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中地理是一门兼具文理特质的学科,既有需要理解的自然地理原理,也有需要记忆的人文地理知识。很多同学在学习过程中常常陷入两难:自然地理部分觉得太抽象听不懂,人文地理部分又嫌知识点太零散记不住。其实,只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地理完全可以成为高考的提分科目。
高中地理如何快速提高,5个方法帮你从入门到精通
高中地理是一门兼具文理特质的学科,既有需要理解的自然地理原理,也有需要记忆的人文地理知识。很多同学在学习过程中常常陷入两难:自然地理部分觉得太抽象听不懂,人文地理部分又嫌知识点太零散记不住。其实,只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地理完全可以成为高考的提分科目。
为了冲刺理想大学,我家孩子从高一开始,就在高途推出的高中课程做了学习规划,很有效果,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制定学习计划,时刻关注孩子的学习状态,更有效地发掘孩子隐藏的学习问题,精准的帮助孩子做提升,为家长省了不少心!
他们提供的很多学习方法都是比较奏效的,比如关于高中地理如何快速提高,给的建议比较到位!
一定记得去下一个高途app,高途的课程和老师在里面都可以看到,价格很多也有标注,是不是适合自己心里就有底了!
另外高途app有个比较不错的学习版块,包括题库、资料、经验分享、小游戏、小工具等等,非常全,平时多刷题、多用这些学习工具,提升才会更快,gogogo!
1. 图文结合法:让地图成为你的第二课本
地理学习离不开地图,但很多同学只是把地图册当作偶尔查阅的工具,没有真正发挥它的价值。事实上,地图是地理知识的可视化载体,善于利用地图可以事半功倍。
具体操作方法:
准备一本高清版的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挂图贴在书桌前,每天花5分钟进行"地图扫描"。比如学习"中国气候类型分布"时,先看教材文字描述,然后对照地图,用手沿着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边界描摹,同时默念"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这种空间记忆法比单纯背诵文字更牢固。
对重要地理事物建立"地图坐标记忆"。例如记忆我国主要铁矿分布,可以在脑海中构建一幅中国地图,将鞍山、攀枝花、马鞍山等矿区像钉子一样"钉"在相应省份位置。遇到相关题目时,先定位区域再调取知识。
制作个性化"考点地图"。用透明便利贴在挂图上标注高频考点,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用黄色,"长江经济带"用绿色,"一带一路节点城市"用红色。复习时一眼就能抓住重点区域及其特征。
2. 原理溯源法:理解自然地理的运行机制
自然地理是很多同学的噩梦,尤其是地球运动、大气环流、洋流等内容觉得抽象难懂。其实这些知识都有内在逻辑,死记硬背不如理解原理。
典型原理掌握技巧:
对于"地球公转与四季变化",可以用篮球和台灯模拟演示:保持篮球(地球)自转轴倾斜方向不变,绕台灯(太阳)公转,观察直射点如何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理解为什么南北半球季节相反。
学习"三圈环流"时,分三步理解:首先明白赤道地区受热上升(形成赤道低气压带),极地地区冷却下沉(极地高气压带);然后理解地转偏向力如何使北半球气流右偏;最后将热量输送与偏转效应结合,画出完整的环流模式图。每学完一个环节就给自己讲解一遍,确保真正消化。
掌握"洋流分布"的规律:中低纬度大陆东岸为暖流(如日本暖流),西岸为寒流(如加利福尼亚寒流);北印度洋形成季风洋流,冬季逆时针,夏季顺时针。理解这些规律后,只需记忆几个关键洋流名称,其余可以推导得出。
3. 案例联想法:让人文地理知识鲜活起来
人文地理知识点多且杂,单纯的记忆很容易混淆。通过典型案例联想,可以让抽象概念变得具体可感。
具体实施方法:
为每个重要概念配备1-2个典型实例。比如学习"传统工业区衰落"时,联想德国鲁尔区的转型历程;理解"商品谷物农业"时,对照美国中央大平原的生产模式;记忆"交通枢纽"时,分析郑州如何成为"火车拉来的城市"。
建立"区域发展档案"。选择国内外典型区域(如长三角、珠三角、美国硅谷等),从自然条件、产业发展、存在问题、解决措施等角度全面分析。考试遇到类似题目时,这些案例的分析框架可以直接迁移使用。
用当下热点事件理解地理原理。比如通过"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的选址分析工业区位因素;用"南水北调工程"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从"直播助农"现象看科技对农业的影响。这种联系能让知识学以致用。
4. 综合分析法:提升地理要素关联能力
地理各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自然地理影响人文地理,人类活动又反作用于自然环境。培养综合思维是应对高考地理大题的关键。
训练方法:
采用"要素拆解法"分析地理现象。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为例:自然因素(土质疏松、降水集中、地形起伏)+人为因素(过度开垦、采矿破坏)共同导致问题;带来的影响包括当地(耕地退化)、下游(河床抬高)、整体(生态恶化);治理措施则对应工程措施(修梯田)、生物措施(植树种草)、管理措施(退耕还林)。这样拆解后,遇到类似题目就能条理清晰地作答。
制作"地理要素关系网"。中心写一个主题(如"城市化"),向外延伸与之相关的自然要素(气候、地形)、人文要素(人口、经济)、问题表现(热岛效应、交通拥堵)、解决对策(绿色建筑、公交优先)。经常练习这种发散联系,考试时能快速构建答题思路。
进行"区域对比训练"。选择两个具有可比性的区域(如青藏高原与云贵高原、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从位置范围、自然特征、人文特点、发展问题等方面系统比较。这种训练能深化对区域差异的理解。
5. 实战演练法:从会知识到会做题
很多同学知识点掌握得不错,但考试成绩不理想,问题出在知识迁移能力和答题技巧上。有针对性的实战训练必不可少。
高效训练策略:
选择题采用"题干关键词定位法":先划出题干中的空间限定词(如"我国西北地区")、时间限定词(如"近年来")、核心考点词(如"主要影响因素"),然后带着这些关键词去筛选选项,排除明显不符的,在剩余选项中比较择优。
综合题练习"三段式作答法":第一段描述现象或特征(根据图表或材料概括),第二段分析原因(自然+人文,有利+不利),第三段提出建议(对应问题,多角度)。每道大题控制在15分钟内完成,训练答题速度。
考前进行"题型专项突破"。统计近5年高考真题,找出高频题型(如"气候特征描述""工业区位分析""环境问题对策"等),每个题型精选3-5道典型题目集中训练,总结出该类题目的答题模板和常用术语。
持之以恒:地理学习贵在每日积累
地理成绩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建议制定一个循序渐进的复习计划:
每日:15分钟地图识记+1道综合题训练
每周:系统复习1个自然地理原理+1个人文地理专题
每月:做1套真题模拟并全面分析
关于高中地理如何快速提高,5个方法帮你从入门到精通,相信大家已经有答案了,最后再说一下,孩子的学习就跟我们的工作一样,都需要科学的方法和专业的指导,做学习规划和指导是宜早不宜晚。
来源:趣说A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