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永乐年间的明朝宫廷,储位之争的暗流从未停歇。永乐大帝朱棣的三个儿子,将 “父权、兄友、弟恭” 的伦理纲常搅得支离破碎 —— 长子朱高炽以文治见长,监国多年稳控朝局;次子朱高煦凭军功起家,野心勃勃觊觎大位;三子朱高燧则见风使舵,在兄长间摇摆不定。这场围绕皇位继承
永乐年间的明朝宫廷,储位之争的暗流从未停歇。永乐大帝朱棣的三个儿子,将 “父权、兄友、弟恭” 的伦理纲常搅得支离破碎 —— 长子朱高炽以文治见长,监国多年稳控朝局;次子朱高煦凭军功起家,野心勃勃觊觎大位;三子朱高燧则见风使舵,在兄长间摇摆不定。这场围绕皇位继承的博弈,最终以朱高炽病逝后,朱高煦全家被杀画上句号,而朱瞻基那句 “他活着,我就难活”,道破了权力游戏的残酷本质。
朱棣的立储困境:文治长子与武勋次子的权衡
朱棣登基后,立储问题成了他最棘手的心病。他本人通过 “靖难之役” 夺取侄子朱允炆的皇位,对 “嫡长子继承制” 本就缺乏敬畏,这让次子朱高煦看到了夺嫡的希望。
朱高炽作为嫡长子,虽无显赫军功,却在治国理政上展现出过人天赋。从永乐二年被立为太子起,他多次奉命监国,彼时朱棣常年北征蒙古,朝堂大小事务全由朱高炽决断。他轻徭薄赋,安抚流民,修订律法,将朝政打理得井井有条。连朱棣身边的重臣杨荣、杨士奇都曾私下感叹:“太子仁厚,善体民心,若继大统,实乃社稷之福。” 但朱高炽的短板同样明显 —— 自幼体态肥胖,不爱运动,成年后体重远超常人,连日常行走都需两名小太监搀扶,更因肥胖引发高血压、哮喘等慢性病,在医疗条件有限的明朝,这样的身体状况让朱棣忧心忡忡。
朱高煦则完全是另一种形象。他身材魁梧,骁勇善战,靖难之役中多次立下奇功 —— 白沟河之战,朱棣陷入重围,朱高煦率精骑杀出,连斩南军数名将领;东昌之战,朱棣兵败,朱高煦再次率军救援,将其从乱军中救出。朱棣曾拍着他的肩膀说:“太子身体不好,你得好好努力啊!” 这句话被朱高煦视作 “传位承诺”,从此夺嫡之心愈发炽烈。
但朱高煦的缺陷比朱高炽更致命。他胸无点墨,不喜读书,除了打仗毫无治国能力,还嗜赌成性,纵容下属劫掠百姓,多次被朱棣斥责。更重要的是,朱高炽监国多年,早已赢得朝中文官集团的支持 —— 杨士奇、杨溥等 “三杨” 重臣,均是朱高炽的坚定拥护者,他们多次在朱棣面前力保太子,直言 “废长立幼,恐引发朝局动荡”。朱棣深知,若强行立朱高煦为储,不仅会失去文官集团的信任,更可能让自己辛苦建立的统治根基崩塌。
朱高煦的早期夺嫡:离间计与孝陵前的挑衅
朱高煦从未掩饰对皇位的渴望,早在靖难之役期间,他就曾设计陷害朱高炽,险些破坏朱棣的大业。
建文四年,建文帝朱允炆在方孝孺的建议下,使出 “离间计”:他派人带着劝降书信前往北平,试图拉拢朱高炽归顺朝廷;同时又暗中派人前往朱棣的军营,散播 “朱高炽已开城投降” 的谣言。这一计正中朱高煦下怀 —— 他早已不满朱高炽的太子之位,暗中指使宦官黄俨在朱棣面前添油加醋,声称 “太子与建文帝早有勾结,应天求学时便往来密切”。
彼时朱棣正与南军对峙,听闻消息后虽表面镇定,内心却疑虑丛生。就在他准备派人回北平探查时,朱高炽派来的使者已抵达军营 —— 使者不仅带来了建文帝的劝降信,还带来了送信的使者,而那封劝降信,自始至终未曾开封。朱棣拆开信封,见里面满是劝朱高炽 “背弃父亲、归顺朝廷” 的言辞,再看向一旁瑟瑟发抖的送信人,瞬间明白是离间计。他当着众将的面烧掉书信,叹道:“吾儿忠心,非外人所能离间!” 朱高煦的第一次陷害,以失败告终。
永乐十九年,朱棣命朱高炽携朱高煦、朱瞻基前往南京孝陵祭拜朱元璋。孝陵前的石阶陡峭而漫长,朱高炽因肥胖且脚部有旧伤,走得十分艰难,两名小太监一左一右搀扶着,他仍需每走几步就停下喘息。行至中途,朱高炽脚下一滑,重重摔在石阶上,锦袍沾满尘土,发髻也散了半边。
身后的朱高煦见状,不仅没有上前搀扶,反而放慢脚步,对着身边的亲信冷笑:“前人失跌,后人知警。” 这句话明着是调侃,实则暗含 “朱高炽不配为储,该由我取而代之” 的挑衅。紧随其后的朱瞻基听到这话,当即停下脚步,转头看向朱高煦,语气平静却带着威慑:“更有后人知警也!” 朱高煦被大侄子的气势震慑,一时语塞,却并未收敛野心,反而将这份 “屈辱” 记在心里,为日后的叛乱埋下伏笔。
朱棣病逝:朱高炽的平稳接位与暗藏危机
