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史料】中国人在中亚的历史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08 06:55 1

摘要:【随着清帝国对新疆的巩固,中国人开始大规模进入中亚地区。19世纪中叶,中国商人已在浩罕汗国与布哈拉汗国形成小型商业社区,主要从事茶叶、棉布与药材贸易……】

Семёнов, П. П. Путешествие в Тянь-Шань.

【随着清帝国对新疆的巩固,中国人开始大规模进入中亚地区。19世纪中叶,中国商人已在浩罕汗国与布哈拉汗国形成小型商业社区,主要从事茶叶、棉布与药材贸易……】

俄国东方学家瓦西里·巴尔托尔德在《中亚史研究》中强调,中国商队自汉代起便通过喀什噶尔、撒马尔罕等枢纽向中亚输送丝绸、瓷器与纸张,同时换回马匹、玉石与玻璃制品。苏联时期考古学家在塔什干、布哈拉等地发掘出的中国钱币与陶瓷残片,进一步证实了这种跨区域贸易的长期存在。

中世纪时期,随着蒙古帝国的扩张,中国人与中亚的互动更为频繁。元朝时期大量中国工匠、学者与官员随蒙古军队西迁,参与中亚城市的建设与管理。例如撒马尔罕的天文台建造中便有中国天文学家的贡献,这一记录见于苏联科学院整理的《中亚科技史档案》。此外,契丹部落的西迁与喀喇汗王朝的建立,也被俄国学者视为中国北方民族在中亚政治格局中留下的深刻印记。

18至19世纪,随着清帝国对新疆的巩固,中国人开始大规模进入中亚地区。俄国地理学家彼得·谢苗诺夫在《天山游记》中详细记录了伊犁河谷与七河地区的中国农民、矿工与商人的活动。沙俄驻塔什干领事馆的档案显示,19世纪中叶,中国商人已在浩罕汗国与布哈拉汗国形成小型商业社区,主要从事茶叶、棉布与药材贸易。

根据《俄属突厥斯坦统计资料》,中国工匠在撒马尔罕与费尔干纳盆地开设的造纸、制革作坊,成为当地手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中国农民引入的灌溉技术与作物(如高粱与水稻)提升了中亚农业的生产力。这些记载驳斥了西方史学中“中国移民仅为临时劳动力”的片面观点,强调了其技术传播者的职能。

19世纪末,俄国吞并中亚诸汗国后,中国移民的处境发生显著变化。俄国行政档案显示,沙俄政府对中国商人课以重税,并限制其土地所有权,导致部分华人向新疆回流。然而,十月革命后,苏联初期的民族政策一度鼓励跨境民族共存。据苏联民族志学家索科洛夫在《中亚民族志》中的记载,1920至1930年代,哈萨克斯坦与吉尔吉斯斯坦的华人社区仍保留语言与习俗,并参与集体农庄与工业建设。

斯大林时期的镇压政策导致华人社群急剧萎缩。苏联内务部档案显示,1930年代末,大量华人被指控为“日本间谍”或“资产阶级分子”,遭流放至劳改营。

中国穆斯林商人在塔什干与布哈拉修建的清真寺曾成为跨宗教对话的场所。然而,苏联时期的无神论政策导致许多宗教建筑被毁,仅存的遗迹亦在冷战背景下被忽视。

1991年苏联解体后,中亚各国独立,中国人再度以投资者、劳工与教育者的身份进入这一地区。俄国学者基于哈萨克斯坦与吉尔吉斯斯坦的移民统计数据,指出21世纪初的中国移民多为短期劳务人员,集中于基建与能源领域。然而,俄国学界也批评性地指出,部分中亚媒体将中国移民视为“经济扩张工具”,忽视了其在本地社区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来源:Hershela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