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感染再爆发!全国医院门急诊阳性病患增加,专家却说不用担心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17 10:28 2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最近,全国多地医院门急诊患者数量明显上升,新冠阳性检测结果也随之增多。这一现象引发了公众关注和担忧。

据国家卫健委疾控局最新通报,近期全国多地医院呼吸道疾病就诊人数较前期有所增加,新冠病毒核酸或抗原检测阳性率也有所上升。

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的三甲医院发热门诊就诊量比平时增长了30%-50%。

这波感染潮主要由新冠病毒变异株JN.1及其亚分支引起。JN.1变异株传播力较强,但致病力并未明显增强,大多数感染者症状较轻。

目前新冠感染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咽痛、头痛和肌肉酸痛等,大部分患者症状持续3-5天即可缓解。

与早期毒株相比,当前流行变异株引起的嗅觉和味觉丧失症状明显减少,而上呼吸道症状更为突出。

群体免疫屏障已基本形成

经过前几轮大规模感染,我国人群已形成较好的免疫屏障。即使再次感染,多数人症状会比首次感染轻。

现阶段我国民众对新冠病毒已有较高水平的免疫力,包括自然感染免疫和疫苗接种免疫的双重保护。

数据显示,我国超过90%的人口已接种至少一剂新冠疫苗,加上前期感染后产生的自然免疫,使得再感染后发生重症的风险大幅降低。

医疗资源充足,诊疗经验丰富

与早期疫情相比,当前我国医疗系统已做好充分准备。各级医院普遍储备了足够的药品、病床和医疗设备,可以应对就诊量的增加。

经过前几波疫情,医务人员积累了丰富的临床诊疗经验,尤其是对重症患者的救治能力显著提升。

国家卫健委也已要求各地医疗机构做好医疗物资储备和人力资源调配,确保患者及时就医。

病毒变异趋势可控,致病力未增强

尽管JN.1变异株传播力较强,但多项研究表明,其致病力并未显著增强。

病毒变异是其自然规律,通常会向着传播力增强但致病力减弱的方向演化。目前JN.1及其亚分支虽有一定免疫逃逸能力,但没有证据表明它会导致更严重的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最新评估也指出,JN.1变异株目前不需要额外的特殊公共卫生措施,现有疫苗和治疗手段对其仍有效。

虽然专家表示不必过度担忧,但适当的个人防护仍然必要。以下几点建议值得关注:

1. 科学佩戴口罩

在人员密集、通风不良的公共场所,特别是医院等高风险环境,建议佩戴口罩。口罩仍是预防呼吸道传染病最简便有效的方法之一。

2. 保持良好卫生习惯

勤洗手、少触摸眼鼻口、咳嗽打喷嚏时遮挡等习惯应当保持。中国疾控中心研究表明,这些简单措施可减少约40%的呼吸道感染风险。

3. 增强身体免疫力

合理饮食、适当运动、充足睡眠对维持良好免疫功能至关重要。中国营养学会建议,每天摄入充足的蛋白质、维生素C和维生素D有助于增强免疫力。

4. 出现症状及时就医

如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应减少外出活动,必要时及时就医。尤其是老年人、孕妇和有基础疾病者,应更加警惕。

尽管总体风险可控,但对于特定人群,仍需格外关注:

老年人和基础病患者:65岁以上老年人,尤其是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基础病的人群,感染后发生重症风险较高。

建议这类人群保持社交距离,必要时戴口罩,尽量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

儿童: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容易感染呼吸道疾病。近期儿科门诊量明显增加,除新冠外,流感、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多种病原体也在流行,家长应注意孩子防护。

医护人员:作为高暴露风险群体,医护人员应严格执行院感防控措施,做好个人防护。

多位专家预测,新冠病毒未来很可能会像流感一样,成为常见的季节性呼吸道疾病。

新冠病毒已进入与人类长期共存的阶段。随着人群免疫水平提高和医疗手段进步,其影响将逐渐降低,但不会完全消失。

专家们普遍认为,未来几年新冠可能会在冬春季节与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一起形成季节性流行,但其社会影响将逐渐减弱。

面对新一轮新冠感染潮,我们既不需要过度恐慌,也不能完全掉以轻心。科学认识病毒特性,合理做好个人防护,是我们应对疫情的正确态度。

随着科学防控措施的不断完善和人群免疫屏障的增强,我们完全有能力与病毒和平共处,让生活回归常态。

资料来源:

①.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3-2024年冬春季新冠病毒感染防控技术方案[EB/OL].(2023-11-24)[2025-05-17].http://www.nhc.gov.cn/xcs/zhengcwj/202312/977a0a4ebce9423183bdbe4e22e3ff01.shtml.

②.王辰,王贵强,吴浩,等.新冠病毒感染防控的中国经验与科学实践[J].中华医学杂志,2023,103(12):881-889.DOI:10.3760/cma.j.cn112137-20230317-00489.

③.张文宏.新冠"乙类乙管"后的公共卫生策略[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23,22(5):417-421.DOI:10.12138/j.issn.1671-9638.20235191.

来源:谭医说健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