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光伏和储能板块在十月的表现格外引人关注,尤其是其中的双龙头企业,更是被不少投资者寄予厚望。但它们的底气究竟从何而来?是昙花一现的热点,还是有实打实的支撑?今天咱们就深入拆解一下。
光伏和储能板块在十月的表现格外引人关注,尤其是其中的双龙头企业,更是被不少投资者寄予厚望。但它们的底气究竟从何而来?是昙花一现的热点,还是有实打实的支撑?今天咱们就深入拆解一下。
一、政策红利持续释放,是双龙头的“定盘星”
光伏和储能能在十月底气十足,政策的持续加码功不可没。
对于光伏行业,“双碳”目标的推进力度只增不减。今年各地分布式光伏的补贴政策进一步细化,农村屋顶光伏、工业园区光伏项目的并网流程也更加简化。比如某光伏龙头在山东的户用光伏项目,因为当地政策支持,上半年的装机量就同比增长了60%。
储能领域的政策利好更是密集。《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明确了储能在电力系统中的核心地位,不少省份还出台了电网侧储能的强制配建要求。像江苏、广东等用电大省,对新增新能源项目的储能配建比例要求不低于15%/2小时,这直接拉动了储能需求。
这些政策不是空头支票,而是真金白银的市场扩容信号。双龙头企业凭借先发优势,在政策落地的过程中拿到了最多的订单,这是它们底气的第一层来源。
二、行业增长逻辑硬核,是双龙头的“发动机”
政策是外力,行业自身的增长逻辑才是内在动力。
光伏行业:成本下降+需求爆发的双重驱动
光伏组件的成本这些年降得有多快?十年前装一套光伏系统要十几元/瓦,现在主流组件价格已经降到3元/瓦以内。成本下降直接带来了需求的爆发——国内分布式光伏装机量今年前三季度同比增长超50%,海外市场更是火爆,欧洲因为能源转型需求,光伏装机量同比增长35%,美国的本土光伏制造补贴也让中国光伏龙头的出口量稳中有升。
某光伏双龙头的半年报显示,其组件出货量全球占比超过20%,其中海外市场贡献了近60%的营收,这就是行业增长逻辑的最好体现。
储能行业:新能源配储的刚性需求
现在新能源发电(风电、光伏)的占比越来越高,但它们的发电具有间歇性和不稳定性,这就需要储能来调节。按照行业规律,新能源发电装机每增加1GW,对应的储能需求至少是0.15GW/2小时。
以风电为例,某北方省份今年新增风电装机10GW,按照15%的配储要求,就需要1.5GW/2小时的储能项目,而这类项目的订单大多被头部储能企业拿下。双龙头企业在储能电池、PCS(储能变流器)和系统集成领域的全产业链布局,让它们在这类招标中优势明显。
三、企业自身硬实力突出,是双龙头的“压舱石”
行业再好、政策再优,企业自身没实力也接不住红利。光伏和储能的双龙头,在硬实力上确实有过人之处。
光伏双龙头:技术+产能+渠道的三重壁垒
- 技术领先:其PERC电池的转换效率已经达到24.5%的行业顶尖水平,最新的TOPCon电池量产效率也突破了25.5%,技术迭代速度远超同行。
- 产能庞大:在全球布局了多个超级工厂,组件年产能超过80GW,能满足全球近三成的光伏组件需求。
- 渠道深厚:国内有数千家经销商,海外在欧洲、拉美、东南亚都建立了本土化的销售团队,产品能快速触达终端市场。
比如在今年的德国光伏展上,该龙头的新一代高效组件因为转换效率高、价格有竞争力,拿到了超过5GW的欧洲订单。
储能双龙头:全产业链+研发创新的双重优势
这家企业从储能电池电芯到系统集成全部自主研发生产,成本比行业平均水平低10%-15%。同时,它的研发投入占比常年保持在5%以上,最新推出的液冷储能系统,在散热效率和空间利用率上比传统风冷系统提升了30%,这让它在大型储能项目招标中屡屡中标。
今年上半年,该储能龙头在国内电网侧储能项目的中标率超过40%,这就是硬实力的直接体现。
四、十月的行业周期节点,是双龙头的“催化剂”
为什么偏偏是十月?这和行业的周期节点密切相关。
光伏和储能行业都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每年的三季度末到四季度是光伏装机的旺季,因为冬季施工难度大,项目方会赶在十月前后完成装机并网。储能项目也类似,很多新能源项目要在年底前并网,十月是储能系统交付和调试的关键期。
所以每到十月,光伏和储能的订单量、出货量都会出现一波小高峰。双龙头企业的产能利用率在十月通常会达到90%以上,业绩的确定性很高。
此外,十月的产业链价格也很关键。当前光伏硅料价格已经从年初的20万元/吨降到8万元/吨左右,组件企业的利润空间明显扩大;储能电池价格也处于合理区间,企业的毛利率能保持稳定。成本端的利好,进一步强化了双龙头的盈利预期。
结语:光伏+储能双龙头,你怎么看?
综合政策、行业、企业和周期节点来看,光伏和储能双龙头的底气确实有实打实的支撑。但投资市场变化多端,它们后续的表现还得看行业竞争格局、技术迭代速度等因素的变化。
来源:森林里追逐的野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