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寨,这个位于山西昔阳县的小山村,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犹如一颗璀璨夺目的明星,照亮了中国农业发展的道路。“农业学大寨” 的口号,从太行山深处的虎头山脚下传出,响彻大江南北,成为那个时代农业发展的最强音。大寨,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地名,它承载着一代人的奋斗记忆,更
大寨,这个位于山西昔阳县的小山村,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犹如一颗璀璨夺目的明星,照亮了中国农业发展的道路。“农业学大寨” 的口号,从太行山深处的虎头山脚下传出,响彻大江南北,成为那个时代农业发展的最强音。大寨,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地名,它承载着一代人的奋斗记忆,更象征着一种坚韧不拔、自力更生的伟大精神。
走进大寨的历史,仿佛翻开一部厚重的奋斗史诗。曾经的大寨,“七沟八梁一面坡”,自然条件恶劣,土地贫瘠,十年九旱 ,粮食亩产不足 200 斤,村民们长期在温饱线上挣扎。新中国成立的曙光,让大寨人看到了改变命运的希望。在党的领导下,以陈永贵、郭凤莲等为代表的大寨人,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向恶劣的自然环境发起了挑战。他们用最原始的工具 —— 扁担、锄头、铁锤,以及一双双布满老茧的手,开启了战天斗地的征程,誓要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大寨的故事,要从那恶劣的自然环境说起。地处太行山深处的大寨,,地形支离破碎 ,土地贫瘠得可怜。大块的农田在这里是奢望,全村 803 亩农田,竟被分割成 4700 余块,最大的相邻 “良田” 不足 5 亩,最小的仅 1 分 。地下是坚硬的石山,每逢雨季,水土流失极为严重,土地根本蓄不住水,也留不住肥,十年九旱是常态,庄稼常常是种一坡,收一车,打一簸箕,煮一锅 ,粮食亩产长期在百斤左右徘徊,村民们过着 “三穷五多” 的困苦生活,人贫、地瘠、村困,长工短工众,负债欠账繁,讨饭行乞广,卖儿鬻女频,寻死上吊常 ,许多人甚至连温饱都难以维持,不得不靠打短工、讨饭为生。
解放的曙光,给大寨带来了新的希望。1945 年,大寨成为敌后抗日根据地,率先完成土地改革,农户们从地主手中分得土地、房屋和生产工具,1947 年,大寨村党支部成立 ,从此,大寨人在党的领导下,踏上了改变命运的征程。1953 年,陈永贵接任大寨村党支部书记,这位朴实坚毅的庄稼汉,望着大寨的山山水水,立下了改造荒山、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的宏愿 。他深知,大寨要摆脱贫困,唯有靠自己的双手,向大自然宣战。于是,一场波澜壮阔的战天斗地的改造运动,在大寨这片土地上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山西地处黄土高原,人们依据地势建造冬暖夏凉的窑洞居住。大寨人从中获得灵感,运用窑洞建筑的原理,垒起层层梯田 。为了改善土壤质量,他们采取 “三深三调一垫” 的方法 ,对土地进行深耕、深刨、深翻,调节土壤的水、肥、气、热状况,再垫上肥沃的熟土 。经过多年的努力,原本跑水、跑土、跑肥的 “三跑田”,摇身一变,成为了地面平整、能蓄水保肥保土的高产 “海绵田”。
