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在头,三九大雪!今年早寒露暗藏玄机,冬天冷暖有答案!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08 03:46 1

摘要:今早起床,你是否感觉窗外吹来的风带着前所未有的凉意?路边不知名的草叶上,露水晶莹剔透,却不再像之前那样清澈温暖,反而在晨光中泛着微微的寒光。今天,2025年10月8日,我们迎来了寒露节气。

清晨的草叶上,露珠泛着寒光,指尖轻触便是一阵冰凉——寒露,来了。

今早起床,你是否感觉窗外吹来的风带着前所未有的凉意?路边不知名的草叶上,露水晶莹剔透,却不再像之前那样清澈温暖,反而在晨光中泛着微微的寒光。今天,2025年10月8日,我们迎来了寒露节气。

寒露

寒露,二十四节气中第一个带“寒”字的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意思是此刻的露水已寒,即将凝结成霜。

这与白露有何不同?白露是凉,寒露是寒,再往后便是霜降了。

01 寒露三候,万物敛藏

古人将寒露的物候变化概括为三候,充满了诗意与想象力。

一候鸿雁来宾。白露时节首批南飞的鸿雁是“主”,寒露时节最后一批则被称为“宾”。天空中偶尔传来的雁鸣,是它们对北方最后的告别。

二候雀入大水为蛤。海边蛤蜊的条纹与鸟雀相似,古人便浪漫地认为,雀鸟在此时化为了蛤蜊。

三候菊有黄华。当百花在寒风中凋零,菊花却凌寒怒放,为渐趋萧瑟的大地增添了一抹亮色。

寒露三候

这三候生动地勾勒出寒露时节万物随寒气增长逐渐萧落的景象。

02 寒露早晚,预知冬暖

农谚是古人千百年来观天察地的智慧结晶,关于寒露,流传着许多预测冬季冷暖的精彩说法。

“早寒露三九雪堵门,晚寒露春节冻死牛”。这句农谚精准点出了寒露早晚与冬季寒冷的关联。

什么是“早寒露”和“晚寒露”?按农历月份划分,寒露在八月为“早”,在九月为“晚”。今年寒露落在农历八月十七,是典型的“早寒露”。

大雪封门

“上午寒露,大雪封门;下午寒露,单衣过冬”。这句则精确到一天中的具体时辰。今年寒露交节在10月8日上午8时40分57秒,也符合“大雪封门”的前兆。

“寒露在头,三九大雪;寒露在尾,三九穿单”。这里的“头”指农历月上旬,“尾”指下旬。今年寒露恰在月中,属“中寒露”,预示冬季冷暖适中。

这些农谚虽不如现代天气预报精准,却凝聚着古人观察自然的智慧。

03 寒露习俗,南北各异

寒露时节,大江南北习俗丰富多彩,都与防寒保暖、润燥养生密切相关。

北方登高赏枫。北方已呈深秋景象,漫山红叶如霞似火,登高望远既能活动筋骨,又能舒缓心情。“出汗莫迎风,遛弯要从容”,老人常这样叮嘱。

赏红叶

南方吃蟹品茶。江南地区有“秋钓边”的习俗,因鱼儿游向温暖的浅水区。此时的母蟹膏黄丰腴,正是品蟹赏味的大好时机。

吃螃蟹喝茶

寒露吃芝麻,南北通行。芝麻能润肠燥,正好应对此时的“秋燥”。民间素有 “寒露吃芝麻,活到九十八” 的说法。

寒露接近重阳节,赏菊、饮菊花酒、吃花糕也是此时的习俗,借“糕”的谐音表达“步步高升”“高寿”的美好愿望。

04 寒露养生,重在保暖

寒露过后,养生方式也要随之调整。

“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这句老话提醒我们,寒露后足部保暖至关重要。睡前温水泡脚,既能驱寒,又能助眠。

适时添衣。寒露后气温下降,早晚略感寒意,不可再追求“秋冻”。特别是老人和孩子,要及时添衣加被。

天凉加衣

早睡早起。顺应自然界“收藏”之势,不再适合熬夜。《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饮食润燥。梨和芝麻是寒露时节最好的食物,可以缓解秋燥引起的不适。

吃秋梨

05 寒露农事,忙中有序

寒露时节,农事活动进入关键阶段。

对农民朋友来说,这是抢收抢种的关键期。北方要抓紧播种冬小麦,南方则要防范“寒露风”对晚稻的影响。

“寒露到霜降,种麦莫慌张;霜降到立冬,种麦莫放松”。这句农谚提醒农民把握农时。

播种小麦

果园中,果农忙着修剪枝条、为果树御寒,为来年的丰收埋下伏笔。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

记得小时候,寒露前后母亲总会买回芝麻糕,那浓郁的香气至今难忘。如今离家千里,每逢寒露,她仍在电话里叮嘱:“脚要保暖,别吃生冷。”

吃芝麻糕

农谚说:“不怕寒露迟,就怕寒露早”。2025年这个早寒露,究竟会否带来“三九雪堵门”的严冬?让我们拭目以待。但无论如何,岁月向晚,人间向寒,天寒心不寒,日日盼安暖。

你觉得今年冬天会冷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来源:农村晓彤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