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跪地成“人桥”,学生蒙眼踩背前行:这是感恩教育还是情感操控?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07 23:56 1

摘要:2025年9月30日,河南省郑州市中牟新区第三高级中学高一年级开展家校共育活动,个别班级组织“感恩教育”拓展活动。

家长跪地成“人桥”,学生蒙眼踩背前行:这是感恩教育还是情感操控?

原创 君之言之 君之言之

2025年10月07日 23:48 湖北

2025年9月30日,河南省郑州市中牟新区第三高级中学高一年级开展家校共育活动,个别班级组织“感恩教育”拓展活动。

家长跪地成排,学生蒙眼在搀扶下从家长背部踩过,现场配有抒情背景音乐,主持人反复喊出“走吧!走吧!”的指令。

视频显示,学生佩戴眼罩,在不知情状态下依次踩过跪地家长的背部,部分学生在摘下眼罩后发现被踩者为父母,当场情绪崩溃痛哭。

该校一名学生事后表示:“最离谱的是,学生都不知道下面是家长,是蒙着眼睛踩过去的。有个女同学下来之后,摘开眼罩才发现是父母,直接就哭了。”

事件于2025年10月6日经网络曝光后迅速引发舆论关注,多家媒体转发报道,网友普遍质疑活动形式极端,涉嫌“情感绑架”与“羞辱式教育”。

10月7日凌晨,郑州市中牟新区第三高级中学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情况说明,承认个别班级在“取得家长同意后”举行该活动,因“具体细节考虑不周”造成“不当形式”,并就此表示歉意。

中牟县教育局同日回应,确认已接到学生投诉,事件正在调查中,初步了解该活动由个别班级自行组织,非学校层面统一安排。

有自称该校往届毕业生透露,类似活动此前已有先例,早期为学生趴地供人踩踏,此次升级为家长跪地形式。

教育专家指出,此类“愧疚式教育”以制造心理冲击为手段,极易引发学生负罪感与心理创伤,违背教育尊重与伦理原则。

目前,校方未公布具体责任人处理情况,事件是否涉及教育失职或伦理违规仍在调查中。


类似的感恩教育其实多有发生。

2011年重庆江津区石门镇江津五中组织300多名初二学生在田径场集体为父母洗脚,热水桶、塑料盆摆成方阵。

讲师手持话筒逐排巡视,提醒学生“动作要慢、眼泪要真”,多家地方电视台拍摄的现场画面显示,部分学生边洗边哭,家长坐在椅子上低头抹泪。

活动持续约五十分钟,事后有学生在本地论坛发帖表示“不敢不流泪,怕被老师说没良心”。

2013年海南儋州市第一中学举行“在感恩中健康成长”报告会,6000名学生家长集体参与,现场学生在台上讲师引导下高举双拳、齐声哭喊“我爱你”后扑向父母抱头痛哭。

视频显示部分学生被反复提示“再抱紧一点”“眼泪还不够”,整个流程与背景音乐、口号节奏同步,被在场家长拍下后上传网络,引发“是否情感操控”争议。

2014年山东茌平县贾寨镇中心小学邀请校外机构举办“托起明天的太阳”励志演讲。

1000余名小学生在讲师指令下同时双膝跪地,向坐在操场上的父母俯首叩拜,现场照片可见孩子额头抵地、背部成排,部分家长因猝不及防而起身搀扶,被工作人员示意“不要打断仪式”。

活动结束前有学生哭着喊“爸爸妈妈我对不起你们”,校方当时回应称“只是感恩形式之一”。

这种刻意放大父母苦难场景,会迅速触发群体情绪感染,使未成年人在极度愧疚中形成“我亏欠父母”的归因模式。

有功能性磁共振实验显示,长期接受“愧疚式感恩”训练的学生,其双侧脑岛(内疚中枢)异常活跃,而负责积极情感体验的腹内侧前额叶(感激中枢)被抑制。

结果出现持续自卑、回避亲子沟通,甚至考试焦虑与抑郁风险显著上升。

多名毕业生在社交平台回忆:“听完演讲回家跪地道歉,可第二天还是得面对作业和排名,愧疚感很快转成对父母的厌烦,现在想起来像被集体催眠。”

可以肯定的是感恩教育对青少年至关重要。

有心理学研究显示,具备感恩特质的初中生抑郁得分平均低约两成,亲社会行为频率高三成,且与学业投入呈显著正相关。

脑电实验进一步发现,坚持写感恩日记可增强前额叶对杏仁核的调控,有效缓冲压力反应。

然而,感恩教育方法必须审慎,情绪操控式“感恩”通过放大苦难、群体暗示和仪式化下跪,虽能制造短暂痛哭,却将感恩异化为“债务”,易触发持久愧疚与逆反。

华东师大实验证实,让学生每天记录三件值得感谢的小事,八周后其亲社会行为和主观幸福感显著提升。

杭州师范大学在教师群体中推行“感恩邮件”干预,四周后参与者负性词汇减少、心理健康水平提高。

可见,低强度、高频率、可迁移的日常练习,辅以教师示范与家庭协同,才能让感恩成为学生自主建构、可持续受益的心理资源,而非被外部强制的情绪负债。

教育之责,在于立德树人,而非以尊严为代价的情感操控。任何以“感恩”为名的羞辱,都是对教育本质的背叛,理应坚决叫停,严肃追责。

来源:君之言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