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8日,便是寒露节气,这是24节气中第一个带“寒”字的节气。寒露到,天气开始从凉到寒的转变过程。
10月8日,便是寒露节气,这是24节气中第一个带“寒”字的节气。寒露到,天气开始从凉到寒的转变过程。
在农村,老人常说“不怕寒露晴天,就怕寒露下雨”,什么意思呢?今年寒露是什么情况?会对生活造成什么影响?一起来看看。
一、寒露节气:露水渐寒,万物趋冬
寒露,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每年公历10月7日-9日交节。
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写道:“寒露,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
意思是寒露时节,气温比白露时更低了,露水也更多,近乎凝结成霜。
而霜的形成,最关键的条件之一是温度低于0℃。
所以,寒露到来,标志着天气从凉爽向寒冷的过渡。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95度,北方大部地区已呈现深秋、初冬景象,昼夜温差加大,寒意显著。
在传统农耕社会中,寒露是一个重要的农事节点。
农民们根据节气安排播种、管理、收获和储藏,使农业生产变得有序高效。正如农谚所说:“寒露到霜降,种麦日夜忙”,寒露时节,正是冬小麦播种的关键时期。
二、“不怕寒露晴天,就怕寒露下雨”的俗语解读
这句俗语意思是如果寒露节气当天是晴天,无需担忧;而如果是雨天,则需警惕。
怎么理解呢?
这主要是寒露时节,正是秋收秋种的关键期。晴天有利于秋收作物的成熟和采收,也利于秋种的开展。
而如果出现连续阴雨天气,不仅影响秋收作物的质量和收获,还可能导致粮食发霉、萌芽,同时影响小麦、油菜等冬季作物的播种和生长。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地区不同,气候条件不同,人们对寒露天气的解读,也存在差异。
比如“寒露有雨冬雪少”“寒露若逢下雨天,正二月里雨涟涟”“寒露晴天,来年春雨多”等,都体现了不同地区的俗语、农谚差异。我们在应用俗语、农谚时,需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
从目前的天气预测来看,未来三天,广西、贵州、云南,西北地区、东部华北等地多降雨,浙江江西福建等地出现高温天气。
提醒我们,需要做好相关的预防工作。尤其是对于农民朋友来说,应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做好相关的田间管理工作。
三、寒露时节的生活智慧
老话说:“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
寒露节气到了,气温逐渐下降,不应经常赤膊露身,以防凉气侵入体内。尤其要注意脚部保暖,防止寒气入侵,一如古语所说:“寒从足生”。此时,夏天常穿的凉鞋,可以放一放了。
在饮食方面,应在平衡饮食五味的基础上,适当多食甘、淡滋润的食品,可多吃梨、香蕉、胡萝卜、冬瓜、藕、银耳等,既可补脾胃,又能养肺润肠,防治咽干口燥等症。
对此,你又怎么看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想法,我们一起聊聊。
图片来自网络及AI绘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若侵权请联系删除。#寒露#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