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知名歌手,卧病在床,瘦成皮包骨,独住养老院靠经纪人照顾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07 19:57 1

摘要:这位TVB首届业余歌唱大赛冠军,曾是张国荣、谭咏麟背后的“和声界天王”,代表作《离别的叮咛》至今仍是无数人的青春BGM。

在香港九龙城寨的烟火气中,曾经走出过一位用歌声征服香江的男人。

张伟文,1952年生于普通工人家庭,父母早逝,却凭借一副天赐的金嗓子,在乐坛闯出一片天地。

这位TVB首届业余歌唱大赛冠军,曾是张国荣、谭咏麟背后的“和声界天王”,代表作《离别的叮咛》至今仍是无数人的青春BGM。

谁能想到,如今他会以“皮包骨”的形象,躺在养老院的病床上,与死神进行着无声的拉锯战。

从舞台王者到失能老人的魔幻转身

2025年中秋,当记者随艺人罗浩楷探访养老院时,眼前的场景令人心碎:曾经近200斤的舞台壮汉,如今只剩下100斤的“人形纸片”。

糖尿病、腰椎病、失智症如同连环杀手,一步步蚕食着他的健康。

最惊险的一次,背部暗疮引发的败血症直接将他送进ICU,医生甚至下达了病危通知。

“他当时整个人烧得像块烙铁,全靠意志力硬扛。”经纪人方俊红着眼眶回忆,“我们每天给他擦身时,都能看到他背上溃烂的伤口,比成年人的手掌还大。”这种非人的折磨,张伟文已经默默承受了十年。

三年前那场奢华的70大寿,成了他最后的体面。宴开20席,他穿着定制礼服亮相,却被网友调侃像“纸扎公仔”。

谁能想到,这个曾经在红馆开唱时万人合唱的歌者,如今连自己的名字都时常忘记。

金钱买不到的亲情真空

在香港半山价值千万的公寓里,张伟文的存折上躺着七位数的存款,却换不来病床前一碗热粥。

终身未婚的他,早年与美国女友生下的儿子,自小被带离香港后便音信全无。“他床头柜上总摆着一张泛黄的婴儿照,那是他唯一的念想。”方俊透露。

这种情感上的赤贫,在养老院里被无限放大。中秋节当天,同样坐轮椅的罗浩楷来看他,两个行动不便的老人抱头痛哭的画面,让在场记者湿了眼眶。

“我们这代人,年轻时拼了命赚钱,老了才发现最珍贵的东西早就丢了。”罗浩楷的感慨,道尽了无数香港老人的心酸。

更令人唏嘘的是,张伟文入住的这家私立养老院,每月收费高达3万港元,却连最基本的褥疮护理都做不到。“

他们每天只给他翻两次身,根本达不到专业护理标准。”方俊愤怒地说,“如果早发现暗疮感染,根本不至于进ICU。”

暴露的养老体系漏洞

张伟文的遭遇,撕开了香港养老体系的遮羞布。据港媒调查,全港超过18万独居老人中,有近四成面临类似困境。

2025年葵盛东邨发生的“白骨案”,更是将这一问题推向舆论风口浪尖——77岁老人在家中去世一年半才被发现,而她的子女早已移民海外。

“我们的养老模式还停留在‘床位供给’阶段,根本没考虑精神需求。”香港大学老年学专家陈教授指出,“张伟文这样的案例,反映出专业护理与情感支持的双重缺失。”

更严峻的是,香港目前有3万长者排队等待政府资助的养老院床位,而未来五年仅新增3400个名额。这意味着像张伟文这样的中产老人,只能选择收费高昂却服务参差不齐的私立机构。

破局之路在何方?

面对镜头,张伟文突然抓住记者的手,用含糊不清的声音反复念叨:“唱歌……唱歌……”这个曾经用歌声治愈无数人的灵魂歌者,如今只能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对生命的渴望。

他的故事,让我们不得不思考:当“养儿防老”成为过去式,当传统家庭结构瓦解,我们该如何构建更有温度的养老体系?

大湾区正在试点的跨境养老模式,或许能提供新思路——深圳光明社会福利院引入香港护理标准,收费却比香港低40%,还能通过智能手环实时监测老人健康数据。

“我们需要的不是冰冷的床位,而是有尊严的晚年。”方俊说,“如果张伟文的痛苦能推动政策改变,那他受的苦也算有了意义。”

结语

在香港湾仔的街头,仍有唱片店循环播放着张伟文的《离别的叮咛》。那个用歌声编织梦想的年代,终究还是败给了时间。但张伟文的故事不该只是个人悲剧,它更像一面镜子,照见我们每个人都将面对的未来。

当我们老了,是要在养老院的病床上孤独等死,还是能在温暖的社区里安享晚年?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就藏在我们对张伟文们的态度里。

资料来源

港媒最新报道(2025年10月)

香港特区政府社会福利署《2024年安老服务报告》

大湾区跨境养老试点数据(人民日报,2025年5月24日)

来源:腾说今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