这种 “海绵田” 活土层厚达一尺多,土壤肥力大,团粒结构好,就像一块巨大的海绵,能够充分吸收和储存水分,为农作物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 。即使在干旱年份,也能保证作物的生长需求。大寨的 “海绵田”,堪称世界农业科学的奇迹 。1980 年以后,虽然我国不再大规模学习大寨模式,但日本在随后的十几年、二十年中,不断派出专家来大寨参观访问,美国、加拿大等国也几乎每年都会派出专家、学者前来,深入研究大寨海绵田的建设经验,这足以证明大寨 “海绵田” 在国际农业领域的影响力 。
种子是农业的 “芯片”,大寨人深知良种对于增产的重要性 。他们通过去粗取精、除劣留优以及引进优良品种等方法,筛选出了一批产量较高的品种 。同时,他们还专门种植种子田,进行提纯选种,培育出了许多高产、耐寒、杆壮、抗倒伏的优良品种 。谷子有 “武安谷”“帽州黄”,尤其是定名为 “大寨谷” 的谷子,亩产达到了 400 公斤左右 。
玉米则有 “金黄后”“晋杂一号”“春杂十二号”“山东黄”“二黄” 等优良品种 。在种植过程中,大寨人不再采用过去按片安排作物 “一刀切” 的做法,而是根据试验田得来的经验,逐块安排种植,在每块地上种上最适合自身自然条件的品种 。经过反复试验,他们发现 “金黄后” 和 “晋杂 1 号” 适合种在沟里,“春杂 12 号” 适合在活土层厚又潮湿的背阴地,“山东黄” 和 “二黄” 适合在坡梁地 。“武安谷” 耐风磨,“帽州黄” 熟得早,于是主要在坡梁地风大的地方种 “武安谷”,在阴坡容易受霜冻的地方种 “帽州黄” 。这种精准的种植方式,充分发挥了土地的潜力,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
合理密植是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关键措施之一 。大寨人根据地力、通风透光条件、品种等因素,进行了反复试验,为多数作物的密植找到了科学依据 。他们发现,地越薄、苗越稀,地越肥、苗越稠;通风条件好的地方,苗可以种得稠一些,通风条件不好的地方,苗则要稀一些 。在同一块地里,地边通风好,株距就小,第三行往里通风差,株距就增大 。不同品种的作物,密植条件也不相同,例如,生长期短的玉米,杆低又细,可以种得稠些,生长期长的玉米则反之 。通过合理密植,大寨的农作物能够充分利用阳光、水分和养分,实现了增产增收 。
“人有人的口味,地有地的脾性 。” 大寨人深知,只有做到有计划因地施肥,使各种肥料 “投其所好”,才能最大限度发挥肥料作用,提高地力 。昔阳县普遍认为无用的磷肥,在大寨人眼中却成了宝贝 。他们经过连续三年的试验,将磷肥的效用发挥到了最大 。在县技术人员的帮助下,大寨人还发明了 “高温速效沤肥法”,实现了 “秸秆还田,以田养田” 。这种方法不仅弥补了土地板结和营养成分单一的缺陷,还大大增加了土壤中的腐殖质 。他们逐年增多对土地的施肥量,使耕地越种越肥,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了充足的养分 。
1957 年,大寨为了提高粮食产量,扩大了玉米播种面积,相应减少了豆子和谷子的播种面积 。这一年粮食产量大幅提高,但却无法满足群众生活所需的小杂粮需求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陈永贵提出了间作混种的办法 ,也就是 “四不专种” 。在玉米地里间作黄豆,谷子地里间带小豆、绿豆、高粱、黄芥;地边地堰的高处栽瓜,低处种麻,既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又增加了粮食产量 ,还满足了群众对小杂粮的需求 。
大寨人还善于利用零碎地块,发明了 “三不空” 的增产措施 。他们深知 “一块地一道边,两个地墙、四个地角,合起来就有两万多处 。一处算它少种三株,就少种六七万株,合三十来亩地,按亩产五百斤算,就得少收一万五千多斤粮” 。于是,每到春播秋种时,大寨都会安排固定劳力专种地边、地角,让这些零碎地块也能为粮食增产贡献力量 。来大寨参观的人看到这些,都不禁点头称赞:“真种到家了!”
