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鼓楼笙歌里的千年传承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08 03:41 1

摘要:在我国西南的黔湘桂交界地带,苗岭山脉与都柳江、清水江流域,侗族如一颗镶嵌在山水间的明珠,以“无鼓楼不成寨,无大歌不成侗”的独特文化标识,成为中华民族多元文化图谱中极具辨识度的存在。这个自称“甘”“金”的民族,从古代百越族群的分支走来,在山林与河谷间创造了以鼓楼

在我国西南的黔湘桂交界地带,苗岭山脉与都柳江、清水江流域,侗族如一颗镶嵌在山水间的明珠,以“无鼓楼不成寨,无大歌不成侗”的独特文化标识,成为中华民族多元文化图谱中极具辨识度的存在。这个自称“甘”“金”的民族,从古代百越族群的分支走来,在山林与河谷间创造了以鼓楼、大歌、风雨桥为代表的灿烂文明,既坚守着世代相传的生活智慧,又在时代浪潮中书写着融合与发展的新篇。本文将从七个维度,解锁侗族的历史密码与当代活力。

一、民族起源:从百越支系到侗族共同体

侗族的族源可追溯至先秦时期活跃于岭南地区的“百越”族群,与壮族、布依族等同属“骆越”支系的后裔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秦汉时期,生活在今黔东南、湘西南、桂北一带的侗族先民,被泛称为“骆越”“西瓯”的一部分,他们傍水而居,以稻作农业和渔猎为生,创造了早期的农耕文明。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侗族先民被称为“僚”,《隋书·地理志》中“僚人杂居,好歌吹”的记载,与侗族热爱歌唱的文化特质高度契合。这一时期,中央王朝在侗族聚居区设立羁縻州,任命当地部落首领为长官,推动了中原文化与侗族本土文化的初步交融,侗族先民开始学习中原的农耕技术与手工技艺,社会生产力逐步提升 。

宋元时期,“峒人”“洞蛮”等称谓开始出现,“峒”既是地域单位,也成为族群身份的象征,侗族的族群特征日益鲜明。明清两代,中央王朝在侗族地区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废除世袭土司,派遣流官治理,大量汉族移民涌入,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与文化理念,侗族与汉族及周边民族的融合进一步加深,逐渐形成了稳定的民族共同体。1953年,经过系统的民族识别,“侗族”被正式确定为统一族称,标志着这个古老民族以清晰的身份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 。

二、分布与人口:黔湘桂交界的聚居图景

国内分布与人口规模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侗族总人口达349.59万人,主要聚居在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交界地带,形成“大聚居、小分散”的分布格局 。贵州省是侗族人口最多的省份,达162.86万人,占全国侗族总人口的46.6%,其中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核心聚居区,聚居了125.3万侗族人口,占该州总人口的31.8%,黎平、从江、榕江、天柱等县的侗族人口占比均超过50% 。

湖南省侗族人口约84.21万人,集中在怀化的通道、新晃、芷江等侗族自治县,其中通道侗族自治县的侗族人口占比达78.3%;广西壮族自治区侗族人口约74.69万人,主要分布在柳州的三江、桂林的龙胜等侗族自治县,三江侗族自治县被誉为“中国侗族第一县”,侗族文化保存极为完整 。侗族聚居区多为海拔500-1200米的山地丘陵,都柳江、清水江、渠水等河流穿境而过,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肥沃,为侗族的稻作农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至今仍保留着“稻鱼鸭共生”的传统农耕系统,被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

从人口结构看,侗族呈现“教育水平稳步提升、老龄化程度较低”的特点: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8.5年,较2010年提高1.7年;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13.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人口整体呈现年轻化态势 。

国外分布情况

侗族是跨境民族,在东南亚的越南、老挝有少量分布,总人口约1.2万人,其海外群体的形成主要与历史上的迁徙和地缘因素有关 。越南的侗族约1万人,主要聚居在北部与中国广西、贵州接壤的河江省、高平省,当地称其为“侗族”,仍保留着与中国侗族相同的语言、服饰和习俗,如过“侗年”、唱大歌、修建风雨桥;老挝的侗族约0.2万人,集中在北部丰沙里省,多为20世纪初从中国贵州迁徙而来的后裔,日常交流仍使用侗语,与国内侗族保持着密切的文化往来 。

