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萧疏桐叶上,月白露初团”,今日(2025年10月8日,农历乙巳年八月十七)08时41分,当太阳运行至黄经195°,我们正式迎来寒露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释“寒露”为:“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此时节,晨露已从初秋的“白”变为“寒”,草叶上的水珠泛着
“萧疏桐叶上,月白露初团”,今日(2025年10月8日,农历乙巳年八月十七)08时41分,当太阳运行至黄经195°,我们正式迎来寒露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释“寒露”为:“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此时节,晨露已从初秋的“白”变为“寒”,草叶上的水珠泛着冷光,仿佛在提醒:秋深了,冬近了。
寒露:从“白”到“寒”的节气密码
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七个节气,秋季的第五个节气。古人以“露”为秋的刻度——白露时露凝而白,寒露时露寒将霜。若说白露是“秋凉的起点”,寒露便是“秋寒的加速键”。此时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北半球日照减少,地面热量散失加快,昼夜温差可达10℃以上,北方多地夜间气温已降至10℃以下,南方“秋老虎”也逐渐退去,早晚需添薄衫。
古人定节气,既看天文也观物候。寒露有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第一候,最后一批鸿雁排成“人”字或“一”字向南迁徙,因是“后来者”故称“来宾”;
第二候,深秋雀鸟少见,海边却现形似雀纹的蛤蜊,古人便以“雀入大水为蛤”解释这一自然现象;
第三候,菊花应时绽放,金黄的花簇成为秋日最醒目的色彩——这既是自然规律,也是古人观察物候、指导农时的智慧。
早寒露与晚寒露:农历里的冷暖密码
农谚“早寒露冻死牛,晚寒露穿单衣”,核心在“早”与“晚”。这里的“早晚”并非阳历日期(寒露阳历固定在10月7-9日),而是农历时间。《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称寒露为“九月节”,正常年份寒露应在农历九月,但受农历闰月影响,部分年份寒露会提前至八月(如2025年寒露为农历八月十七),即为“早寒露”;若推迟至九月中旬后,则为“晚寒露”。
为何农历会影响寒露早晚?这与农历的“阴阳合历”特性有关。农历月份以月相周期(约29.5天)为基础,12个月仅354天,比阳历少11天,为协调季节与月份,古人每19年设7个闰月。2025年恰逢闰六月(农历有两个六月),导致后续月份整体提前,寒露便落在了八月。
“早寒露冻死牛”:冷冬真的会来?
农谚说“早寒露冻死牛”,并非字面“牛被冻死”,而是强调早寒露年冬季可能异常寒冷。这背后是古人对气候规律的观察:寒露早到,意味着秋季降温提前,冷空气活动偏早偏强,冬季易出现持续低温。
从现代气象看,寒露前后是冷空气“活跃期”。早寒露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撤退更快,北方冷空气南下频率增加,不仅秋季降温明显,冬季也可能因冷空气“储备”充足,出现多次强寒潮。例如,2009年寒露为农历八月廿二(早寒露),当年冬季我国中东部遭遇罕见低温,部分地区气温突破历史极值;而2019年寒露为农历九月初十(晚寒露),冬季气温较常年偏高,多地出现“暖冬”。
对农业而言,早寒露的影响更直接。寒露是秋收秋种的关键期,北方冬小麦需在“寒露到霜降”完成播种(农谚“寒露种麦正当时”),若寒露早到,意味着播种期缩短,需抢时完成;
南方晚稻正值灌浆后期,早来的低温可能导致“寒露风”(日平均气温<22℃的低温天气),造成空壳率增加、千粒重下降。2023年江西部分地区因早寒露遭遇“寒露风”,晚稻减产约10%,便是例证。
“晚寒露穿单衣”:暖冬背后的隐忧
“晚寒露穿单衣”同样是经验总结:寒露若晚至农历九月中旬后,说明秋季偏暖,冷空气活动偏弱,冬季可能较温和。但“暖冬”并非全是好事。
首先,暖冬会打乱农作物生长节奏。以冬小麦为例,适宜生长温度为16-18℃,若冬季偏暖,麦苗易“旺长”(冬前分蘖过多),消耗大量养分,抗寒能力下降,春季遇“倒春寒”易受冻害。2020年河南部分地区因晚寒露导致冬季偏暖,麦苗旺长比例达30%,次年3月倒春寒造成15%的麦苗冻伤。
其次,暖冬利于病虫害越冬。蚜虫、红蜘蛛等害虫的虫卵在0℃以下死亡率超70%,但暖冬(冬季平均气温>0℃)可使虫卵存活率提升至90%以上,次年虫害爆发风险增加。
寒露习俗:顺应秋寒的生活智慧
寒露的“寒”,不仅在气候,更在生活。古人顺应自然,形成了独特的习俗:
赏菊喝菊茶:寒露是菊花盛放期,“菊有黄华”对应三候,古人认为菊花“性甘、微寒,能散风、清热”,故有“寒露泡菊茶,清燥又明目”的说法。明代《本草纲目》记载:“菊花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如今,杭白菊、滁菊仍是寒露前后的“养生茶”。吃芝麻防燥:寒露后秋燥加重,古人有“寒露吃芝麻”的习俗。《本草经疏》称芝麻“气味和平,不寒不热,补肝肾之佳谷也”,芝麻糊、芝麻饼成为寒露传统美食,既润燥又滋补。“秋钓边”正当时:寒露后水温下降,鱼群从深水区游向浅滩觅食(“秋钓边”),民间有“寒露鱼欢欣,抓住别放松”的说法。此时鲫鱼、鲤鱼肥美,成为餐桌上的“秋鲜”。寒露养生:从“防凉”到“护阳”
寒露养生,核心在“防寒护阳”。中医认为,“寒从脚起”,此时节需特别注意脚部保暖——脚部穴位密集,受凉易引发腹泻、关节痛。建议穿厚袜,睡前用40℃左右温水泡脚(可加艾叶),促进血液循环。
饮食上,宜“增甘减辛”。秋季属肺,辛味(如辣椒、生姜)易伤肺阴,而甘味(如山药、红枣、百合)可润肺生津。推荐“寒露三食”:山药粥(健脾养胃)、银耳莲子汤(滋阴润肺)、栗子炖鸡(补肾强筋)。
运动方面,宜选择“慢节奏”项目。寒露后阳气收敛,剧烈运动易耗伤气血,可选择八段锦、太极拳或散步,以微汗为度,既锻炼又不伤身。
结语:农谚里的自然密码
“早寒露冻死牛,晚寒露穿单衣”,看似简单的农谚,是古人用千百年经验写就的“气候说明书”。它提醒我们:自然有其规律,顺应方能从容。今年寒露早到,虽未必真“冻牛”,但提前做好防寒准备、调整农事安排,却是智慧的选择。
今日寒露,您那里的晨露是否已泛着寒意?对“早寒露冷冬”的说法,您有哪些亲身体验?不妨留言分享。
来源:小鱼的科学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