大寨地处山区,虫鸟害等情况较为严重,作物很容易由于鸟兽或其他原因缺苗断垅 。为了保证全苗,实现作物产量最大化,大寨大队运用了 “谷子、玉米育苗移栽法” 。起初,他们利用间苗时拔出的苗,移栽补缺 。后来,他们又在冬麦收割的同时,在谷子地苗间,随时将间出的谷子苗移栽到麦茬地里 。就这样,在历年来一年一种的华北高山地区,大寨实现了冬麦和谷子两熟 。他们还根据当地的无霜期短和作物品种的不同,确定了不同作物适应播种的最佳时间 。
1963 年 8 月,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如猛兽般突袭大寨,给这个刚刚在农业建设上取得显著成就的小山村,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当时,河北省和晋冀两省交界的山区暴雨倾盆,大寨也未能幸免,大雨连续七天七夜不停,降雨总量竟等同于 1962 年的全年降雨量 。如此罕见的暴雨,引发了山洪暴发,整个大寨瞬间陷入了一片汪洋之中 。
洪水如脱缰的野马,横冲直撞,肆意破坏着大寨的一切 。大寨人十几年辛苦经营起来的 100 多条大石坝,几十条被无情冲塌 。全大队 802 亩耕地遭受重创,139 亩土地连地基都被冲得无影无踪,41 亩地被厚厚的流土吞没,颗粒无收 。原本就稀缺的耕地,变得更加支离破碎,庄稼被洪水连根拔起,农田里一片狼藉 。全村 78 户人家,户户受灾,113 孔窑洞和 77 间房屋轰然倒塌,约占总房数的 72% 。34 户社员瞬间失去了家园,无家可归 。
洪水还冲走了他们的财产,许多生活必需品被淹没在洪水中 。1000 多株果树被连根拔起,1 万多公斤粮食被冲走,价值千元的农具也付之洪流 。曾经充满生机的果园,如今只剩下残枝败叶;仓库里的粮食,是村民们辛苦一年的心血,如今却化为泡影 。这场洪水,让大寨多年的努力毁于一旦,整个村庄笼罩在一片绝望和悲伤之中 。
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大寨党支部迅速行动起来,在最短的时间内组织了抢险队 。党支部书记陈永贵,这位大寨的领路人,虽然当时正在县里参加人民代表大会,但暴雨刚停,他就心急如焚地赶回了大寨 。他深知,此时的大寨需要他,乡亲们需要他 。在他的带领下,党员、团员、干部和社员们纷纷挺身而出,组成了一支支抢险队伍,冲向受灾最严重的地方 。
他们不顾个人安危,冒着狂风暴雨,从快要倒塌的房屋、窑洞中抢救出社员和大量财物 。七天七夜,大寨人不眠不休,与洪水展开了一场生死较量 。8 月 5 日,大队的仓库在洪水的冲击下摇摇欲坠,随时可能倒塌 。在这危急时刻,不论是年轻力壮的小伙子,还是年事已高的老人,都毫不犹豫地冲进仓库 。他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抢救粮食,那是大寨人一年的希望 。大家肩扛手抬,不顾头顶摇摇欲坠的房梁,不顾脚下湍急的水流,在两个小时的紧张抢救后,三万斤粮食被成功运出窑洞 。而在整个抢险过程中,大寨村民无一伤亡,这是他们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最好证明。
洪水退去,大寨满目疮痍,重建家园迫在眉睫 。然而,就在这时,大寨人做出了一个令人敬佩的决定:拒绝国家的救济 。县上、公社及时送来了慰问与物质帮助,但大寨人在陈永贵的领导下,毅然决然地予以拒绝 。他们深知,国家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帮助,大寨要依靠自己集体的力量战胜困难 。于是,他们提出了 “三不要”“三不少” 的抗灾救灾口号 。“三不要” 即不要救济款、不要救济粮、不要救济物资 ;“三不少” 即第二年村民口粮不能少、生产投资不能少、卖给国家的粮食不能少 。
陈永贵拿出集体粮食,在大柳树下支起大锅,集体开火吃饭 。村民们也发扬集体主义精神,一起挤在能住人的房间和窑洞里 。他们一边唱着民歌《灾年不能丢志气》,一边投入到灾后重建的工作中 。“不靠天,不靠地,夺取丰收靠自己 。不怕涝,不怕旱,集体力量能胜天 。人心齐,泰山移,天灾不能丢志气 。苗倒了, 一株一株扶起来,坝毁了, 一道一道垒起来,地冲了, 一块一块修起来,窑塌了, 一眼一眼碹起来 。洪水冲走了旧大寨,我们要用双手建设一个新大寨 。” 这首激昂的民歌,成为了大寨人重建家园的精神支柱,激励着他们勇往直前 。
