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海血战:三个总兵用生命换来的教训,大清却到亡国才看懂!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04 15:20 1

摘要:但鲜为人知的是,英军占领定海后,因水土不服病死400多人,被迫暂时撤退。清廷误以为“英人畏我天威”,却不知更大的风暴正在酝酿……

1841年秋天,浙江定海血战六昼夜!三位总兵壮烈殉国,三千将士几乎全军覆没,而英军仅伤亡29人。

这场惨败背后,不仅是船坚炮利的差距,更是两个时代的对决——当清军还在寻找“汉奸”时,英军已用工业革命的炮火改写战争规则!

1840年7月,英军舰队突袭定海。知县姚怀祥投水自尽,成为鸦片战争中第一位殉城的官员。

但鲜为人知的是,英军占领定海后,因水土不服病死400多人,被迫暂时撤退。清廷误以为“英人畏我天威”,却不知更大的风暴正在酝酿……

道光皇帝得知定海失守时,竟问大臣:“英国到底在哪里?骑马需要几天能到?”

1841年3月,葛云飞、王锡朋、郑国鸿三位总兵带兵3000进驻定海。他们修筑土城、炮台,却犯下两个致命错误:

迷信“英军腿不能弯”:清军普遍认为英陆军在陆上不堪一击,重点防范所谓“汉奸”带路,却忽视了登陆战防御。防御工事“纸糊”:当时定海炮台仍是明代抗倭时期的旧式土木结构,而英军战舰的炮弹已能穿透砖石。

葛云飞曾上书请求加固防御,但朝廷以“节省饷银”驳回。这位出身绍兴的儒将,最终在日记中写下:“唯有以死报国!”

1841年10月1日清晨,英军49艘战舰压境。这场战役的真实景象令人心碎:

晓峰岭白骨堆:寿春总兵王锡朋率乡勇死守,火绳枪射程不及英军新式步枪,士兵们抡起大刀肉搏,全部战死。竹山门血河:70岁的处州总兵郑国鸿单骑冲阵,身中数十弹仍挥旗不退,英军记录称“清军像山崩一样倒下,却无人后退”。东港浦最后一搏:定海总兵葛云飞冲杀时被炮弹击中,尸体直立崖边不倒。士兵在他衣袋里发现遗书:“城亡与亡,誓死不离定海半步!”

守卫定海的清军将领葛云飞,战争爆发前夕,正请假在萧山老家守制。得知军情,即赴前线。行前,他在父亲留给他的两把佩刀上,一把刻“昭勇”,一把刻“成忠”,表示牢记父亲的教诲,奋勇杀敌,为国尽忠。他母亲还为他亲手染黑孝麻服,语重心长地叮咛再三:“国之忠臣,即家之孝子!”葛云飞就这样穿着母亲染黑的孝服,带着父亲的两把佩刀,马不停蹄地星夜驰往定海。

英军仅阵亡2人、伤27人,清军几乎全军覆没。这种悬殊并非因为清军不勇猛,而是降维打击:

军事思想代差:英军实行“舰炮掩护+侧翼登陆”的近代战术,清军仍沿用“堵口岸、守炮台”的古代防御思维。

技术代差:英军射程2000米的舰炮对阵清军射程300米的土炮,如同大人打小孩。

认知代差:战败后道光帝追责,重点仍是查“汉奸通敌”,却无人研究英军的军事策略。

如果定海之败能让清廷醒悟,甲午战争或许不会惨败!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你们赞同吗?点赞评论,精彩内容不断!

来源:古韵寻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