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6日晚的央视中秋晚会刚落幕不到24小时,谢娜就接连登上热搜,从“别上台”的抵制声到“还行啊”的意外认可,反差来得很快
10月6日晚的央视中秋晚会刚落幕不到24小时,谢娜就接连登上热搜,从“别上台”的抵制声到“还行啊”的意外认可,反差来得很快
今年国庆中秋叠加,夜色一上来,屏幕里是熟悉的圆月和不那么熟悉的主持人组合
谢娜出场那刻,我注意到她的第一句问候用了略低的音区,和她在综艺里惯常的高能开场完全不同,像是提醒大家,也提醒自己,这一回要放慢
真正的争议,是从10月4日官宣那一刻开始的
央视公布主持阵容,任鲁豫、鲁健这些专业里一看就稳的名字之外,谢娜“特邀主持”的标签格外醒目
很多人第一反应不是好奇内容,而是质疑气质——综艺里“疯玩”的她,怎么接住中秋晚会的庄重
朋友圈里有朋友发了截图,配文“今年换台看书”,语气半真半玩笑
谢娜自己也知道这一步不好走
据多家媒体的采访,她在确定前还嘱咐团队别声张,既怕节外生枝,也怕临时变化,语气里有点“别给我招黑”的谨慎
这个反差与她过去在节目里大笑、拍腿、扮丑的形象隔着一层门帘,拉开就两种世界
她当年为了融入《快乐大本营》,把“放飞”当成工作方法,这种方法塑造了快乐,也固化了标签
所以当晚会开播,大家盯的是她会不会“失控”——结果是,没有
红色亮片礼服配简约盘发,语速比综艺里慢了半拍,咬字紧一点,收尾也懂得压住尾音
主持串联几次换景,她都紧跟了提示,没抢没丢,台下观众的掌声节奏也没乱,这在大型直播里已是基本功的证明
坐在屏幕前,我能听出她努力把声音调到“庄重频道”,偶尔有点用力过猛,但整体是稳的
更出乎意料的是,她和李斯丹妮一起上了段四川方言的Rap,把巴蜀语感融进了晚会叙事
那段里,她介绍了家乡的非遗“潮扇”,词句里有老成都的烟火味,也有现代节奏感,镜头一扫到观众席,几个年轻人抬手跟着拍点,气氛不是热烈到炸裂,但确实活了
作为来自西南的人,我看到方言在这么正经的舞台上被温柔对待,心里也挺受用
热搜来的很快,来得也尖锐
点赞最高的一条评论说“终于找到了仪式感和烟火气的平衡”,紧跟着就是反对声音:“口头禅还是多,主持味儿不够成熟”
这种两极分化,不新鲜,却精准地描述了这场试验的结果——有人感到惊喜,有人还是出戏
凌晨一点多,手机推送还在更新她的排名,显示“前排”,热度说明她的讨论度确实高
外部的怀疑并不是空穴来风,过去这些年,观众对她的“翻车片段”几乎倒背如流
网上流传不少旧视频:和汪涵、何炅同台时被指抢话,何炅侧目暗示她收一收;
节目快谢幕,她提前转身要退场,被吐槽“气氛没接住”;
与康辉同框时,提词器出故障他在稳场,她在旁边笑着说“开始编”,这句被截出来反复讨论;
金鹰节舞台一句“牛鬼蛇神”的玩笑话也被批不合时宜;
更早的2008年跨年,她把“HappyNewYear”说成“HappyBirthday”,全靠搭档救住
这些片段真假与语境细节各有争议,但它们像一张张便利贴,贴在一个人身上久了,想撕就会疼
也因为这些印象,官宣那天不少人直接给出了判词:有谢娜就换台
有人怀念董卿、康辉的时代,说那是“端庄的黄金年代”
我理解这种怀旧,毕竟他们在直播间经历的是一次次靠肌肉记忆和判断力托住舞台的瞬间,观众会把安全感和名字绑定
但过去的标准能不能套在所有舞台上?
