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已经消失的品牌:奇梦达篇(上)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08 03:12 1

摘要:1999年愚人节的那天,西门子旗下的半导体部门正式独立。这个新的半导体部门,名字大家都很熟悉,Infineon,英飞凌。最初的英飞凌也叫亿恒科技,一年后在法兰克福交易所上市,2002年将公司名称改为英飞凌。

1999年愚人节的那天,西门子旗下的半导体部门正式独立。这个新的半导体部门,名字大家都很熟悉,Infineon,英飞凌。最初的英飞凌也叫亿恒科技,一年后在法兰克福交易所上市,2002年将公司名称改为英飞凌。

但是新的公司业务并不怎么成功。2005年,英飞凌的第三季度财报中,内存部门同比营收跌幅达到了19%。在这份财报中,英飞凌发布了重组计划。除了通信部门和汽车电子部门的重组,内存部门也开始进行重组。

Kin Wah Loh接管英飞凌内存部门,Hermann Eul博士被任命为管理委员会成员。

年底,监事会通过了战略重组的提案。英飞凌作为母公司,将专注于逻辑业务,包括汽车、工业电子和多元化市场事业部以及通信事业部。内存业务公司独立上市,专注于内存产品,由英飞凌管理董事会成员、内存产品事业部负责人Kin Wah Loh领导。

这个由内存部门剥离的新公司,名字就是Qimonda,奇梦达。

关于Qimonda的含义,有点复杂。Qi代表气,呼吸及流动的能量,monda是拉丁文的“世界”。Qimonda的英文版人话解释就是Key to the World,开启世界的钥匙 。

奇梦达脱离母公司英飞凌的时候,已经是全球内存产品主要供应商之一。在8月,奇梦达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内存公司独立大潮中最快完成上市的内存产品公司。

上市后的奇梦达,开启了短暂的狂暴成长之路。

当时的奇梦达,是12吋晶圆制造业的翘楚,同时在全球拥有南亚科、华邦等全球性合作伙伴及代工伙伴。

奇梦达是当时全球内存厂商中,率先投资12吋晶圆的厂家。作为全球12吋晶圆使用率最高的企业,2/3的DRAM是使用12吋晶圆生产的。

2006年9月,奇梦达与南亚科合作,发布了75nmDRAM沟槽式技术。沟槽式技术是世界上DRAM发展的两大技术分支之一。而75nm的出现,比90nm进一步减低芯片尺寸,每块晶圆的可分割量达到大约40%的增长。

2007年,奇梦达作为全球第四大DRAM供应商,业务集中在了DRAM内存条、显卡显存颗粒、消费级DRAM内存、移动存储装置中的高速DRAM缓存。这些业务曾经一度占据了奇梦达收入的90%。

2007年底,奇梦达发布GDDR5。当时世界的主流储存器芯片是GDDR4。奇梦达的GDDR5显存生产设备已经批量试产。对于妄图跳过GDDR4直接步入GDDR5的奇梦达来说,无疑是一个变梦想为现实的巨大进步。

时间是2008年初,奇梦达宣布突破30nm工艺,成为全球第一家实现30nm的储存器厂家。2月2日,奇梦达发布埋入式技术,这个技术也是DRAM发展史上的重要技术节点,奇梦达重新将DRAM技术定义为埋入和堆栈。

事实上在奇梦达宣布破产时,已经突破46nm工艺,准备新建和改造产线,生产基于埋入式技术的内存芯片产品。但是它穷,没钱了。

仅仅一年,奇梦达从盈利3亿多欧变成了亏损10亿多欧。利润跌幅超过300%。

有老盖茨的锅。2006年底Vista上市,鉴于Vista非常吃内存,随着这货发布,当时的颗粒和内存厂商对市场是非常乐观的。但是,由于Vista销量实在不怎么样,内存市场供过于求,价格大幅度下跌。到2007年底,DRAM的价格跌到2006年同期的四分之一。

2008年,美帝的金融危机,DRAM价格更一路飘绿,颗粒从2.25刀暴跌到0.31刀。

当时的材料成本是0.65刀左右,现金成本是1.4刀左右。奇梦达本身成本就偏高,率先体会到了高质高价带来的苦果。

同时,金融危机很快通过美股感染了在美帝上市的欧洲公司。奇梦达作为在美上市的德企,被迅速传染。

2008年3月,南亚科与镁光搭成协议,双方将建立合资企业,最终谈判无果而终。随后,奇梦达曾经和南亚科就双方的DRAM合资厂华亚科进行谈判。

华亚科是当年南亚科与英飞凌共同出资设立的厂,双方各占股35%,剩余的30%股份由员工持有。华亚科是奇梦达授权生产DRAM的最大工厂,也是奇梦达产能主要来源之一。

南亚科希望接手奇梦达的那35%股权,未果。10月,奇梦达正式和南亚科散伙。镁光以4亿刀的价格收购了奇梦达持有华亚科全部股权,华亚科成为南亚科与镁光的合资企业。

和南亚科散伙后,奇梦达第一次向德国政府申请一笔贷款,用来改造德累斯顿晶圆厂和支付华亚科的货款等。这个时候的奇梦达嘴还很硬,“我们增长趋势健康,我们不会坐在卖不出的内存芯片堆上。”

10月,奇梦达宣布了3000人的裁员计划。11月,已经扛不下去的奇梦达再次向母公司、政府和银行申请高达3.25亿欧的贷款。

外界几乎都认为德国政府会出资拯救这个欧洲仅存的储存器企业。但是这个是比较复杂,首先英飞凌如果接受援助,就要部分国有化。同时这个援助还要得到欧盟委员会的批准。

但是,英飞凌拒绝了国有化。随后,德国政府放弃了奇梦达。

这是欧洲这边的事故,在另一边的亚洲,一贯搞事的三星也抓住机会大肆搞事。大家都知道韩系是靠逆周期投资搞死了日系的。这次颗粒跌破成本价,三星居功甚伟。在经济危机中,三星拿出了当年的全部收益扩展DRAM产业,增加产能发动价格战,故意加大行业亏损。

和英飞凌这边不一样,韩国几乎是举全国之力发展储存器产业,东亚惯用的手法。这一点对于欧美企业来说,优势非常明显,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基本属于无差别毁灭性打击。

2009年初,奇梦达没有等到批准,也没用等到援助资金,无奈的宣布破产。欧洲储存器之光、唯一的独苗,在短短3年里走到了尽头。

还是在愚人节,奇梦达正式进入破产清算程序。算上英飞凌的那几年,正好11年。

来源:由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