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在阅兵前一周,福建号成功完成歼 - 35 的电磁弹射起降试验,这一进度让美国《军事观察杂志》直呼 “打破全球航母技术格局”—— 要知道美军 F-35C 与电磁弹射系统的整合耗时超过十年,而中国仅用三年便实现协同部署。水下无人作战系统方队则带来更大惊喜,多款具
编辑|L.Y
2025年9月3日阅兵仪式竟能引发如此持久且强烈的 “连锁反应”,让世界各国都为之震动。
当整齐的方阵、先进的武器装备一一展现在世人眼前时,它所带来的影响远远超出了一场普通仪式的范畴
面对这样一场震撼的阅兵,不同国家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反应。
有的国家像是越南,对比自己的阅兵后,被中国展出的先进武器弄得破了防,网友们满是惊叹。
而西方一些国家,一边是网友在网上大肆诋毁,一边又是各种军事部署被咱克制,显得有些手忙脚乱,为啥同样是看一场阅兵,各国的态度和反应会相差这么大?
海军装备方阵同样亮点密集。福建号航母配套的歼 - 35 隐身舰载机模型随方阵展示,这款第五代战机的菱形机头与内置弹舱设计清晰可见。
就在阅兵前一周,福建号成功完成歼 - 35 的电磁弹射起降试验,这一进度让美国《军事观察杂志》直呼 “打破全球航母技术格局”—— 要知道美军 F-35C 与电磁弹射系统的整合耗时超过十年,而中国仅用三年便实现协同部署。水下无人作战系统方队则带来更大惊喜,多款具备潜航侦察与攻击能力的无人装备,其流线型艇身与隐身涂层工艺,展现出中国在水下战场的技术突破。
地面装备中,数字化合成旅装备模块堪称 “移动的作战体系”。99A 主战坦克的楔形装甲与主动防御系统、PHL-191 远程火箭炮的模块化发射单元,以及搭载人工智能侦察设备的步兵战车,形成了从火力打击到战场感知的完整链条。这些装备的密集亮相,与前一日越南阅兵的场景形成鲜明对比。
9 月 2 日,越南河内刚结束国庆 80 周年阅兵,1.6 万官兵与 T-90S 坦克、S-125-VT 防空导弹等装备的亮相,曾让越南社交平台满是庆祝声音。但 9 月 3 日中国阅兵的直播画面传入后,越南网络舆论迅速转向。社交平台 Zalo 上,“中国阅兵 vs 越南阅兵” 的话题在两小时内阅读量突破千万,评论区的情绪从最初的沉默转向激烈争论。
“差距不在单个武器,而在体系完整度” 成为争论的核心观点。有网友贴出对比图:越南阅兵的 “长山” 海岸防卫导弹系统,其 VSM-01A 导弹虽号称自主研发,却因采用韩国进口导引头与俄罗斯发动机,被调侃为 “多国零件拼盘”,80 公里的射程与中国鹰击 - 21 反舰导弹的 1500 公里射程形成悬殊差距。
更让越南网友感慨的是,中国阅兵展示的不仅是单件装备,而是从卫星导航、无人侦察到火力打击的全链条协同能力 —— 这种体系化优势,是越南阅兵中 “老装备撑场、新装备简配” 的现状难以企及的。
争议情绪在军工从业者群体中更为明显。一位越南军用电子电信集团的工程师在专业论坛留言,对比中越无人机发展:中国阅兵展示的攻击 - 11 隐身无人机具备超音速突防能力,而越南阅兵的 BXL.01 自杀式无人机虽能穿透 250 毫米装甲,射程却仅 10 公里,且核心芯片仍依赖进口。这种技术代差让不少原本对越南 “针对性突破” 军工路线充满信心的网友陷入沉思。
越南的舆论震动并非个例,西方媒体对阅兵的解读更聚焦于 “军力平衡重构”。美国《军事观察杂志》9 月 5 日头版以 “东方跨越” 为题,详细分析歼 - 35 与电磁弹射的技术突破,指出中国航母技术已实现对美 “局部反超”。文章对比中美军工研发周期:中国歼 - 20 从首飞到服役仅用六年,而美军 F-35 系列耗时十五年,这种效率差距让美国六代机项目预计落后中国四年以上。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则重点关注核力量展示,专家评论称惊雷 - 1 的亮相标志着中国 “真正进入美俄核威慑梯队”。数据显示,中国当前核弹头数量已超 600 枚,虽仍不及美俄战备值班的 1700 余枚,但 “三位一体” 体系的成型让战略威慑力实现质的提升。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 10 月更新的报告中,首次将中国核力量单独列为 “全球第三极”。
东南亚媒体的视角更贴近区域安全。《曼谷邮报》注意到,中国阅兵展示的 PHL-191 火箭炮射程覆盖南海岛礁,而越南军队主力的 130 毫米卡车炮射程仅为其五分之一。这种火力差距让越南媒体在阅兵后密集出现 “加强防务合作” 的报道,折射出政策层面的微妙调整。
阅兵过去一个月后,其影响仍在持续发酵。越南国防部 10 月 4 日公布 2026 年军工预算,较上年增加 15%,重点投向无人机研发与导弹发动机国产化,这被解读为对阅兵刺激的直接回应。社交平台上,越南网友的讨论已从 “差距焦虑” 转向 “务实发展”,有热门帖子提出 “借鉴中国军工迭代经验”,获得十万余次点赞。
中国军工的发展逻辑也成为国际研究热点。美国兰德公司 10 月 6 日发布的报告指出,中国通过 “装备展示 - 技术验证 - 实战部署” 的闭环模式,让阅兵不仅是仪式,更是军工实力的 “动态发布会”。福建号与歼 - 35 的协同进展、惊雷 - 1 的公开亮相,都印证了这一模式的有效性 —— 这些装备并非停留在概念阶段,而是已接近实战部署状态。
10 月 7 日的越南首都河内,某军事爱好者论坛仍在更新九三阅兵的装备细节分析。一张对比图在论坛流传:左侧是中国歼 - 35 的电磁弹射试验画面,右侧是越南 Z113-50 民用改装无人机的阅兵截图。两种装备的技术代差背后,是不同国家军工体系的发展路径差异。这场跨越国界的舆论震荡,或许将成为区域安全格局调整的新起点。
参考信源:
来源:青天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