三、语言与文字:汉藏语系的活态音符

侗族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内部可分为南部方言和北部方言,以贵州锦屏为界,南部方言主要分布在黔东南南部、广西三江、湖南通道等地,使用人口约占侗族总人口的60%;北部方言集中在黔东南北部、湖南新晃、贵州天柱等地,使用人口约占40% 。两大方言在语音、词汇上存在一定差异,但基本可以互通,如“鼓楼”在南部方言中称“百”,北部方言中称“堂卡”,核心语义一致 。

侗语词汇丰富,尤其在自然现象、农耕生产、民间艺术等领域,有着精准而生动的表达。例如,对水稻生长的不同阶段,有“秧苗”“禾苞”“谷穗”等专属称谓;描述歌声时,会根据音调、情感差异使用“嘎吉”(抒情歌)、“嘎哈”(叙事歌)等不同词汇,体现了侗族文化对语言的深刻影响 。

历史上,侗族没有本民族的通用文字,长期借用汉字记录语言,形成了“侗借汉字”的书写形式,主要用于记录民歌、契约、家谱等,现存的《侗族款词》《珠郎娘美》等经典文献,便是用这种方式记录下来的 。20世纪50年代,国家组织语言工作者对侗语进行系统研究,以南部方言为基础,以贵州榕江车江侗语为标准音,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侗文。该方案共有26个字母,通过字母组合和声调符号,能够准确记录侗语的语音和语义,解决了侗族无文字的困境 。

1982年,拼音侗文经过修订后正式推行,如今已广泛应用于教育、出版、传媒等领域 。在黔东南、三江、通道等地的中小学,开设了侗汉双语教学课程,《侗文课本》《侗汉词典》等书籍陆续出版;《黔东南日报》开设侗文专栏,侗族聚居区的公共设施标识、政府公告等,也采用侗文与汉文并用的形式,让古老的侗语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

四、历史政权:“侗款”制度下的地方治理

侗族在历史上并未建立过统一的、独立的地方政权,但其独特的“侗款”制度,堪称民族自治史上的智慧结晶 。“款”是侗族古代社会以地域为单位组成的政治、军事、社会组织,分为“小款”“中款”“大款”,小款由若干相邻村寨组成,中款由若干小款联合而成,大款则是跨区域的联盟,最大的“九洞大款”涵盖今贵州黎平、从江及广西三江的数十个村寨,势力范围达数千平方公里 。

“侗款”制度以“款约”为核心,款约内容涵盖生产生活、社会治安、道德伦理等方方面面,如“不准偷牛盗马,不准欺老凌弱”“村寨之间互帮互助,共同抵御外敌”等,通过“讲款”“议款”的形式,由全体寨老和村民共同制定、共同遵守,具有高度的民主性 。在军事上,“款”组织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遇外敌入侵或村寨纠纷时,通过“鸣锣聚众”的方式召集款众,统一行动,曾多次抵御外来侵扰,维护了侗族地区的稳定 。

明清时期,中央王朝在侗族地区推行“改土归流”,“侗款”制度逐渐被纳入官方治理体系,但并未完全消失,而是以民间组织的形式继续发挥作用,负责调解邻里纠纷、组织公益活动、传承民族文化 。如今,“侗款”文化中的契约精神、民主理念,仍深刻影响着侗族社会,成为侗族基层治理的重要文化资源 。

此外,唐代以后,侗族地区先后纳入中央王朝的羁縻州、土司管辖范围,部分侗族首领担任土官、土司,如贵州黎平的吴姓土司、广西三江的杨姓土司等,他们在中央王朝的管辖下,自主管理本民族事务,推动了侗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 。

五、杰出人物:跨越时空的民族之光

吴文彩(1798-1845)

