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99年,首批福建援疆干部人才毅然告别闽水之畔的故土,踏上了远赴天山脚下的征程。自此,福建与新疆昌吉州结下了深厚而绵长的不解之缘。26年来,以援疆为坚实纽带,一幅“山海同心”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美好画卷,在昌吉大地的每一处角落徐徐铺展,不断焕
对口援疆是国家战略。昌吉州对口援疆工作于1999年启动,福建省结缘昌吉州。
1999年,首批福建援疆干部人才毅然告别闽水之畔的故土,踏上了远赴天山脚下的征程。自此,福建与新疆昌吉州结下了深厚而绵长的不解之缘。26年来,以援疆为坚实纽带,一幅“山海同心”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美好画卷,在昌吉大地的每一处角落徐徐铺展,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图为昌吉市头屯河。资料图片
多年来,福建省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坚持以育动能、惠民生、补短板为主线,以文化润疆铸魂、产业援疆强基、交往交流交融通脉,持续将年度援疆资金总量的80%投入基层、用于民生,在昌吉州落地实施了一批强基础、利长远的援疆项目,有力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为昌吉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为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贡献了坚实的援疆力量。
8月2日,昌吉市刺桐国学书院内,暑期书法公益课堂正在进行。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静心运笔,墨香盈室。该书院由福建援疆泉州分指挥部于2023年打造,融合“百姓书屋”、泉昌情阅读文化长廊、智慧国学书法室、朗读空间与茶艺文化室于一体,已成为一处多功能文化阵地。自投用以来,累计开展读书分享、手工工艺、非遗展示、公益课堂等实践活动600余场,广受社会各界好评。
昌吉市泉州援疆·百姓书屋外景。资料图片
“我们通过成人读书会、少儿沙龙、名家讲座等形式,促进文化碰撞与传播,让大众浸润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厚植文化自信,从而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书院管理人员郑丹丹如是说。
在福建援疆资金支持下,昌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昌吉州科技馆、12个“福建援疆·百姓书屋”等一批昌吉州特色文化场馆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阿克达拉》《守望北庭》《大美昌吉》《天山·誓言》等一批文艺精品,以影像和舞台为媒介,生动讲述着新时代新疆故事、昌吉故事与援疆故事。
图为2024年10月25日,电影《阿克达拉》新疆首映仪式现场。资料图片
最是文化润人心。福建省充分发挥文化资源富集优势,创新方式、多措并举,以文化援疆助推文化润疆、育人润心、培根铸魂,为昌吉州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和精神支撑。
民生援疆:枝叶关情,实惠于民
吉木萨尔县二工镇中心互助幸福院近邻影院里,老人们在看电影。资料图片
8月29日,福建援建的吉木萨尔县二工镇中心互助幸福大院内暖意融融。屋外,各类蔬菜繁盛,硕果满枝;屋内,琴声悠扬,老人们围坐歌唱。78岁的潘竞禄笑着说:“吃住方便,还有老邻居做伴,日子越过越舒心!”奇台县73岁的马大爷因眼睑无力多年视物困难,经福建援疆医生庄国健手术治疗后重获清晰“视界”,“没想到一下子就能睁眼了,真是太感谢了!”马大爷既惊喜又感激。
2025年“山海情”榕奇青少年交流营在奇台县福州中学举行开营仪式。资料图片
橙白相间的教学楼美观大气,宽敞明亮的教室、现代化的实验室、设施完备的运动场一应俱全……9月1日,福建援建的奇台福州中学迎来新学期。七年级三班学生许皓轩难掩内心的激动:“感谢福州为我们建设的新学校,我一定努力学习。”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近年来,福建省始终坚持以民生需求为导向,推动资金和项目向基层倾斜、向民生聚焦,通过加强教育医疗支援、补齐基础设施短板等实实在在的举措,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群众,持续拓宽民生幸福之路。
产业援疆:造血赋能,推动发展
9月2日,在呼图壁县五工台镇西树窝子村农户马义和的巨菌草地里,一人多高的巨菌草在风中舒展叶片,诉说着“草变宝”的传奇故事。
在呼图壁县五工台镇巨菌草种植地里,马义和与援疆干部正在测量巨菌草的高度。资料图片
