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卫视换师观众喊话沈军:别让滑稽演员的广告,砸了上海台招牌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07 03:39 1

摘要:新年刚过,东方卫视的一则人事变动让不少老观众提起了精神——做教育出身的沈军女士接过了台长的担子,成了这家老牌卫视的新掌舵人。消息一出,评论区几乎被同一种声音刷屏:“沈台长,求下重手整治电视广告!”“别让滑稽演员天天卖海参、卖玉石,把上海台的脸面都丢光了!”

新年刚过,东方卫视的一则人事变动让不少老观众提起了精神——做教育出身的沈军女士接过了台长的担子,成了这家老牌卫视的新掌舵人。消息一出,评论区几乎被同一种声音刷屏:“沈台长,求下重手整治电视广告!”“别让滑稽演员天天卖海参、卖玉石,把上海台的脸面都丢光了!”

观众的愤怒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憋了好几年的委屈。打开上海的电视频道,如今的观看体验早已不是“插播广告”,而是“广告里插播节目”。有网友吐槽得直白:“早上看早间新闻,刚听主持人说两句民生事,十分钟不到就切进海参广告,画面里的演员比东方购物的销售还卖力,我立马转台。”

东方卫视还算克制些,新闻能撑半小时再插广告,但其他频道简直“不忍直视”。尤其是都市频道,被观众调侃成“购物频道2.0”——卖海参的、推冬虫夏草的、吆喝装修的,轮番轰炸,广告时长比节目正文还长。更让老观众膈应的是,镜头里吆喝的不是专职销售,而是一批眼熟的滑稽演员。

这其中,舒悦的名字被提及得最多。这位原本是沪剧科班出身的演员,早年靠《嘎讪胡》等节目圈了不少粉,可这些年几乎成了“广告专业户”。细数他的代言清单,简直能凑成一个“中老年购物指南”:先是“舒悦老年鞋”火遍上海的大街小巷,接着又成了瑞士金表、和田玉石的代言人,后来拉着女搭档卖海参,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他为一款西藏冬虫夏草做了六年广告,还在镜头前说“自己也吃了六年”。

在观众眼里,滑稽演员本该是海派文化的传承者,是舞台上逗人发笑、传递快乐的艺术家。可如今,他们频繁出现在广告里,用熟悉的方言和亲切的人设推销产品,难免让人觉得“串戏”又失望。有观众直言:“以前看到舒悦就想笑,现在一看到他出现在屏幕上,就知道又要卖东西了,连他的节目都不想看了。”

更让观众不满的是广告内容的“同质化”与“低俗化”。翻来覆去不是滋补品就是奢侈品,要么就是装修、红木家具,毫无创意可言。要知道,上海台、东方台早年的广告曾是“业界标杆”——既有展现海派生活的细腻文案,又有充满创意的视觉设计,看广告都像在看微型艺术片。可现在,满屏都是“买它”“划算”的吆喝,难怪观众吐槽“倒胃口”。

“上海是国际大都市,电视台就是城市的窗口啊!”一位老观众的话道出了大家的心声。在人们的期待里,这些频道本该展示上海的海派文化、科研成果,用艺术陶冶情操,用时尚彰显品位,让全世界通过屏幕认识一个鲜活的上海。可如今,窗口里满是广告,难免让人觉得“丢了上海的脸面”。

面对铺天盖地的吐槽,也有滑稽演员给出过不同的说法。王汝刚的弟子钱懿就在直播里提到,那些赞助广告的企业其实是在“花钱让观众免费看节目”,观众的抵制会让赞助商撤离,最终导致电视台没钱做高质量节目,受损的还是观众自己。还有演员认为,“做广告没违法,关键是要有好戏,只要本职工作做好了,业余推销国货没什么错”。

可观众并不买账。大家并非反对广告——没人不知道电视台要靠广告生存,也理解演员要吃饭赚钱。但反对的是“本末倒置”:滑稽演员的本职是创作好作品、传承滑稽艺术,可现在不少人把重心放在广告上,鲜少出新作品,这就是“不务正业”。更让人反感的是虚假宣传的嫌疑,那些喊着“吃了六年”“装了好几套房子”的代言人,难免让人觉得是在“糊弄观众”。

正如有网友说的:“演员要吃饭可以,但别太过分;电视台要赚钱可以,但别不顾脸面。”观众的要求其实很简单:广告可以有,但要控制时长、提升质量,别让广告淹没了节目;演员可以接代言,但要守住底线,别丢了艺术家的初心,更不能用专业身份误导观众。

现在,这份期待全落在了新台长沈军身上。作为教育出身的管理者,大家盼着她能带来不一样的思路——既能守住电视台的生存根本,又能兼顾观众的观看体验;既能规范演员的商业行为,又能推动海派文化的传承。毕竟,上海的电视台不该只充斥着商品吆喝,更该有滑稽戏的笑声、沪剧的韵味,有这座城市该有的文化底蕴。

整治广告乱象、规范演员行为,沈军的担子确实不轻。但只要找准“平衡”——平衡商业利益与文化责任,平衡演员发展与观众感受,上海台未必不能找回当年的风采。

你最近还看上海台的节目吗?被哪些广告烦过?你觉得沈军该从哪下手整治?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也别忘了点赞关注,一起为海派文化的回归鼓劲儿!

来源:奇妙圆月x9d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