吴文彩是清代著名的侗族民间戏剧家,出生于贵州黎平的一个侗族农民家庭 。他自幼热爱侗族民歌,精通“嘎锦”“嘎耶”等多种歌调,成年后深感侗族文化缺乏系统的艺术表达形式,于是借鉴汉族戏曲的艺术手法,结合侗族的民歌、传说,创作了《梅良玉》《李旦凤姣》等多部侗戏作品 。吴文彩首创侗戏,将侗族语言、音乐、舞蹈融入戏剧表演,让侗戏成为侗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被誉为“侗戏鼻祖” 。他的作品至今仍在侗族地区流传,每逢节日,村寨都会上演侗戏,成为侗族群众最喜爱的文化活动之一 。

王天培(1888-1927)

王天培是近代著名的军事将领,侗族,出生于贵州天柱 。他早年考入贵州陆军小学堂,后赴日本留学,加入中国同盟会 。辛亥革命爆发后,王天培积极投身革命,参与推翻清王朝的斗争 。北伐战争时期,他担任国民革命军第十军军长,率领部队转战湖南、湖北、江西等地,屡立战功,先后攻克安庆、南京等重镇,为北伐战争的胜利做出重要贡献 。1927年,因反对蒋介石的独裁统治,王天培被蒋介石逮捕杀害,年仅39岁 。他的爱国精神和革命气节,深受侗族人民的敬仰,天柱县至今仍保留着他的故居和纪念碑 。

萨顶顶(1984- )

萨顶顶是当代著名的歌手、音乐制作人,侗族,出生于河南平顶山,祖籍贵州黔东南 。她以独特的嗓音和融合民族音乐与世界音乐的创作风格闻名,代表作《万物生》《左手指月》等,将侗族大歌的和声技巧、吟唱方式与现代电子音乐相结合,在国内外乐坛引起广泛关注 。萨顶顶多次登上国际舞台,如格莱美奖颁奖典礼、伦敦奥运会文化展演等,向世界展示侗族音乐的魅力 。她还积极参与民族文化传承事业,创办音乐工作室,挖掘整理侗族传统音乐,推动侗族文化走向世界 。

杨盛中(1963- )

杨盛中是当代侗族文学的代表作家,出生于广西三江 。他长期扎根侗族地区,以侗族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为创作素材,撰写了《鼓楼春秋》《风雨桥》等多部小说、散文作品 。其作品语言质朴生动,充满浓郁的侗族风情,深刻反映了侗族人民在时代变迁中的生活状态与精神追求,多次获得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等重要奖项 。杨盛中还致力于侗族文学的推广,创办侗族文学刊物,培养青年作家,为侗族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

粟裕不是汉族,而是侗族。

粟裕1907年8月10日生于湖南会同坪村乡枫木树脚村。虽然在他生前,档案里民族一栏填写的是汉族,他本人也一直以汉族自居。但1986年,会同县人民政府确认粟姓居民是由湖南通道县迁居而来的侗族。198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发文批准同意恢复粟裕将军的侗族身份,他也成为新中国十大将中唯一一位少数民族将军。

六、婚姻习俗:民族融合的温情纽带

侗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婚姻观念以自由、平等、互助为核心,与汉族及其他民族通婚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是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生动体现 。

从历史传统来看,侗族与汉族的通婚可追溯至明清时期 。随着“改土归流”政策的推行,大量汉族官员、商人、农民迁徙至侗族地区,与侗族先民产生了广泛的交流,婚姻往来成为常态 。在贵州黎平、广西三江等地的侗族村寨,至今仍保留着明清时期汉侗通婚的历史遗迹,如融合了侗族吊脚楼与汉族四合院风格的古建筑、刻有汉侗双语的墓碑等,这些遗迹见证了两族人民的深厚情谊 。

在传统婚俗中,侗族青年男女通过“行歌坐月”“踩歌堂”等活动结识、相恋 。“行歌坐月”是侗族青年最具特色的社交方式,夜晚,男青年手持琵琶、月琴,来到女青年的“月堂”(闺房)外,通过唱歌的方式表达爱意,女青年则以歌回应,互诉衷肠 。如果双方情投意合,便会互赠信物,确定恋爱关系 。侗族的传统婚礼充满民族特色,从“接亲”时的“拦门酒”“对歌迎亲”,到“拜堂”后的“闹洞房”“唱酒歌”,每一个环节都洋溢着欢乐与温情,即使是跨民族相恋,也会得到家族和社会的认可与祝福 。

