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4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宣布了中国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到2035年,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10%,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30%以上。9月19日,《新时代中国推进妇女全面发展的实践与成就》白皮书正式发布
9月24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宣布了中国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到2035年,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10%,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30%以上。9月19日,《新时代中国推进妇女全面发展的实践与成就》白皮书正式发布,以详实数据和案例展现了广大妇女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生动实践。恰逢“两山”理论提出20周年、北京世界妇女大会《北京宣言》通过30周年和《巴黎协定》达成10周年的历史性时刻,共同勾勒出中国推进绿色发展的宏大图景,深刻诠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
妇女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时代价值
白皮书用事实和数据证明,广大妇女正在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截至目前,全国妇女已创建“美丽庭院”1200余万户,参与垃圾分类、绿色出行等环保行动的妇女比例持续攀升。在专业领域,国家级首席气象专家中妇女占比达61.6%,全国灾害信息员中妇女有26.7万人。这些数据背后,反映的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正在形成包括广大妇女在内的全民参与、全民共享的新格局。
从数据到案例,白皮书精准捕捉了中国生态治理的显著特色——善于将国家战略转化为社会共识,将宏观目标分解为微观行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妇女在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发挥独特作用,决定了其生态环保实践具有独特的辐射力和感染力。从倡导绿色消费到践行低碳生活,从参与社区环保到推动产业转型,广大妇女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使绿色发展从国家战略转化为社会共识,从宏观目标落实为微观行动。这种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治理模式,正是中国生态治理的独特优势。
妇女参与生态治理拥有多元化路径
白皮书揭示了妇女在生态环保领域的独特作用,深刻体现在其连接家庭与社会的枢纽位置上。正是这种由点及面、润物无声的强大文化塑造力,展示了妇女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多元化路径。从选择节能家电、践行垃圾分类到减少食物浪费、优先绿色出行,女性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言传身教,将生态文明的种子播撒在下一代心中,将绿色低碳的价值观融入家风家教,潜移默化地塑造着社会的消费文化和生态伦理。
这种以家庭为最小单元、以社区为基本场域的参与模式,有效构建了自下而上的行动网络。它与国家层面推动的产业结构调整、能源体系革命、技术革新突破等自上而下的举措,形成了有效的互补与协同。当微观层面的行为改变汇聚成社会层面的潮流,就能显著降低全社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治理成本,为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这正是“两山”理论历经20年实践而愈发彰显生命力的社会密码,也是中国能够持续提出并坚定落实雄心勃勃“双碳”目标的社会韧性所在。中国的绿色转型,不仅是发展方式的变革,更是一场深刻的生活革命和文明演进。
妇女在绿色转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白皮书通过详实的数据和案例,证明了妇女不仅是生态保护的重要参与者,更是绿色发展的创新推动者。在生产领域,2024年,全国绿色经济领域妇女创业者参投企业达44.5万户,占总数的27.4%。这一数据背后反映的是结构性变化——女性正从传统产业的参与者转变为绿色产业的引领者。她们以独特的市场敏感度和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在清洁能源等细分领域开辟了新赛道。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截至2024年底,妇女创办家庭农场48.7万个,取得民宿管家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妇女占比达68.6%,这两个指标充分说明了妇女在生态价值转化中的关键作用。农村妇女通过科学管理化肥农药使用、创新生态种植模式,实现了“农药少用、收入多赚、环境变好”的多重目标,用实践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在防灾减灾领域,妇女展现出专业素养与奉献精神。全国注册消防志愿者中妇女有1371万人,占52.4%。《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还特别强调要保障妇女特殊需求,体现了防灾减灾工作中的人文关怀。
妇女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实践具有积极的全球意义
中国妇女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在理念层面,中国突破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对立的传统思维,通过妇女赋能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在路径层面,中国创造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新型治理模式;在方法层面,中国探索出将性别平等与气候行动有机结合的有效做法。中国经验雄辩地证明,赋能妇女,就是赋能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白皮书揭示,中国妇女参与生态保护的实践不仅扎根本土,更通过南南合作等渠道惠及全球。2022年以来,中国通过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培训班,为近300名发展中国家女性官员、专家学者提供培训,2012至2024年间气象领域援外培训项目中女性学员占比达36.72%。这些举措体现了中国在推动全球气候治理中注重性别平等的独特视角。
向缅甸赠送太阳能发电系统和清洁炉灶、澜湄合作基金支持柬埔寨农村妇女气候韧性项目等实践,彰显了中国方案的温度与精准性——始终关注气候变化中最脆弱的群体,并将妇女视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力量。这种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的合作模式,源于中国自身发展经验的积累,也是白皮书所强调的“实干奉献”精神的国际化表达,彰显了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展望未来,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落实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宣布的庄严承诺,需要科技、政策、资金、文化等多要素协同发力,更需要凝聚包括亿万妇女在内的全体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习近平主席的气候宣示描绘了宏伟蓝图,而白皮书则深刻揭示了实现这一蓝图所依赖的动人底色和群众根基。在“两山”理论指引下的新征程上,中国妇女必将在锦绣大地上书写更多绿色发展的精彩故事,为共建清洁美丽的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来源:全国妇联女性之声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