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窑堡的这场会议,成了抗战的转折点,毛主席一篇报告定乾坤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05 07:32 2

摘要:1894年甲午战争的失败,以《马关条约》的签订为标志,中国被迫割让台湾及附属岛屿,赔偿白银二亿两,民族尊严被践踏,国家的独立性岌岌可危。

在抗日战争前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屈辱与危机。

1894年甲午战争的失败,以《马关条约》的签订为标志,中国被迫割让台湾及附属岛屿,赔偿白银二亿两,民族尊严被践踏,国家的独立性岌岌可危。

到了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仅用数月时间便占领东北全境,建立伪满洲国,将侵略的铁蹄深深踩进中国大地。

1935年,日本又策动华北自治,企图通过政治手段将华北五省从中国版图中剥离,彻底将中国变为殖民地。

侵略者的步步紧逼,让每一个中国人都感受到亡国灭种的威胁。

与此同时,国内局势同样混乱不堪。

南京国民政府表面上统一全国,实则与各地军阀矛盾重重,内部派系斗争不断。

蒋介石对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军围剿不懈,试图将其彻底消灭。

而中央红军在经历了长达两万五千里的长征后,终于在1935年抵达陕北,结束了艰苦卓绝的战略转移。

然而,陕北的土地贫瘠,红军兵力疲惫,物资匮乏,面对日本侵略的外部威胁和蒋介石的内部压迫,生存与抗日的双重抉择摆在面前。

继续与蒋介石对抗,可能导致力量进一步削弱;若不抗击日本,民族危机将无法化解。

红军领导层必须在这一关键时刻找到出路。

1935年12月17日,中央政治局在陕北瓦窑堡召开扩大会议,讨论当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

经过激烈辩论,会议通过了《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明确提出要建立广泛的民族革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和卖国贼蒋介石。

这一决议标志着共产党战略的重大转变,从单纯的阶级斗争转向更广阔的民族抗争。

为了让广大党员干部理解这一政策转变的必要性,12月27日,毛泽东在瓦窑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了题为《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

他在报告开篇直指问题的核心:“日本要把中国变为殖民地,这给中国一切阶级和政治派别提出了‘怎么办’的问题,是反抗、投降还是游移不定?”这一发问直击每一位听众的心弦,点明了民族危机的紧迫性。

在报告中,毛泽东详细分析了社会各阶级在抗日问题上的不同立场。

他指出,工人和农民是中国革命最坚决的力量,他们深受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压迫,必然会站在抗战的最前线。

小资产阶级同样因受到双重压迫而倾向于抗日。

而对于大地主和大买办这些社会顶层阶级,尽管他们总体上与帝国主义利益绑定,但可以通过利用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进行分化和联合。

民族资产阶级内部则存在明显分化,左翼在自身利益受到日本侵略损害时,有可能倒向革命阵营。

在谈到共产党和红军领导抗日战争的能力时,毛泽东特别提到长征的意义。

他强调,红军完成长征,向全世界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不仅是军事行动,更是一部宣言书、一个宣传队、一台播种机,证明了红军有能力成为抗战的中坚力量。

他指出,统一战线的目的是招收广大的人马,将敌人包围而消灭之,在力量不足时不能冒险决战,必须默默积蓄力量。

同时,共产党和红军要成为维护统一战线的核心力量,因为汉奸卖国贼会不断破坏这一战线,只有坚强的领导才能抵御这种破坏。

毛泽东进一步提出,通过统一战线的努力,中国要走向一个新的政权形式——人民共和国。

在这个新政权中,除了极少数敌对阶级外,广大工人、农民、爱国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的利益都能得到保障。

这一构想为未来的抗战指明了方向,也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勾勒出希望的蓝图。

2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全面抗日战争拉开序幕。

红军在统一战线的战略指引下,改编为八路军,迅速投入到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场。

八路军以灵活的游击战术,在敌后展开斗争,取得了令人振奋的胜利。

1937年9月,平型关大捷成为抗战初期的一大亮点,八路军115师在林彪指挥下,伏击日军板垣师团,歼敌千余人,缴获大量武器装备,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随后,夜袭阳明堡、雁门关大捷等战役接连打响,重创日军后勤和运输线,极大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

八路军兵员不断壮大,同时在华北、华东、西北等地建立了多个敌后抗日根据地,包括晋察冀、晋冀鲁豫、陕甘宁和山东根据地,为持久抗战奠定了基础。

在根据地建设中,统一战线的实践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各根据地通过大生产运动实现经济自给,解决部队和民众的基本需求。

晋察冀边区发展手工业,生产出步枪、子弹以及日常用品;晋冀鲁豫太行区通过改良农业技术,粮食产量显著提高;陕甘宁边区种植棉花,基本解决了穿衣问题;山东根据地甚至发行了北海币,稳定了地方经济。

这些经济成就不仅支撑了抗战前线,也让根据地成为人民安居的坚实后方。

尽管日军多次对根据地进行扫荡,内部也时常面临汉奸破坏和资源短缺的困境,但通过统一战线的凝聚力,这些困难被一一克服。

在政治层面,共产党在根据地民主政府中推行“三三制”原则,即共产党、其他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各占三分之一的比例,广泛吸纳地主、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等各阶层人才。

这种包容性的政策让社会各阶级紧密团结,形成了空前的抗战合力。

统一战线的成功不仅体现在国内,还吸引了海外爱国华侨的支持。

他们通过各种渠道捐款捐物,源源不断地将资源运回祖国,为前线提供了宝贵的补给。

国际援助也在抗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苏联在战争初期向中国提供了大量贷款、武器装备以及军事专家的指导,帮助提升中国军队的战斗力。

1941年珍珠港事件后,美国加入抗日阵营,向中国提供物资援助,并在1945年8月对日本广岛和长崎投放两颗原子弹,极大削弱了日军的抵抗意志。

同月,苏联出兵东北,迅速击溃日本关东军,切断了日军最后的战略后方。

这些国际力量的介入,与国内统一战线的努力形成合力,加速了日本的崩溃。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华民族终于迎来了抗战胜利的曙光。

抗战胜利标志着中华民族从近代以来的深重危机迈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

经过八年的艰苦斗争,民族革命统一战线凝聚了四万万人民的力量,成为胜利的根本保障。

而《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作为这一战略的理论基石,为抗战指明了方向,其深远意义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来源:史飞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