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以来新冠感染呈上升趋势,专家:引发规模性疫情可能性低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16 20:43 2

摘要:老年人作为易感群体,仍然需要格外注意。随着年龄增长,人体免疫系统开始“打瞌睡”,白细胞反应速度变慢,抗体生成效率下降,身体对病毒的应对能力变差。

每年春夏交替的时候,都是呼吸道疾病的小高峰。尤其是近年反复出现的新冠病毒感染,总能勾起不少人内心的警觉和担忧。

2025年4月以来,全国多地陆续报告新冠感染病例回升的趋势,不少人开始在社交平台上“晒阳性”,抗原试剂盒的热度也再次飙升。

这一波变化是否意味着一场新的疫情风暴又要来临?这背后的真正风险,值得每个人认真看清。

新冠病毒自2020年起席卷全球,至今已发生多次变异,传播方式也越来越隐秘。

最初那种高烧三天、嗓子如刀割的“硬核”症状,如今已演变为轻微咽干、低热,甚至无症状的不典型表现。

尤其在老年人群体中,症状常常不明显,却可能带来不容小觑的健康影响。病毒在悄无声息中传播,赋予了它更强的隐匿性,也让防控更加复杂。

不过,本轮感染虽有上升趋势,但并不意味着会引发类似2022年末那样的大规模流行。

相关数据显示,目前社区中流行的主要毒株为XBB系列的变异株,传播力虽强,但毒力普遍减弱,大部分感染者在家中自我恢复即可痊愈

国家疾控中心也在近期发布提醒,强调无需恐慌,保持日常防护和健康管理即可。

老年人作为易感群体,仍然需要格外注意。随着年龄增长,人体免疫系统开始“打瞌睡”,白细胞反应速度变慢,抗体生成效率下降,身体对病毒的应对能力变差。

加之慢性病缠身,身体本就已经“负重前行”,再加一层病毒感染,无异于雪上加霜。正因如此,新冠病毒对老年人虽不一定致命,却可能成为压垮健康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江苏一位72岁的老年女性身上,这种风险被真实地呈现出来。她本身患有糖尿病和高血压,常年依赖药物控制。

四月初,她在家中出现了轻微的咳嗽和乏力,本以为只是普通感冒,但两天后出现呼吸急促、血氧下降,被紧急送医。

检查结果显示她感染了新冠病毒,并诱发了肺部炎症,虽经救治转危为安,但也让家人一度陷入恐慌之中。这类情况并不罕见,老年人的身体“容错率”极低,一次小小的感染就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即便如此,专家普遍认为本轮疫情总体可控。其一是因为大部分人群都已有一定的免疫基础,无论是接种疫苗还是自然感染后形成的抗体,都在体内形成了“防线”

其二是病毒本身的致病力下降,重症发生率显著降低。尤其是在医疗资源储备充足、公众防护意识提高的当下,全面失控的可能性极低。

当然,病毒不会消失,它只会“潜伏”。而如何与病毒共处,如何让身体“带病而稳”,考验的是每一个人,尤其是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管理能力。

首先,规律作息、均衡饮食、适当运动,是提高免疫力的三大“法宝”。哪怕是每天在阳台上走走,也比整天窝在沙发上强很多

其次,要科学佩戴口罩,避免扎堆,尤其是在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很多老人觉得“疫情过去了”,已经不愿再戴口罩,这种“松劲”心态恰恰是感染的隐患。

在营养方面,老年人常因牙口不好、胃肠功能减退而营养不良,导致免疫力进一步下降。此时若能合理补充蛋白质和维生素,效果要远胜于吃保健品

同时,慢性病患者要坚持按医嘱服药,定期复诊,不能因疫情影响而中断治疗,否则本末倒置。

值得提醒的是,很多老年人感染新冠后,最明显的不是发烧或咳嗽,而是“莫名其妙地累”。这种“乏力型”症状看似轻描淡写,实则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

如果伴有食欲下降、睡眠紊乱、精神萎靡等表现,最好尽早就医评估,别轻易拖延。

从家庭层面来说,子女的陪伴与关爱不可或缺。疫情期间,很多老人因担心传染而被“远程照顾”,却忽视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长期孤独不仅会加重老年人的焦虑情绪,也会对免疫系统造成影响。情绪的崩塌,往往比病毒更具杀伤力。家人不妨多打电话、多陪伴,哪怕只是一起吃顿饭,也能起到“心理疫苗”的作用。

有些老人感染后虽然恢复了,但几周内仍会出现气短、乏力、咳嗽、记忆力减退等“后遗症”,这被称为“长新冠”表现,虽然并不常见,但也需要引起关注。

此时不宜急于恢复剧烈活动,应根据身体状况循序渐进地进行康复训练,比如轻柔的伸展操、深呼吸练习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从宏观层面来看,病毒的卷土重来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对健康的忽视与麻痹。疫情防控早已进入“个人责任”时代,每个人都应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守门人”。

而对老年人来说,更要有“未病先防”的意识,把身体调养好,把生活打理好,才能在风吹浪打中稳稳站住脚。

如果说病毒是一场不断变幻的考试,老年人就是那位需要额外加分扶持的考生。在这场“持久战”中,不是拼谁跑得快,而是看谁能稳得住

通过科学的生活方式、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家人支持,老年人完全可以把病毒挡在门外,把健康握在手中。

春天的风里带着一点点不安,也藏着一丝希望。只要保持清醒、保持节奏,不管病毒怎么变,我们都能走得更远、更稳。

参考文献: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动态及防控建议 [EB/OL]. (2025-04-20). https://www.chinacdc.cn/

[2]吴尊友. 新冠病毒变异株XBB的流行现状与防控策略[J]. 中国公共卫生, 2025, 41(04): 513-516.

[3]张健, 李红, 刘青. 老年人新冠感染后的临床特征及康复建议[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24, 44(12): 2480-2483.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曹医师健康驿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