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坐幽篁里,明月来相照:在信息爆炸时代,我们比王维更孤独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08 04:20 1

摘要:今天的我们,朋友圈有5000人,却连一个能深夜倾诉的对象都没有。

独坐幽篁里,明月来相照:在信息爆炸时代,我们比王维更孤独

周玲玲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一千多年前,王维在竹林深处写下这句诗时,或许从未想过:

今天的我们,朋友圈有5000人,却连一个能深夜倾诉的对象都没有。

一、我们从未如此“热闹”,也从未如此孤独

2025年,社交媒体日均使用时长突破3.2小时,短视频平台日活用户超9亿。我们点赞、评论、转发、直播、连麦……看似连接世界,实则困在信息茧房里,越热闹,越空虚。

王维的“独坐幽篁里”,是主动选择的孤独;而现代人的孤独,是被动承受的疏离。我们不是没有社交,而是没有真实的连接

李佳琦在直播间喊出“所有女生!”时,千万人回应,可他在一次采访中坦言:“有时候关掉直播,房间安静得能听见心跳,那一刻,觉得自己像个陌生人。”

网红“张同学”靠乡村独居视频爆红,镜头里他砍柴、喂狗、煮面,看似自在,实则背后是团队策划、流量焦虑与资本裹挟。他的“孤独”,早已被商品化。

真正的孤独,不是没人陪你,而是你不敢做真实的自己。

二、弹琴复长啸:我们失去了“表达自我”的勇气

王维在竹林里弹琴、长啸。那是他与天地对话的方式。琴声是内心的低语,长啸是灵魂的呐喊。他不需要观众,因为他的表达本身就是目的。

而今天的我们呢?发一条朋友圈要反复删改,配图要调色三小时,文案要测试“会不会被误解”。我们不是在表达,而是在表演。

表达成了风险,沉默成了安全。

心理学家荣格说:“除非你意识到你的潜意识,否则潜意识将主导你的人生,而你称之为命运。”

可我们连“意识到自己想说什么”都不敢。怕被嘲笑,怕被误解,怕掉粉,怕失去“人设”。

于是,我们把“长啸”换成了“已读不回”,把“弹琴”换成了“复制粘贴的转发”。

当表达需要审批,灵魂便开始窒息。

三、深林人不知:在“被看见”的执念中,我们弄丢了自己

王维说“深林人不知”,却毫无怨怼。因为他知道:真正的存在,不需要他人的认证。

而现代人活在“可见性焦虑”中——

没点赞=没价值,没转发=没意义,没热搜=不存在。

某明星因一条微博仅获10万赞而崩溃删号;某博主因视频播放量暴跌而抑郁住院;年轻人因“朋友圈没人评论生日”而怀疑人生……

我们把“被看见”等同于“被爱”,把“流量”等同于“存在”。

可王维在深林中,无人知晓,却与明月为伴。那轮明月,不是算法推荐的“关注”,不是数据堆砌的“热度”,而是宇宙对孤独者的温柔凝视

当你不再执着于被世界看见,世界反而开始为你让路。

四、明月来相照:在数字荒漠中,重建内心的“竹里馆”

王维的“明月”,是自然的馈赠,也是内心的澄明。

今天的我们,虽无幽篁,但可以在心中重建一座竹里馆

这并非逃避现实,而是主动选择精神的锚点

村上春树每天清晨四点起床写作,雷打不动。他说:“写作是我与自己对话的方式,不是为了读者,而是为了不迷失。”

谷爱凌在冬奥夺冠后坦言:“我滑雪不是为了奖牌,是为了感受风穿过身体的自由。”

董宇辉在东方甄选爆红后,仍坚持读书、写诗。他说:“流量会退潮,但内心的光不会熄灭。”

他们都在喧嚣中守护着自己的“竹林”——那是一方不被算法定义、不被流量绑架的精神净土。

真正的自由,是在万人围观时,依然能听见自己心跳的声音。

五、离别与思乡:我们怀念的不是故乡,而是“完整的自己”

《竹里馆》常被解读为隐逸诗,但更深层的,是一种对完整自我的回归

现代人频繁经历“离别”:离开家乡、离开恋人、离开旧我。我们刷短视频缓解乡愁,用外卖填补空虚,用购物麻痹焦虑。

可思乡的本质,不是想念某地,而是想念那个在故乡时,无需伪装的自己

王维的“明月”,照见的是他未被世俗污染的本真。

而我们的“明月”,或许是一次关掉手机的散步,是一封写给自己的信,是一次敢于说“我不行”的坦诚。

思乡,其实是思“我”。

写在最后:做自己的明月

王维不需要观众,因为他自己就是光。

我们也不必等待世界来照亮我们——你,就是自己的明月

在这个人人争做“热点”的时代,愿你敢做“冷点”;

在人人都在“连接”的时代,愿你敢“断连”;

在人人都在“表演”的时代,愿你敢“独坐”。

真正的治愈,不是逃离人群,而是在人群中,依然能守住内心的竹林。

当你在深夜感到孤独,请记住:

千年前,王维在竹林里弹琴长啸;

千年后,你在城市里默默坚持。

你们之间,隔着时间,却共享同一轮明月。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你不必被所有人看见,

只要你看见自己,

宇宙,自会为你照亮。

来源:大栗树传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