大寨人按照 “先治坡,后治窝” 的方针,有条不紊地开展重建工作 。他们深知,土地是他们的命根子,只有保住了土地,才能有未来 。于是,他们一边全力以赴抢扶地里被冲倒的玉米、谷子,加工追肥,保住生产 ;另一边,组织队伍规划住房,拉石头,砌墙基,建设新村 。在这个过程中,大寨人展现出了顽强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 。他们每天天不亮就起床,一直干到天黑,饿了就吃一口简单的饭菜,累了就稍微休息一下,然后继续投入到工作中 。
在重建过程中,大寨人还学习羊井底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经验,积极发展多种经营 。他们培植了 1000 多株果树幼苗,栽种了 500 多株苹果树 。这些果树,不仅为大寨增添了一抹绿色,也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他们还加强了政治工作,利用田间地头、饭场以及晚上的时间,学习 “两报一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和《红旗》杂志) 。通过学习,大家的思想得到了统一,凝聚力更强了 。
功夫不负有心人,到了秋后,大寨人成功实现了 “三不要” 和 “三不少” 的目标 。粮食总产达到 42 万斤,户均 3000 斤,亩产达到 742 斤,仅比去年减少 4% 。出售余粮达 24 万斤,社员分配的口粮 400 斤,劳动日分值 1.1 元,都没有低于去年 。当年一年,他们修复了 35 间房屋、新盖了 73 间砖瓦房与 30 孔新窑洞,并恢复了 70% 以上的土地 。并且全村的综合收入比去年还略有增加。大寨,这个曾经被洪水肆虐的小山村,在大寨人的努力下,浴火重生,重新焕发出了生机与活力。
大寨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贫穷落后的面貌,大寨人没有怨天尤人,没有坐等救济,而是凭借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拿起锄头、扁担,向大山宣战 。他们开山凿坡,修造梯田,治理沟壑,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改造着家乡的山河 。在修建梯田的过程中,大寨人遇到了无数的困难和挫折 。石头坚硬,锄头常常被崩断;泥土松散,刚垒好的田埂又被雨水冲垮 。但他们没有退缩,而是不断地摸索、尝试,总结经验教训 。没有工具,就自己制造;没有技术,就向有经验的人请教 。正是这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让大寨人在困境中崛起,实现了从 “三跑田” 到 “海绵田” 的转变,粮食产量大幅提高,彻底解决了温饱问题 。
大寨精神,是科学求实、勇于创新的精神 。大寨人深知,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科学技术 。他们积极探索科学种田的方法,进行了一系列的科学试验 。从选育优良品种,到合理密植、科学施肥;从改革耕作制度,到推广育苗移栽技术,每一项创新都凝聚着大寨人的智慧和汗水 。在推广新技术、新经验的过程中,大寨人也并非一帆风顺 。一些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的人,对新事物持怀疑态度,甚至加以抵制 。但大寨人没有被这些困难吓倒,他们通过建立试验田,用实际效果说话,让大家看到了科学技术的力量 。
大寨精神,是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精神 。1963 年的那场特大洪灾,让大寨遭受了重创 。但大寨人在灾难面前,没有向国家伸手,而是提出了 “三不要,三不少” 的口号,依靠自己的力量重建家园 。他们把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宁可自己吃苦受累,也要保证完成国家的粮食征购任务 。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大寨人总是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种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精神,体现了大寨人的高尚品质和家国情怀 。
来源:细看历史三棱镜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