新中国成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明确保障各民族的婚姻自由,禁止任何干涉民族通婚的行为,进一步推动了侗族与汉族及其他民族的通婚 。在现代社会,随着交通和通讯的发展,侗族与其他民族的交流日益频繁,跨民族婚姻的数量不断增加 。在黔东南侗族聚居区,汉侗通婚家庭占侗族家庭总数的35%以上,这些家庭在生活中相互学习、相互融合,既保留了侗族的传统习俗,如过“侗年”、吃油茶、唱大歌,也吸收了汉族的文化元素,如过春节、贴春联、吃饺子,成为民族团结的鲜活样本 。

七、人口流动:城镇化浪潮中的侗族新篇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侗族人口的流动性显著增强,“进城打工”成为越来越多侗族群众改变生活的选择,形成了遍布全国的侗族务工群体 。

从规模上看,侗族外出务工人员数量呈逐年增长态势 。据贵州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数据显示,2023年贵州省外出务工人员达1100万人,其中侗族占比约8%,约88万人;湖南省侗族外出务工人员约25万人,广西侗族外出务工人员约22万人,全国侗族务工人员总数超过135万人 。这些务工人员主要流向广东、浙江、江苏、福建等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省份,其中广东省是侗族务工人员最集中的地区,约占跨省务工人员的65%,主要分布在广州、深圳、东莞、佛山等城市;在省内,贵阳、长沙、柳州等中心城市也吸引了大量侗族务工人员,形成了“区内流动与跨省流动并存”的格局 。

侗族务工人员的就业领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在广东珠三角地区,侗族务工人员主要集中在电子制造、服装加工、玩具生产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他们凭借勤劳踏实的工作态度和精湛的手工技艺(如刺绣、木工),成为企业的骨干力量;在浙江温州、义乌等地,许多侗族务工人员从事小商品加工和销售行业,部分人还自主创业,开设了民族特色店铺,将侗族的银饰、刺绣、侗族大歌CD等手工艺品和文化产品推向全国;在建筑行业,侗族务工人员以吃苦耐劳著称,活跃在全国各地的建筑工地上,参与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此外,还有部分侗族务工人员从事餐饮、家政、物流等服务行业,侗族特色的油茶、酸汤鱼等美食,也随着务工人员的脚步,走进了城市的大街小巷 。

为了保障侗族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政府和社会各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政府建立了跨区域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及时发布就业信息,开展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如侗族刺绣、木工技艺等特色技能培训,提高务工人员的就业竞争力;在务工人员集中地区设立民族工作服务站,为他们提供法律咨询、权益维护、子女入学等服务;一些企业还注重尊重侗族的风俗习惯,在节日期间组织侗族务工人员开展“唱大歌”“打油茶”等活动,让他们在城市中感受到家的温暖 。

这些举措不仅让侗族务工人员在城市中站稳了脚跟,也让他们成为侗族文化的传播者 。在深圳、东莞等地,侗族务工人员自发组织“侗族大歌合唱团”,在社区、企业演出,向城市居民展示侗族文化;一些侗族创业者开设的“侗家菜馆”,成为传播侗族饮食文化的窗口 。侗族务工群体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也让侗族文化在更广阔的天地中绽放光彩 。

从都柳江畔的鼓楼笙歌到城市里的奋斗身影,从“稻鱼鸭共生”的农耕智慧到现代产业中的匠心坚守,侗族始终在坚守中创新,在融合中发展 。这个热爱生活、崇尚团结的民族,既守护着黔湘桂山水间的文化根脉,也以开放的姿态拥抱时代变革 。在乡村振兴与民族团结的伟大进程中,侗族必将续写更加灿烂的篇章,为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增添独特的魅力 。

来源:橘子洲头望明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