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设黄岩岛保护区风波:菲军方预警 “施工”,外交部斥 “强占”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07 21:23 1

摘要:2025年9月,中国把黄岩岛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理由不复杂,生态脆弱,必须护住。那片海,珊瑚礁密集,鱼群一层压一层。海水升温、过度捕捞、破坏式活动,都在消耗它的耐心。把“保护区”这三个字钉在图上,是态度,也是责任。

2025年9月,中国把黄岩岛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理由不复杂,生态脆弱,必须护住。那片海,珊瑚礁密集,鱼群一层压一层。海水升温、过度捕捞、破坏式活动,都在消耗它的耐心。把“保护区”这三个字钉在图上,是态度,也是责任。

一个月后,菲律宾这边的态度亮了红灯。总参谋长布劳纳出面,直接把话抛向镜头。他说1995年中国在美济礁建了个避风设施,当时说大家都能用,后来扩建成了人工岛。他怕“历史重演”。他把“施工”这个词拎出来,像一枚信号弹,飞过舆论场。紧接着,菲律宾外交部发布声明,强烈反对,把设立保护区定性为“强占”。

这波交锋,既是南海地图上的一次推挤,也是政治话术的一次亮相。布劳纳的担心不难懂,他试图把美济礁的旧事变成今天的证据链。但对于美济礁,事实摆在那儿,本就是中国领土,那个时候菲律宾也没敢强硬反对,心里清楚理据站不稳。如今旧账翻出来,目的很明显,拿历史做杠杆,去撬现实的支点。

黄岩岛对中国,意味主权和生态双重守护。对菲律宾,意味岛礁叙事和渔业利益的纠缠。对更远处的美国,意味一条航线上的节点和一种存在感。南海不是一张平静的照片,它是一台不断翻新剧情的机器。

这几年,菲律宾在南海问题上动作很多。抗议频繁,词语越来越硬。黄岩岛、还有其他岛礁的控制权,成了对外话语里的高频词。马科斯上台后,外交风向靠向美国。美军在菲律宾的存在感增加,演训更密集,基地更多,旗帜更显眼。菲律宾方面的策略也好理解,借外部靠山,拉国内士气,营造“有人撑腰”的安全感。

国内政治是另一根线。强硬的词,更容易触动民族情绪。固化支持,转移视线,很多政府都玩过这套。南海一提,中枢神经就紧张。布劳纳这句“不会无动于衷”,就是想把紧张拉到极致,给内部一个姿态,给外部一个信号。

菲律宾的海空力量,和中国比,差距摆在数据里,也摆在海面上。中国这边,海警、海军、空军联合巡逻已经成体系,多重防御设施在岛礁上夯实。菲律宾过去几个月派船靠近黄岩岛,试图制造存在感,中国海警有效拦截的场面一次次上演。有美国在背后提供支持?也改变不了面对面时的失衡。海上对峙不是喊话赛,是真刀真枪的能力比拼。

黄岩岛设为保护区,很多人最关心的是“会不会施工”。这一点,布劳纳盯得紧,他把“施工”当成触发器。中方的逻辑很清楚,设保护区的初衷是生态保护,维修性、补给性设施怎么做、做不做,公开信息里没给具体计划。菲律宾把“保护”往“军事扩展”上引,这是话术,也是预警。舆论里,一句“如果你有所动作”像把门虚掩着,留着空间,随时可以进也随时可以退。

南海是世界重要的渔业资源区,黄岩岛周边的珊瑚礁是鱼类的产卵地和育幼场,过度捕捞、海洋热浪、海水酸化,一样都少不了。生态系统本身就很脆,稍微用力过猛,连锁反应就开始。设保护区,目的就是拉下刹车,给海洋一个恢复的窗口。这个做法,放在国际社会的生态治理话语里,不突兀。海洋保护区,全球都在设。对海洋生物多样性,对渔业可持续,都是硬指标。

那艘“马德雷山号”登陆舰,一直搁着。已经失去机动能力,但菲律宾不撤,靠这艘钢铁壳子维持“长占”的存在感。中方态度很明确,反对,认为这破坏海域生态,也违反国际法。对仁爱礁的博弈,和黄岩岛的博弈像两条绳,缠在一起。菲律宾把一个“旧物件”变成“新旗帜”,赌的是时间和外部力量的加持。中方回应,是持续控制,持续反制。一句话,触碰规则,就要付出代价。

黄岩岛之所以被摆到台面这么高的位置,不只是因为地理,更因为它牵动多方。设立保护区,本身是一种主权表达。国家级这四个字,既是环保级别,也是治理级别。把生态保护和主权维护合在一起,是中国这几年在南海的路线。既要管住人类活动,也要守住管辖权。这套路径,落到实践里,就是执法常态化,巡逻常态化,科考常态化,管护常态化。

菲律宾这边,发声不会停。外交部、军方、总统办公室,都会轮番上场。美国的身影也不会退场。更多军演、更多穿行、更多声明,戏剧性会越来越强。但海上对峙这种事,最终还是看谁能握住现场。中国在南海的实际控制力在加强,这是一个现实。你把旗帜插在话术里,插不到海面上,风一吹就倒。

还有一个现实,黄岩岛不只是黄岩岛,它是南海一盘棋里的一个点。域外国家的干预,不会因为一个声明收手。中国把保护区设在这儿,除了生态,也是在表达底线。谁要试图用所谓“航行自由”来切割规则,谁要拿渔民作为政治筹码,都会撞到这条底线。态度很清楚:违反规则,就要面对反制。

布劳纳这次放狠话,背后是菲律宾的强硬立场,也是国内政治的一种打法。他把军事姿态摆出来,给人一种“随时准备”的感觉。但他心里也清楚,真到了海上对峙,靠一句“不会无动于衷”不够。菲律宾的船靠近黄岩岛的每一次,都会遇到中国海警的广播、喊话、拦截。这不是一次,两次,是多次。现场才是真相。

珊瑚礁是最娇气的生命共同体,热浪一冲、污染一染,就可能白化、碎裂。保护区不是一纸文书,它要管作业强度,要设禁捕期,要做科学调查,要进行恢复工程。南海的渔业资源宝贵,保护得好,渔民长远更有饭碗。这点很多人容易忽略,只看眼前,只看一次出海的收获,忽略了下一代的渔场。生态保护是给未来预留空间,也是给渔民预留生计的安全。

美国在菲律宾的军事存在增加,联合军演更密,公开支持所谓“航行自由”。这些动作,给菲律宾政治上提供了安全幻觉。但幻觉不是能力。真遇到现场管控,菲律宾的船、飞机、系统都要面对对方的整套部署。喊话可以大,但海上的压力是硬的。

来源:卢麒元观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