“亩产高达4.5吨,比玉米产量高。”今年,马义和首次试种15亩巨菌草,可观的产量不仅满足了他家80只羊的饲草需求,更让他看到了新的发展机遇。明年,他打算进一步扩大菌草种植面积,再养殖50多头牛,走上“以草带畜、稳步扩产”的致富新路径。
2023年,联合国国际生态生命安全科学院院士、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林占熺带领菌草团队来到呼图壁县时,没人相信这种南方植物能在西北扎根。如今,近3000亩菌草不仅解决了呼图壁县发展畜牧业的饲草料短缺难题,更成为生态治理的“先锋”——它的根系能有效改良盐碱地,鲜草亩产达15吨,让牧民的养殖成本降了一半。
从一株草到一个产业,从呼图壁县到天山南北,巨菌草“以草代粮”的生态循环产业链正在全疆各地扎根,为新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着新的思路和方向。
图为开工仪式现场。资料图片
产业兴则百业兴,产业强则经济强。福建省立足自身产业优势,积极引进企业和项目落户昌吉。2024年底,由福建省援疆干部人才引进的首航能源集团30万千瓦新型储能项目,在昌吉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奠基开工。该项目总投资23.95亿元,利用“高温熔盐+压缩二氧化碳”的新型储能技术,能够实现冷、热、电、汽四联供,在降低企业用能成本的同时助力绿色发展。
吉木萨尔县水溪沟煤层气开采的现场。资料图片
与此同时,在吉木萨尔县水溪沟矿区煤层气项目二期建设现场,由山西蓝焰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总投资2.31亿元的气井项目正如火如荼地建设中。目前,这里的日产气量已由3.15万立方米提升到4.5万立方米,后期全部达产后,这里的42口气井日产气量可达6万立方米—8万立方米,年产能增加2000万立方米左右。
多年来,一批又一批福建援疆干部人才接力奋斗,立足昌吉州资源禀赋与发展实际,持续深化产业协作。一个个带着两地印记的产业项目,正为昌吉州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共同书写了携手前行、共同繁荣的生动篇章。
交融共生:民心相通,团结弥坚
8月12日,参加昌吉市第八期“泉昌情·心连京·丝路缘——祖国情·中华行”研学营的学生们结束研学之旅,登上返回新疆的火车。这场福建援疆资金支持下开展的研学之旅,让孩子们在行走北京与泉州的过程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昌吉市第十四小学学生刘姝伽感慨道:“北京的历史、泉州的韵味,都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中华民族一家亲’。我要把这一路的见闻分享给更多人。”
学生们在民族文化宫观看该馆收藏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遗产。资料图片
在“丝路同源·山海交响”等文化润疆品牌活动带动下,福建省通过干部人才交流、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合作、青少年夏令营等形式不断深化两地交往交流交融,用真情熔铸援疆温度,促进文化共融、民心相通,让民族团结的石榴籽更加紧密饱满。
借鉴福建援疆厦门市“近邻党建+”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吉木萨尔镇中心路社区开展了近百场次的“近邻奶茶会”。在社区居民家中,左邻右舍、社区干部围坐一圈,喝着醇香的奶茶,共同分享对小区、社区各方面建设、管理的建议。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居民们的问题得到了及时解决,社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断增强。社区干部马燕说:“一杯奶茶连起十户人,喝过这杯茶,谁家有困难都当成自家事。”这种浸润着烟火气的“近邻党建”模式,让社区成为各族群众共商共治的“大家庭”,既提升了社区的治理水平,更营造了和谐稳定的社区环境。
一场独特的“近邻奶茶会”召开。资料图片
近年来,福建省在援疆工作中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不仅在资金、项目上给予支持,更注重将先进理念、管理经验引入昌吉州,助力当地社会治理水平不断提升,增进各族群众之间的了解和信任,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从东海之滨到天山脚下,跨越山河万里,福建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书写了新时代的“山海情”。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福建省将立足实际、接续奋斗,与新疆各族干部群众一道,携手绘就对口援疆工作的崭新篇章。
来源:东南沿海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