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萧疏桐叶上,月白露初团”,今日寒露节气,进入秋季倒数第2个节气。天气越来越凉快,北方地区冷空气来袭,一些地区降温4-6度,甚至穿上了棉衣。南方地区暑意减退,虽然白天还是很热,但是晚上出门明显能感觉一丝丝凉意。寒露的“寒”字,说明这个时候多露水是冰凉的,有趋于
“萧疏桐叶上,月白露初团”,今日寒露节气,进入秋季倒数第2个节气。天气越来越凉快,北方地区冷空气来袭,一些地区降温4-6度,甚至穿上了棉衣。南方地区暑意减退,虽然白天还是很热,但是晚上出门明显能感觉一丝丝凉意。寒露的“寒”字,说明这个时候多露水是冰凉的,有趋于霜的感觉了。
老话说:寒露寒露,遍地冷露。吃了寒露饭,单衣汉少见。可你知道吗?寒露节气最怕三样东西,哪3样?
今日寒露节气,未来3天,天气预报说北方地区河北,山西,山东,陕西一带会有中雨甚至大到暴雨,像河北地区,一些农民伯伯种玉米几十亩,遇到连绵雨水会感到非常绝望的,辛苦了大半年,秋收的时候,看见玉米等庄稼在雨水里泡,整个人都是心灰意冷的。
“寒露雨,米生虫”,这里指的不仅仅是米,是指所有秋收的作物都会发霉生虫。连续下雨,没有太阳,秋收作物不便于晾晒,就非常容易发霉生虫。
我小时候在农村,就经历过一次寒露连雨天。那年的秋收,金黄的玉米棒子还立在地里,就被连绵的雨水泡着了。父亲天天站在门口望着天发愁,后来很多玉米粒都在穗上发了芽,那一年,我们村的粮食产量减了不少。
老农谚说得真切:“寒露有雨冬霜早,寒露无雨百日晴。”还有更直接的:“寒露若逢天下雨,正月二月雨水多。”意思是如果寒露下雨,可能预示着整个冬天和来年春天都会多雨,这对越冬作物可不是好消息。
为什么老人这么怕寒露下雨呢?您想啊,寒露时节气温明显下降,一旦下雨,更是寒气逼人。这时的雨水被称为“秋寒水”,带着透骨的凉意。不仅影响秋收作物的质量和产量,还可能导致还没来得及收获的作物在地里发芽、霉变。
所以啊,只盼着寒露时节能有个晴朗干燥的好天气,让辛苦了一年的收成平安归仓。
寒露节气,是要播种冬小麦的,如果刮大风,这对于刚播种的冬小麦来说是非常不利的,一阵大风就能把种子刮跑,这影响发芽率。如果一直刮大风,来来回回要重复播种好几遍,寒露节气期间播种小麦是比较合适的,如果错过了寒露节气就晚了,会影响小麦的进程,进而影响收成。
寒露时节,南方的一些比较晚的晚稻正处在灌浆后期,这是决定产量的关键时刻。北方的苹果、梨等水果也还没全部采摘完毕。此时若刮大风,轻则导致作物倒伏、落果,重则可能折断枝条,造成严重减产。
农谚说得好:“寒露风,霜降雨,农夫心内如汤煮。”“最怕寒露风。”大风一来,谁也拦不住,眼睁睁看着辛苦快一年的收成受损,那种无力感,最是磨人。
我们那儿的老人还有个说法:“寒露刮北风,鱼儿钻深潭。”意思是如果寒露刮北风,预示着冬天会来得早而且寒冷,连鱼儿都要躲到深水区避寒了。这对人、对庄稼、对牲畜都是个考验。
“寒露时节赶紧种,来年碗里不会空”。寒露节气北方要种冬小麦,南方要开始种油菜。错过寒露节气,后果会非常严重的。
老话说:“寒露到霜降,种麦日夜忙。”“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
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年,邻居因为家里有事,耽误了几天种麦子。等到他播种时,已经接近霜降了。第二年春天,他家的麦子明显比别家的长得弱,抽穗也晚,收成自然差了一截。从那以后,他再也不敢耽误农时了,总说:“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
为什么寒露时节这么适合种冬粮呢?因为这时的土壤温度还比较适宜,种子播种后能及时发芽出土,在冬天来临前能长出足够的根系和叶片,安全越冬。如果播种太早,麦苗会在冬前生长过旺,容易受冻;播种太晚,根系发育不良,幼苗弱,同样不耐寒。
农谚把道理说得很明白:“寒露不种冬,来年必定空。”说明寒露节气是种冬麦的关键时刻。
季节在更替,万物在变化。老人们怕寒露下雨、怕刮大风、怕误农时,其实是怕辜负了这一年的辛勤劳作,怕来年的生计受影响。
今日寒露,大家记得适时添衣,做农活不要太累着自己,记得劳逸结合,身体最重要,有了好身体,才能做农活,所以一定要注意身体,累了就歇一歇。
来源:林火火说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