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海大名城企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大名城”,600094.SH)2024年净亏损23.36亿元,同比暴跌1149.65%;实现营业收入41.71亿元,同比减少64.34%。在传统地产业务收缩之际,大名城加速布局新赛道,但其人工智能算力与低空经济业务尚未形成规模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李贝贝 上海报道
上海大名城企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大名城”,600094.SH)2024年净亏损23.36亿元,同比暴跌1149.65%;实现营业收入41.71亿元,同比减少64.34%。在传统地产业务收缩之际,大名城加速布局新赛道,但其人工智能算力与低空经济业务尚未形成规模效应。
5月12日,在大名城2024年度暨2025年第一季度业绩说明会上,就如何降低亏损、优化财务、房地产主业后续规划、新业务如何盈利等问题,《华夏时报》记者以投资者身份向大名城董事局副主席兼总经理俞锦进行了提问。
俞锦认为,上年公司出现亏损,主要源于行业持续低迷引发的存货减值及销售策略调整,但房地产行业依然存在结构性机会。公司将静待行业周期筑底回升:“长期来看,城镇化质量提升、城市群协同发展及存量资产运营需求将持续支撑行业基本面。”同时,俞锦强调,尽管转型业务尚未形成规模收入,但符合国家政策导向,未来有望成为公司新的增长引擎。
业绩颓势难掩
根据年报,2024年,大名城实现总营业收入41.71亿元,同比减少64.34%。在主营业务收入中,地产项目收入占大名城2024年度营业收入的95.19%,本期实现营业收入41.64亿元,较上年同比减少64.40%。
同期,大名城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3.36亿元,较上年大跌-1149.6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23.45亿元,较上年大跌-1102.77%。年报直言,“正如行业所见,这样的经营结果令人失望”。
事实上,过去几年间,在房地产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的大背景下,大名城是少数能够保持盈利的民营房企之一。例如,2022年,大名城实现净利润1.71亿元,同比扭亏为盈(2021年亏损4.12亿元);2023年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6.95亿元,同比增长58.8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23亿元,同比增长29.98%;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2.34亿元,同比增长135.50%。
那么,为何大名城的经营状况在2024年急转直下?在5月12日下午举行的线上业绩说明会上,大名城董事局副主席兼总经理俞锦向记者解释说,自2021年下半年以来,房地产行业进入历经三年多的深入调整周期,为应对行业严峻形势,在审慎中求生存,大名城已连续三年暂停新增房地产投资,导致报告期内竣工交付项目同比减少。“在周期中,活着比什么都重要。”俞锦直言。
同时,市场持续低迷迫使公司采取降价促销策略,加速资金回笼的同时,也带来存货大幅减值,全年计提存货及投资性房地产减值准备21.63亿元;而预期的变化也带来公司未来期间很可能无法获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以抵扣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利益,导致需转回以前年度已确认递延所得税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亏损的影响金额5.05亿元,合计对当期利润影响达-26.68亿元。
不过,俞锦认为,公司依然保持较为稳健的财务状况。去年,“在保障基本运营安全的同时,将净负债率压降至行业较优水平”:截至2024年末,公司资产负债率43.52%,扣除预收账款资产负债率37.23%,净负债率15.08%,现金短债比1.72。
根据年报,2024年,大名城面临的土地增税清算净支出的压力比较大,其土地增值税清算增加支出3.17亿元。下半年,公司全力推进资产盘活,投资性房地产出租率提升了3个百分点,“为公司争取到宝贵的流动性空间”,2024年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为2234.36万元。
业务转型暂未收效
记者注意到,营收来源高度倚赖房地产业务的大名城,在业务上并不“专一”。根据财报,除房地产主业外,公司还布局有金融投资、人工智能算力、低空经济等业务。
早在2015年,大名城就提出“产业+资本”双轮驱动发展模式,成立“名城金控”作为其施行金融投资及租赁业务的平台。2016年,大名城还出资金出资3.5亿元,参与发起黄河财险持有黄河财险14%的股份,同时还合作成立了资产管理公司。
对于布局已经十年的金控板块,年报没有说明其2024年度的营收、毛利等的具体数据,仅标注2024年该部分业务的营业收入同比-100.00%、毛利率较上年减少100个百分点。记者查阅过往年报发现,早在2018年,大名城金控板块的营业收入为约2.7亿元,同比下滑77.67%;2019年,该业务营业收入为55.63万元,同比下滑了99.79%,仅占总营收的0.0043%。到2020年,其金控板块营收仅约为29万元,占公司总收入的比例已接近为零。
金融板块劳而无功,并没有影响大名城布局新业务的积极性。近年来,公司相继布局了人工智能算力业务、低空经济业务。例如在低空经济方面,公司投资布局了eVTOL飞行器领域,出资参与了对上海峰飞航空科技有限公司的母公司AutoFlightX Inc.的投资,并与福州新区航空城发展公司等合作,计划投资建设“低空城际智慧枢纽机场”等。如年报所言,“在转型探索方面,本公司展现出破局求生的决心”。
截至目前,上述2大新业务仍处于培育阶段。例如,2024年度,公司算力服务板块的营业收入为679.02万元,营业成本为891.82万元,毛利率为-31.34%。在业绩会上,俞锦向投资者强调,“尽管转型业务尚未形成规模收入,但符合国家政策导向,未来有望成为公司新的增长引擎”。
其称,公司认识到经营的持续发展与适时转型的重要性,积极思考和规划未来的业务转型与发展策略,探索并尝试与国家战略发展相对应的新领域、新技术或新模式,促使公司业务能够适应未来可能出现的市场变化为应对行业挑战,实现公司可持续发展。
此外,对于房地产业务,俞锦认为仍有“结构性机会存在”,公司未来将实施战略优化和精简,坚持深耕重点区域和重点城市,适时根据房地产行业的新发展趋势和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变化,探索并构建“名城特色”的地产业务发展新模式,静待行业周期筑底回升。
根据财报,2025年第一季度,大名城实现营业总收入6.74亿元,同比增长94.9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87.21万元,同比扭亏;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592.5万元,同比扭亏。
责任编辑:张蓓 主编:张豫宁
来源:华夏时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