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她今天还没来得及抹干汗,就把球拍塞回包里,背带“哐”一下甩肩上。10 月 7 号下午四点多,北体中心后门那排杨树正掉叶子,一片片像翻书页,莎莎低头跨大巴车门,动作熟练得像打快推。
她今天还没来得及抹干汗,就把球拍塞回包里,背带“哐”一下甩肩上。10 月 7 号下午四点多,北体中心后门那排杨树正掉叶子,一片片像翻书页,莎莎低头跨大巴车门,动作熟练得像打快推。
车窗反光里能看见她的刘海黏着汗,正贴脑门。昨天才和家里人吃完团圆饭,月饼还没消化几块,今天就恢复全负荷,把自己往球台边一站,“开球!”一句。旁边陪练嘴里嚼着能量胶,嘀咕:姑娘完全没歇味儿。
我隔着铁栏杆听她教练喊“节奏别丢”,心里却嘀咕另一档子事——明天飞印度,二十小时转机,落地又热又潮,厕所还常年排队。去过的朋友摇头:那味儿,真不敢回忆。偏偏这次亚锦赛没法推,团体赛要全员主力,国乒谁都跑不了。
最意外是咪咕。平时抢第一视角的他们,这回在直播里一点头,“兄弟们不去现场了,真怕出乱子。”话音一落,弹幕刷刷飘过“怂”“理解”“小心肠胃”各种字样。我倒没笑,他们去年在雅加达拎着三脚架冲台口,被汗和雨夹着,确实拼。可这次射击队洗个澡全队病倒的事儿给人敲过钟了。
说白了,球能晚播,但命没替补。咪咕那几个常驻记者以前在香河跟队,谁不是拼命抢画面?现在连他们都说“承受不起”,那么印度赛场到底什么情况,脑子里不自觉地放大。彭友在直播间也算半开玩笑:“咱们连桶装水都得自带。”
训练馆里温度开到 23℃,莎莎却一直抹汗。我站楼梯口,看她把绑腿贴扯下来,包里翻出一瓶自热米饭。她对助手说:“明天飞机上不吃配餐,带这个够。”那一瞬间,我突然有点鼻酸——堂堂世界第一,还得算肚子不能闹革命。
再跳回昨天。中秋夜十点,球队为她准备了小蛋糕,中间插一面红旗。蜡烛吹灭时,教练半开玩笑:“愿你明年别再印度过节。”全屋哈哈,可谁都知道,这职业生涯就是赶路。世界乒坛一轮赛程比一轮急,你慢半拍,排名就掉。
小插曲:大巴要开走时,保姆车司机冲我摆手,“别靠太近,小心闪到。”我偏头看,原来车尾贴了张新纸条:请勿随车采访,影响队员休息。纸条被雨泡过边角翻翘。如此简单四个字,像给所有热血泼冷水——别追了,命题作文里没现场。
评论一句:安全第一,这句老生常谈,但在现实面前从不嫌老。我们盼金牌,也要盼活蹦乱跳的金牌得主回国。派过去的队医、后勤本来就不多,能做的就是一个词——预防。水别入口,生冷别碰,洗澡别让水溅嘴里,这几条去年还被网友取笑“矫情”,如今全成了保命守则。
航班信息我问了行程组:北京-香港-班加罗尔,落地再坐两小时大巴。粗算二十小时。队里给每人发了压缩饼、辣酱包,还有一次性淋浴套装。有人调侃:“这不是露营装备吗?”可真遇到停电停水,你就知道它管用。
再说赛程。12 号团体第一枪,女生一天要打三场,决赛如果拖到夜里,可能又得坐一小时返程。赛馆外面据说只有一家小餐馆,生意太好,一锅咖喱从午饭续到晚饭。朋友去年去采访羽球队说:“味还行,就是第二天肚子转不停。”
我叨叨这些细节,不是耸人听闻。咱日常在家点外卖,骑手迟到五分钟就开骂。可一旦换到国外,被动就是常态。你想喝热水,先找插座再找变压器;你想找厕所,排队十分钟还没纸。运动员眼前的难,不是民宿评分低,而是还要上场拼命扣球。
此刻回到训练馆,灯光灭了一半,只有那张球台还反着冷光。莎莎在捡球,腰微弯,动作机械却透稳。她回头瞥见我,笑了一下,没有说话,但眼神像在说“别担心,我扛得住。”那瞬间,我突然明白——真正的顶级高手不只技术,还有对未知的胆。
我把收音笔合上,脑子里闪一句:球迷担心,她们更清楚风险,却依旧登机。也许,这就是竞技的本色。飞之前最后一次关机训练,教练在记录本上写:“正常完成。”这四个字没标感叹号,却硬生生比所有海报都燃。
下一个画面留给明天:凌晨两点,他们推着行李排队安检,机场灯冷,咖啡机嗡嗡,在场的人心里各打算盘。到底是金牌先回来,还是新闻先传来?我留一个小悬念——别急,一周后见分晓。
愿一路平安,愿那张金灿灿的奖杯,带着咖喱味也照样亮眼;更愿回到首都的夜里,莎莎还能痛快嗦一口家门口豆浆,告诉我们:“嘿,印度之行,就这。”
来源:薇薇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