我心里也有问号
与此同时,侯佩岑无辜“躺枪”
她是这次的另一位特邀主持,而且已经是第四次主持央视中秋晚会了,业务在线,状态一如既往平稳
可她和谢娜并列“外援”,照样被拉进“为啥不用自己人”的争吵
评论里有人说“外面请来的更像嘉宾”,也有人反驳“风格多元才是看点”
这其实是更大的讨论:晚会的“正”与“活”,怎么搭比例
如果只从业务线看,谢娜这次完成度不低,最起码达到了大型直播的基线
没有口误、没有跟丢、没有喧宾夺主,风格略显谨慎,但谨慎也是一种态度
把综艺里常见的“动感”收起来,不是一键切换,对她来说更像是把顺手的习惯一个个打包封箱,临时改用另一套工具
观众会听得出她还在适应,但也看得见她真的在改
情绪线则是另一回事
热搜下面的评论,我大致扫了半小时:认可的人普遍提“变化”“收敛”“体面”,反对的人集中在“还是出戏”“不够高级”
这让我想到一个现实——当一个人的“人设”用了十几年去固化,转型就不可能靠一次晚会翻盘
公众人物的成长,需要的是连续的稳定表现,而不只是一次惊喜
节目之后,张杰发了祝贺,字里行间是藏不住的骄傲
他说孩子要奖励妈妈吃月饼,这句话简单,像一家人的日常分享,截图里能看到一轮圆月emoji
对许多观众来说,这类家庭向的互动也会缓和情绪,把一个被争议裹挟的人拉回普通的生活侧面
人毕竟不是只有舞台那一面
有人问,央视为什么要冒这个险?
我的理解是,晚会这两年确实在试风格多样化:主持队伍里摆放一点“亲和力”,和传统的“仪式感”掺着来,门槛是在不失礼仪的前提下,保留一点生活气
谢娜的“烟火气”是公认的强项,如今她要做的是把这股劲儿拧细,用在分寸上
能不能长期站得住,就看她能不能稳定地“少一点,多一些”——少一点自我情绪,多一些文本与场域的掌控
当然,质疑也有它的合理性
大型晚会不是练兵场,观众有权期待一次到位的成熟表现
口头禅、语气词、过度的自我存在感,这些都可能让人跳脱出场景
对谢娜来说,未来如果还要站这种舞台,最需要的工夫也许是“消失的能力”——把光交还给节目和嘉宾,她只把线牵稳
回到那晚,我记住的不是某一句高光串词,而是她在一个转场口,停顿了半秒给乐队落音
那半秒很小,却说明她在听
很多时候,专业能力的具象不是华丽的语言,而是这种对现场的敬畏和照顾
如果她能把这种“听”的能力始终保持,再辅以内容理解与现场判断,口碑也许不是一座翻不过去的山
至于“外援”与“自己人”的争议,我更愿意看成一种良性的拉扯
不同风格的主持人同台,会暴露短板,但也能逼出彼此的长处
侯佩岑的平稳、任鲁豫的定场、鲁健的分寸,再加上谢娜带来的烟火感,这种拼图能不能拼得好,关键还是编排与导播的整体调度,而非一个名字本身
我们常把一次表现当成一生的判词,可真实的成长往往琐碎又慢
这次谢娜至少证明了自己不是只会在综艺里“放飞”,她能收住,也在学
能不能走得更远,不看热搜,得看接下来每一次“稳住”的出现频率
观众的耐心有限,但也并非没有余地
她要做的,就是把变化变成常态
在中秋这个讲究团圆和分寸的夜晚,她交出了一份“及格且努力”的答卷,争议没有消失,但缓和了一点
如果说这一夜有什么确定的东西,那就是:人可以被标签包裹很久,但只要愿意调整方向,哪怕只是一点点,舞台也会给第二次机会
下一次,她要做的不是再一次“证明自己”,而是让“证明”变得不再必要
来源:蓝胖子不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