一提供固态电池涂布-热压-封装全段设备,干法电极设备市占率70%,获宁德时代、辉能科技核心订单。为清陶能源建造全球首条全固态产线,设备效率提升50%,降本核心推手。2025年新增固态设备订单超80亿元,营收占比将突破25%。

2.纳科诺尔:国内干法电极设备先驱,磁性异物控制达20ppb(行业平均50ppb),解决硫化物电池生产痛点。独家供货宁德时代固态电池中试线,合作清研电子开发新一代辊压工艺。干法设备为全固态电池量产刚需,2026年市场空间或达百亿。

3.索通发展:硅基负极适配固态体系,能量密度500Wh/kg,全球首批工程样件下线,解决膨胀率难题(<5%)。与宁德时代合作开发高镍三元正极,2027年规划50GWh产能,切入动力电池主流供应链。负极单吨净利达4万元(传统产品1.5万元),2026年该业务占比或超40%。

4.利元亨:中标国内头部车企全固态电池整线设备订单,覆盖涂布-叠片-封装环节,良率提升至95%。磁性异物控制达20ppb(行业平均50ppb),解决硫化物电池生产痛点。2025年新增设备订单超50亿元,固态业务占比将突破30%。

5.武汉蓝电:固态电池检测设备精度达万分之一,独供宁德时代、中科院固态电池研发项目。-40℃极寒环境测试系统填补行业空白,适配人形机器人电池验证需求。每GWh固态电池产线需配套检测设备价值量超5000万元,2026年市场空间达百亿。

6.灵鸽科技:固态电池粉体输送设备磁性异物控制达20ppb,绑定宁德时代、比亚迪产线。自研气流分级技术使电解质粉体利用率提升至99%,降低原料损耗30%。喂料系统占设备投资15%,2026年营收CAGR或达80%。

7.久日新材:将UV光固化技术迁移至固态电解质膜生产,提升硫化物电解质成膜效率,良率提高至90%。供货宁德时代硫化物固态电池中试线,解决电解质膜连续化生产痛点。每GWh固态电池需配套光固化设备价值量超2000万元,2026年市场空间达30亿元。

8.铜冠铜箔:量产4.5μm极薄铜箔,抗拉强度超600MPa,适配全固态电池负极集流体需求,解决锂枝晶穿刺问题。电解铜箔一体化生产使成本低于同行15%,独供比亚迪刀片固态电池项目。固态电池铜箔单价为传统3倍,2026年该业务占比或达50%。

9.捷昌驱动:开发固态电池极片精密张力控制系统,控制精度达±0.1N,提升硫化物电解质涂布良率至95%(行业平均85%)。单条产线传动系统价值量超500万元,2026年固态业务占比或达25%。切入先导智能、杭可科技供应链,配套固态电池产线升级。

10.捷邦科技(3001326):开发固态电池专用陶瓷封装壳体,抗压强度超300MPa,解决硫化物电解质封装气密性难题,供货海博思创储能系统。碳纤维复合材料替代金属,减重40%且绝缘性提升,适配eVTOL电池包需求。单GWh产线结构件价值量超5000万元,2026年固态业务占比或达30%。

四、下游应用与集成

1.金龙羽:A股唯一实现固态电池商用(无人机领域),能量密度500Wh/kg,通过针刺、加热测试。自研固态电解质成本下降40%,半固态中试线投产,2025年规划GWh级产能。无人机电池毛利率超60%,切入大疆、亿航智能供应链。

2.豪鹏科技:950Wh/L超高密度固态电池通过军工测试,获三星、华为认证,解决智能穿戴设备续航痛点。“自适应键合”技术优化固-固界面,切入优必选人形机器人供应链。消费电子固态电池单价为传统3倍,2026年营收占比或达50%。

3.东方锆业:高纯氧化锆(LLZO电解质核心)纯度达99.99%,供货赣锋锂业硫化物电池项目,替代进口。锆矿自给率70%,成本低于外购30%,保障供应链安全。固态电池拉动高纯氧化锆需求翻倍,单吨毛利提升至2万元。

4.璞泰来:硅碳负极+原位固化电解质技术量产330Wh/kg半固态电池,供货蔚来ET7。隔膜涂覆技术迁移至固态电解质涂层,良率提升至90%。半固态电池毛利率40%,2025年Q4出货量或翻倍。

5.杭可科技:固态电池化成分容设备市占率超60%,独供比亚迪刀片固态电池产线。-40℃极寒环境化成工艺适配全固态电池,循环寿命提升20%。每GWh产线后段设备价值量占比25%,2026年新增订单或超30亿元。

6.诺德股份:雾化铜箔解决全固态电池界面阻抗难题,终端应用于高能量密度无人机,已实现批量出货。纳米级晶粒控制技术提升导电性,适配硫化物体系。无人机电池铜箔毛利率60%+,绑定大疆、亿航智能供应链。

7.南都电源:自主研发314Ah半固态储能电池斩获2.8GWh独立储能订单(深圳1.2GWh+汕尾1.6GWh),循环寿命2000次,成本仅比液态电池高10–15%。中试线已实现小批量交付,率先打通储能商业化路径。2.8GWh订单对应营收56亿元,2025年业绩弹性显著。

8.长虹能源:消费级固态电池能量密度200Wh/kg,通过UL认证,供货智能穿戴设备,毛利率50%+。

9.德瑞锂电:消费级固态电池能量密度200Wh/kg,通过UL认证,供货智能穿戴设备,毛利率50%+。-40℃低温容量保持率90%,切入极寒环境物联网设备市场。

10.海博思创:搭载314Ah半固态电池的储能集装箱量产,循环寿命2000次,中标南方电网800MWh项目,成本较液态方案仅高10%。-30℃容量保持率92%,适配高寒地区储能场景,配套国轩高科“金石电池”。

(以上内容来自仅供学 习交 流,不构成投 资建议,不作为投 资决 策的依 据,据 此 操 作,风 险自 担,股 市有风 险,投 资需谨 慎!)

来源:财经大会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