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秋月光尚未散尽,2025年央视中秋晚会的讨论已在舆论场形成焦点。这场收视峰值突破7.1%的晚会,落幕不足一天便被观众的吐槽声包围,从主持风格到节目质量,从广告植入到舞美设计,批评指向高度集中,背后折射的是传统晚会在创新与坚守间的深层困境。
中秋月光尚未散尽,2025年央视中秋晚会的讨论已在舆论场形成焦点。这场收视峰值突破7.1%的晚会,落幕不足一天便被观众的吐槽声包围,从主持风格到节目质量,从广告植入到舞美设计,批评指向高度集中,背后折射的是传统晚会在创新与坚守间的深层困境。
主持阵容的风格违和,成为引发争议的首个爆点。当谢娜出现在主持名单中时,评论区迅速分裂,反对者直言"央视这是没人了吗"的质疑 。作为综艺舞台上以活跃闹腾著称的主持人,她的标志性风格与秋晚所需的沉稳共情特质形成强烈反差。观众记忆中,秋晚主持人应如任鲁豫般稳如磐石,或如董卿般兼具端庄与文化底蕴,而谢娜的综艺化表达让不少人担心"打乱晚会节奏" 。
即便她经过三个月专业训练,全程保持端庄微笑且实现零失误,仍未能消解违和感——习惯其综艺形象的观众觉得"熟人装矜持像演谍战片",期待传统风范的观众则认为她的口头禅显稚嫩,与央视严谨调性不符 。这种矛盾并非针对主持人个人,而是观众对秋晚作为文化载体的固有期待与现实呈现的错位。
假唱泛滥与节目质量滑坡,成为吐槽最集中的核心问题。4K镜头下,多位艺人的对口型表演暴露无遗:唐嫣演唱时话筒挪开嘴边三秒,歌声仍稳如CD;宋佳的口型与字幕总差半拍,歌曲结束后歌声依旧飘荡;新人邱鼎杰更是话筒贴胸口却传出刺耳高音,肢体动作与节奏完全脱节。专业博主拆解发现,这些表演的音频缺乏现场混响,部分甚至直接挪用早年旧录音,修音痕迹清晰可见。
更让观众不满的是,晚会超七成嘉宾为演员偶像,专业歌手不足三位,非专业者的气息不稳、歌声寡淡等短板暴露无遗。除了假唱问题,节目编排也备受诟病:多组"大杂烩"式拼盘组合衔接混乱,于适"军训式"演唱站姿、蒋勤勤表演缺乏情感共鸣等细节,都让晚会少了记忆点 。唯有任贤齐演唱与中国武术结合的节目、周深与理查德·克莱德曼的《梁祝》合作等少数环节,收获了"神仙舞台"的评价 。
广告的过度植入,则彻底打断了团圆夜的观赏节奏。晚会中的广告形式层出不穷,既有中插短片、主持人专门播报,甚至在灯笼、小桥等舞美布景上都印着广告标识,单条广告时长堪比小型节目 。更令人诟病的是,主持人介绍节目时语速飞快、内容简略,念广告却字句清晰、语速放缓,这种喧宾夺主的操作格外拉胯 。大量酒类广告的植入也被质疑"不够老少咸宜",让国家级晚会少了格调,反倒像地方小台节目 。收视数据清晰记录了观众的不满:9点前后谢娜登场后插入广告,收视率直接跌出"大坑",直到经典演唱环节才慢慢回升 。
舞美设计的功能性缺失,进一步加剧了观众的失望。为营造"意境感",舞台置景多处于漆黑状态,过度侧重远景大画面呈现,却忽略了近景中表演者的展示效果——周深演唱时被布景挡住脸部,镜头里仅能看到部分身影 。同时,过于宽广的舞台面积使得演唱者之间距离遥远,眼神交流受阻,合唱时的默契与情感共鸣难以形成,表演氛围生硬单调。虽然敦煌壁画投影等特效被赞"中式美学天花板",但绿幕特效的过度堆砌反而消解了中秋应有的烟火气,让观众恍惚以为在看连续播放的MV合集 。
观众的集中吐槽,本质是对"尊重感"的诉求:既尊重中秋的传统内涵,也尊重不同受众的观看体验。大家并非拒绝变化,而是反感为抓流量牺牲格调、用综艺逻辑替代文化表达的"乱变" 。秋晚作为承载团圆思念的文化载体,需要的是能让观众"安静下来"的氛围,而非热闹有余、底蕴不足的拼盘式呈现。
这场风波提醒创作者:传统晚会的创新不该是简单嫁接娱乐元素,而应在坚守文化内核的基础上寻找共鸣点。当高收视与低口碑形成鲜明反差,如何在传统与现代、庄重与鲜活之间找到平衡,如何让文化底蕴与观众喜好同频共振,才是秋晚真正需要破解的考题。
来源:一木靠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