永乐二十二年七月,朱棣在第五次北征蒙古的途中病逝于榆木川。临终前,他再次确认朱高炽的储君地位,嘱咐随军大臣杨荣、金幼孜 “秘不发丧,速返京城,辅佐太子继位”。
此时的朱高煦正驻守乐安州(今山东惠民),他早已在京城安插眼线,密切关注朱棣的动向。得知朱棣病重的消息后,朱高煦立刻调兵遣将,准备在朱棣灵柩返回途中截杀,随后率军逼宫,逼迫朱高炽禅位。
杨荣等人早已预判到朱高煦的阴谋,他们一边封锁朱棣病逝的消息,每日仍按惯例向朱棣的 “御帐” 汇报军情、呈递奏折,营造朱棣仍在世的假象;一边挑选精锐骑兵,让杨荣带着朱棣的遗诏,星夜兼程赶往北平。
朱高炽接到遗诏时,北平城内已暗流涌动 —— 朱高煦的眼线四处打探消息,部分守军也因 “皇帝生死不明” 而军心浮动。朱高炽当机立断,立刻下令:命大将张辅率军驻守北平九门,严禁任何可疑人员出入;令杨士奇主持朝政,稳定文官集团;同时派人前往乐安州,以 “皇帝召次子回京议事” 为由,试探朱高煦的动向。
当朱高煦察觉朱棣灵柩已悄悄抵京,而北平城已被朱高炽牢牢控制时,逼宫计划彻底破产。永乐二十二年八月,朱高炽正式登基,改元洪熙,是为明仁宗。登基后的朱高炽并未清算朱高煦,反而将其召回京城,赏赐大量金银珠宝,试图以亲情化解矛盾。但他没想到,这份 “仁厚”,反而让朱高煦更加肆无忌惮。
朱高炽早逝与朱瞻基的继位危机
洪熙元年五月,登基仅十个月的朱高炽病逝于钦安殿,享年四十八岁。这位以仁政闻名的皇帝,最终倒在了 “过劳” 与 “旧疾” 的双重打击下 —— 继位后,他改革弊政、平反冤狱、减免赋税,每日处理奏折至深夜,本就虚弱的身体不堪重负,高血压引发的中风最终夺走了他的生命。
此时的朱瞻基正在南京 —— 朱高炽继位后,为稳定南方局势,派太子朱瞻基前往南京监国。朱高炽病逝的消息传到南京时,已比传到乐安州晚了三天。朱高煦抓住这个时间差,制定了 “半路劫杀” 计划:他在朱瞻基从南京返回北平的必经之路 —— 山东临清至德州段,布置了数道哨卡,每处哨卡都由亲信将领带队,配备弓箭手和骑兵,誓要在朱瞻基抵达北平前将其除掉。
朱瞻基早已洞悉朱高煦的野心。接到父亲病逝的消息后,他没有按常理走官道,而是迅速召来亲信侍卫,换上平民服饰,骑着快马从南京城郊的小路出发,避开了朱高煦设置的所有哨卡。途中,他甚至曾在一家驿站遇到朱高煦的探子,因衣着朴素、言语谨慎,竟未被认出。
当朱高煦的探子还在官道上四处搜寻朱瞻基的行踪时,朱瞻基已悄然抵达北平。洪熙元年六月,朱瞻基在奉天殿举行登基大典,是为明宣宗。登基仪式结束后,朱瞻基第一时间下令加强京城防务,同时派人前往乐安州,安抚朱高煦,暂时稳住了这位野心勃勃的二叔。
朱高煦叛乱与覆灭:一步错,满盘输
朱瞻基的安抚并未让朱高煦收敛野心。宣德元年八月,朱高煦效仿父亲朱棣,以 “清君侧” 为名,在乐安州起兵叛乱。他自称 “兵马大元帅”,发布檄文指控朱瞻基 “宠信奸佞、违背祖制”,同时派人联络山东、河北等地的旧部,试图扩大叛乱规模。
但朱高煦的叛乱,远没有朱棣当年的 “靖难之役” 那么顺利。他麾下的将领多是临时拼凑,军心涣散;而朱瞻基则展现出远超建文帝的决断力 —— 他亲自率军出征,抵达乐安州城下后,并未急于攻城,而是派人将劝降信射入城中,晓谕叛军 “凡放下武器者,既往不咎”。
叛军将士本就不愿跟随朱高煦叛乱,见皇帝御驾亲征,又有 “免罪” 承诺,纷纷倒戈。朱高煦见大势已去,只得打开城门投降。叛乱从爆发到平定,仅用了二十天。
朱瞻基起初并未想处死朱高煦,只是将他及其家人废为庶人,软禁在北平西华门外的 “逍遥城” 中。他念及叔侄亲情,每月都会派人送去衣食,偶尔还会亲自前往探望。但朱高煦的不知悔改,最终断送了自己和全家的性命。
一次探望中,朱瞻基站在软禁朱高煦的牢房外,询问他的近况。朱高煦突然冲到牢门前,伸腿将朱瞻基绊倒在地。朱瞻基起身时,脸色已彻底阴沉 —— 他终于明白,朱高煦的野心从未熄灭,只要此人活着,朝局就永无宁日。随后,朱瞻基下令:将朱高煦用铜缸扣住,周围堆满木炭点燃,朱高煦在铜缸中被活活烧死;他的十个儿子,无论年长年幼,全部被赐死,朱高煦一脉从此彻底覆灭。
史书记载,朱瞻基在处置完朱高煦后,曾对心腹太监说:“他活着,我就难活。” 这句话,既是对权力威胁的清除,也是对永乐朝以来储位之争的彻底了结。而这场血的教训,也让后来的明朝皇帝更加重视 “嫡长子继承制”,试图以制度规避宫廷喋血的悲剧,只是权力的诱惑,终究难以被制度完全束缚。
来源:抚资讯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