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智慧农业农村案例(高标准农田,和美乡村)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08 07:29 3

摘要:本项目主要针对高标准农田建前、建中、建后的全流程进行监管而建设,平台实现了高标准农田项目建、管、用全过程,决策、设计、施工、验收、管护全环节,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全主体等信息一张图管理,能够立体清晰掌握辖区内高标准农田建前项目管理、建中监督履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5G打造高标准农田数字化管理平台

项目主体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江西省分公司、江西省农业农村厅农田建设与耕地质量保护处、江西省国土空间调查规划研究院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分院

项目内容

本项目主要针对高标准农田建前、建中、建后的全流程进行监管而建设,平台实现了高标准农田项目建、管、用全过程,决策、设计、施工、验收、管护全环节,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全主体等信息一张图管理,能够立体清晰掌握辖区内高标准农田建前项目管理、建中监督履责、建后巡查管护,建立“全域覆盖、触角灵敏、反映迅速、处置精准、职责清晰”的责任体系,健全高标准农田“四全”体系,实现一个平台全域互通、一网到底。

痛点需求

高标准农田管护动态监测难。原始纸质资料查阅、统计麻烦、碎片化信息获取凌乱,不能及时更新动态,缺少清晰、直观整体数据。

高标准农田管护人员管理难。每个地区的高标准农田面积较大,管护人员较多,传统的管护方式监管难、监管累。

管护问题反馈难、处理难。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事项较多,比如是否被堆放垃圾侵占、是否是违规建筑、是否有沟渠损坏、是否有灌溉设施破坏等,传统管护存在问题反馈渠道不畅、信息不对称,反馈问题渠道单一、不清晰,反馈问题不直观、沟通成本高等诸多问题。

管护工作留痕难、考评难。传统方式的人员、田块、设备、项目都属于“无痕”监管,难考核、缺依据,导致很难建立标准,也难预算。

高标准农田建设监管难。传统方式对项目施工过程很难及时监管,对工程质量缺乏清晰把控。但做好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工作,做到建管并重、长效管护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

特色应用

通过科学配置数据存储的数据库设计,保证数据在可综合查询的基础上,实现数据的快速多维度统计、分析、导出。建设直观可视化监管平台系统,将耕地监管、维养相关多维度基础数据进行统一采集、转化、存储、管理、大数据分析、可视化展示及智能化应用实现,对所有生产历史数据智慧记录,为以后生产提供更加科学的决策依据。建前监管、建中监管、建后监管,并搭建7大应用APP,覆盖高标准农田建管全流程各个主体。天空地三位一体全方位智能物联网数据感知监管体系,通过传感器、射频识别、视频采集终端、空间信息装备等信息感知设备和无线传感网络,搭建5G物联网应用硬件体系,实现对质量监控、建后的管护、管护资金的使用、管护人员的考核以及种植情况的监测等信息的全面感知和可靠传输。视频监控画面AI分析实时回传四情监测数据AI识别分析监理巡田员实时巡护位置回传产品,为后续基础信息化工作在农村“最后一公里”延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价值成效

江西省高标准农田数字信息化管理平台应用后,实现了资金使用透明化、建设过程全追溯、农田情况可视化、工作成效全量化。能够及时发现高标准农田撂荒、非农化非粮化问题,减少90%以上高标准农田被侵占及破坏的风险,降低经济损失;可有效提高灌溉设备、太阳能杀虫灯、气象监测系统等农业物联网设备2年以上的使用寿命,提升50%以上的工作效率;可有效维护机耕道、沟渠等基础设施,确保粮食生产进度,提高农机设备30%以上的工作效率,节约20%以上的农业灌溉用水,亩产增产50斤以上,经济效益明显。通过科学技术手段防止耕地“非粮化”“非农化”,为粮食生产安全保驾护航,具有重大的社会价值和意义。

“5G+和美乡村”长效管护平台

项目主体

江西电信信息产业有限公司、江西省农业农村厅新农村建设处

项目内容

围绕“五美”乡村建设要求,省农业农村厅联合江西电信信息产业有限公司在全国率先打造“万村码上通5G+长效管护平台”,平台以政策为引领、以问题为导向、以群众为核心,充分利用5G、AI、物联网、云计算等先进现代化科技手段,以“12345+N”架构思路,采用“人控+技控”模式和分层架构设计,统一SaaS云部署、统一实施、统一运维,打造基于省、市、县、乡、村五级分级管理和执行的5G+长效管护平台。为广大群众参与和美乡村建设畅通了“投诉、整改、反馈、监督、评价、考核”全流程闭环的监督治理的便捷通道,建立了和美乡村“江西样板”。

痛点需求

区域进展不平衡:各地农村现状不一、发展不均衡,环境整治建设标准不同。

问题解决不及时:群众上报的问题反馈了,但是不能及时解决。

长效机制不健全:系统化、规范化、长效化的机制不健全不完善,责任落实不到位。

管护维护不到位:新农村建设中重建设、轻管护的现象普遍存在,导致美丽乡村的建设成果难以持久。

农民参与不积极:农民缺少参与环境治理的便捷通道,参与环境治理积极性不高。

技术支撑不扎实:长效管护技术力量薄弱,缺乏技术手段及技术标准。

特色应用

1

思路新

平台辅助政府搭建了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系列体系,包括网格队伍建设、网格管理机制、五定包干机制(定管护范围、定管护标准、定管护责任、定管护经费、定考核奖惩措施)、管护多员合一机制、监督考核机制、积分激励机制。

2

应用新

5G+直播导览、5G+防疫、5G+厕所气味监测、5G+化粪池满溢监测等应用场景,全天候无死角监管,实现基层减负提效,智能上报事件占34%。

3

多尺度卷积自编码网络的图像质量评价技术,通过多层次的卷积和解卷积操作,能够更好地捕捉图像中多个尺度的特征;图像质量评价算法,结合SSIM指标、PSNR指标和信息等指标,并通过标准差比例计算最终的图像质量评分。

价值成效

平台覆盖江西省11个设区市、94个涉农县,市场份额占比超98%,覆盖1229+个乡镇、16.3万+个村庄,平台关注用户796万余人,处置村庄环境各类事件59.21万件,事件完结率高达99%,群众好评率达95%。村庄环境明显得到改善,村民和谐程度明显改观,村民对“家园”自治意识明显提升。其中,武宁县人居环境平台入选国家数字乡村建设指南,在全国率先创新建设5G+和美乡村长效管护平台,其软件平台已实现了村村全覆盖,连续三年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表彰,“五定包干”长效管护做法入选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举措和经验做法推广清单》并在全国推广。同时,打造了井冈山、修水、南昌、安福等多处示范标杆。

来源:农业数字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