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清朝的时候,从北京到新疆,骑快马都得跑上个把月,要是让新疆的知县大人千里迢迢跑到京城领工资,等他来回折腾完,衙门里的案子恐怕都堆成山了。
文 | 古书奇谭
编辑 | 古书奇谭
大清朝的时候,从北京到新疆,骑快马都得跑上个把月,要是让新疆的知县大人千里迢迢跑到京城领工资,等他来回折腾完,衙门里的案子恐怕都堆成山了。
更别说那些穷乡僻壤的七品芝麻官,光是往返的路费,就能把一年的俸禄吃掉大半。
即便如此,古代官员们终究还是按时领到了工资,这究竟是咋回事?
要解决千里送俸禄的难题,古代朝廷首先搭建起了一套覆盖全国的工资运输网,而最基础的依托,就是我们熟悉的驿站。
很多人对驿站的印象,还停留在八百里加急送信上,可实际上驿站的职能远不止于此。
《大唐六典》记载,唐朝全国共有1639个驿站,这些驿站就像如今的快递网点。
能传递公文,也负责运送官员的俸禄,每个驿站还配了专门的仓库,用来临时存放要发出去的钱粮布帛。
从长安到岭南,从东海之滨到西域边陲,驿站织成一张大网,把整个帝国连在一起,官员的俸禄就沿着这张网,一站一站传递到各地。
更巧的是,驿站本就要养马、养驿卒,顺带着运俸禄相当于顺路办事,一举两得。
要是为了运工资单独建一套系统,那得花多少冤枉钱?古人在降本增效上的智慧,确实不一般。
不过驿站的运力有限,遇上粮食、布匹这类大宗俸禄物资,单靠驿站的车马就不够用了。
这时候,古代的水上物流干线漕运就派上了大用场,尤其是明朝,漕运系统堪称发达,朝廷还专门设了漕运总督来管这事。
别以为漕运只负责运给皇帝吃的粮食,《明史·食货志》里明确记载,漕运船队中还有专门的俸船,就是给官员运工资的。
这就像现在的物流公司,既有普通包裹运输线,也有贵重物品专线,漕运船队浩浩荡荡从南方北上,船里装的不光是皇粮,还有各地官员眼巴巴等着的俸禄。
当然漕运容不得半点差池,朝廷对漕运的管理格外严格,层层把关防着出问题。
漕运和驿站解决了运的问题,可俸禄怎么分到各地官员手里、避免混乱呢?
这就需要专门的人管理,转运使既要管地方收税,也要管俸禄发放,到了宋朝,转运使司还专门设了个俸料院,把官员工资这摊事管得明明白白。
为了让偏远地区的官员不用跑几百里地领工资,他们还搞了俸禄中转仓。
就像现在的区域配送中心先把俸禄物资运到中转仓,再根据各地需求分发下去。
官员们就近领取,省时省力还安全,这套运输+分配的系统运转起来,虽说比不上现在的银行转账快,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已经相当高效,而且稳定运行了上千年,撑住了帝国机器的正常运转。
不过这套系统的维护成本也不低,养着那么多驿卒、船工、仓库管理员,算下来也是一笔天文数字。
可没办法,国家要运转,官员要吃饭,这笔钱该花还得花,但古人也没闲着。
既然长途运输这么麻烦,能不能直接在当地筹集俸禄发给官员呢?其实他们早就想到了这一点,还琢磨出了更灵活的发放方式。
在就地解决俸禄的思路下,唐朝人首先想到了飞钱,当时唐朝的商人经常从南方运货到长安卖。
赚了钱都是沉甸甸的铜钱,要是再背回南方,不光雇脚夫要花一大笔钱,路上还有强盗惦记。
于是有人想出个办法,在长安把铜钱交给官府或大商号,拿一张凭证,回到老家后凭这张纸就能换钱,这就是最早的汇票。
官员们一看,这法子太适合领俸禄了,比如一个在广州当官的,原本他的俸禄要从京城千里迢迢运过去,现在不用了。
朝廷在京城记个账,给他开一张飞钱凭证,他拿着凭证到广州的官府仓库,直接领当地的钱粮就行。
这不就是现在的异地取款吗?只不过古人用的是纸凭证,我们用的是银行卡,核心都是解决钱不好带、不好运的问题。
唐朝的飞钱解决了异地支取的问题,但还没脱离凭证换实物的模式。
到了宋朝,古人的创新又进了一步,他们直接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把俸禄发放推向了货币化新阶段。
交子最早是四川商人自己印的,后来朝廷一看这东西好用,就收归国有、官方发行。
朝廷在全国设了16个交子务,专门管交子兑换,官员拿着交子,到任何一个交子务都能换成真金白银或粮食布匹,比飞钱更方便。
不过纸币虽方便,在商品经济不够发达的偏远地区,粮食、布匹等实物依然更实用。
于是到了明清时期,朝廷又推出了易俸制,把俸禄和当地特产结合了起来。
比如云南盛产茶叶,就直接给当地官员发茶叶,官员愿意自己喝也行,拿去卖了换钱也行。
这制度看着简单,却一举两得,既解决了实物俸禄的运输问题,又能带动当地特产流通,促进地方经济。
不过你要是以为古人的智慧就止于此,那可就太小看他们了,他们考虑的远不止把俸禄发出去,更要让俸禄发得值。
于是,他们把俸禄发放和官员考核绑在了一起。
要让俸禄发得值,就得确保官员没拿着钱不干活,因此古代朝廷在发俸禄的同时,还配套了一套严密的考核制度。
想拿全额工资?先得用政绩说话,汉朝的上计制度就很有代表性,地方官每年都得亲自跑到京城述职,把一年的政绩报告交上去。
唐朝把官员分成九等,从上上到下下,等级直接决定工资多少。
考得好的,不光当年工资全额发,还能拿奖金,考得差的,轻则扣工资,重则丢官。
这样一来,干得好拿得多的逻辑就更明确了,唐朝的考课法已经很完善。
但清朝把这套考核-俸禄体系推向了极致,推出了京察和大计两套并行的制度,京察考京官,三年一次,大计考地方官,也是三年一次。
最绝的是,清朝还搞了密考,皇帝会派人偷偷去打听官员的真实表现,老百姓说他好,才是真的好,要是老百姓骂他,就算表面功夫做得再足也没用。
这种明考+暗查的方式,大大减少了官员混资历领工资的可能。
这些古代的俸禄与考核制度,看似离我们很远,实则和现代职场的管理逻辑一脉相承。
比如现在企业常用的绩效考核,追根溯源就是古代考课法的现代版,KPI、OKR这些名词虽新,本质上都是凭业绩拿报酬的思路。
再看现在企业的弹性福利,员工可以选现金、股票,也可以选补充医保、健身卡,这不正是古代易俸制因地制宜、各取所需的思路延续吗。
现在互联网公司流行的阿米巴经营,让小团队自负盈亏,这种就地解决资源问题的模式,和古代就地筹饷的思路简直异曲同工,只不过一个是战时应急,一个是企业常态化经营。
即便古代的这些庞大的管理体系需要高昂成本,考核中的人情关系也容易滋生腐败,上下其手的空间并不小。
但在没有计算机、没有大数据的古代,古人能把给全国官员发工资这件事做得有条不紊,已经足够令人惊叹。
尤其是他们在困境中不断想办法、找创新的思路,直到今天依然能给我们启发。
来源:闲娱fash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