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浙江经济跳动的脉搏中,人口在产业间、地区间流动日益频繁,其数量越来越多,流动范围越来越广,流动方式越来越多样化。在这些流动人口中,有一部分是“流动党员”。在浙江,这是一支规模不小的队伍,在党员队伍中也是重要组成部分。据了解,目前省内仅杭州、宁波的流动党员数量
在浙江经济跳动的脉搏中,人口在产业间、地区间流动日益频繁,其数量越来越多,流动范围越来越广,流动方式越来越多样化。
在这些流动人口中,有一部分是“流动党员”。在浙江,这是一支规模不小的队伍,在党员队伍中也是重要组成部分。据了解,目前省内仅杭州、宁波的流动党员数量,就分别超过17万和10万。这些党员如同时代的“候鸟”,为梦想奔赴他乡,却也可能因流动而成为“断线的风筝”,遭遇“去向难掌握、管理难落实、活动难组织、作用难发挥”的困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问题导向,针对不同群体党员特别是流动党员,采取精准有效的教育管理措施。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和改进党员特别是流动党员教育管理。让这些“隐形”党员“现身”,更要让“流动”的红旗“不褪色”,这既是党建工作的难点,也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点。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如何为数量庞大的流动党员群体安一个“家”?多年来,浙江的探索从未停止。
流动党员管理,是个“老大难”问题。一方面,大多数外出党员以务工、照看孩子、照顾老人为主要目的,外出时间不定,居无定所,组织很难掌握他们的去向。另一方面,一些基层党组织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导致无法及时掌握流动党员的去向、工作状况等信息,管理出现 “真空地带”。
如何破除这些困境?第一步,就是要先“找到人”。对于流入地而言,对流动党员进行摸排要聚焦重点区域、关键场景、关键节点。重点区域如企业、村社、市场、园区等,关键场景涉及居住、工作,关键节点例如职工入职、租房办理、商户入驻、网点登记等,这需要同时利用多方力量多渠道排摸,尤其是要发挥网格员作用,才能尽可能做到对流动党员应纳尽纳。
例如嘉兴市海盐县针对流动党员较多的新兴领域,通过一线走访摸排,指导各镇(街道)党建办联合工业社区、经发、消防、应急等站办力量,组建“网格员+行业专员+党建工作指导员”专项工作组,结合惠企助企服务,赴企开展“三查三访”地毯式摸排。今年以来,累计走访市场主体3400余家,核实党员8000余名,建立“一企一档”电子台账。
绍兴市越城区依托“138N”共建工作体系,发挥870余名专职网格员作用,建立“流动党员信息库”,让流动党员纳管更全面、更系统。
但是纳管的过程并不一定一帆风顺,“有个别流动党员甚至以为我们是诈骗,都不理我们。”杭州市拱墅区潮鸣街道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为了与流动党员建立信任,积极引导流动党员亮身份,潮鸣街道建立“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的“双找”责任制,通过数据筛查、电话核查、入户访查“三步走”方式,并对纳管流动党员实行组织生活“月报告”制度。“我老伴是党员,刚来杭州不久,正想去找组织,组织就找上门了,这可太方便咯。”潮鸣街道开展流动党员排查工作时,居民张兴对包联网格员说。
但一线上门摸排有时候面临难以动态掌握、效率低、不精准的情况,对此,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徐正全、强舸就曾建议,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对流动党员的实时动态管理。“以往我们需要每次开展活动后都向流出地通报,沟通时间成本很高,现在通过全省线上平台,效率提高了。”潮鸣街道相关负责人说。据了解,浙江全省推广“浙里红色根脉强基工程”系统,通过“浙里流动先锋码”,实现党员在线报到、组织关系转接、参加组织生活等全流程管理。
流动党员摸排出来后,第二步则要“找到家”。要及时将其编入党小组或者建立流动党支部等,为流动党员寻找到组织上的“家”。
例如台州温岭市泽国镇成立“汇泽里”流动党员党支部,组建“聚泽力”流动党员志愿服务队;嘉兴海宁市许村镇推行“编组入网”即参照网格化管理模式,结合网格、车间、班组等划分,将1000余名流动党员编入流入地党小组。
流动党员找到“家”,为下一步开启党组织生活打下基础。
1995年1月14日,上海市虹口区曲阳路一间工厂的2楼会议室内,全国第一个跨省流动党组织——台州市天台县在沪流动党支部宣告成立。两地组织部门签订双重管理协议书,双方约定:流出地主要负责组织设置、人事任免、党籍管理和党员发展审批等,流入地主要负责指导流动党组织日常工作和开展教育培训。
以往,由于有些党员不主动公开或隐瞒党员身份,造成流动信息掌握不及时,组织关系转接不及时,导致流动党员常处于流出地党组织“管不到”、流入地党组织“不愿管”的尴尬境地。双重管理的规定,让流入地和流出地都能明确自己的职责。如今,30年过去,流动党员管理,有了诸多新探索。
为了推动流入地和流出地同向发力,杭州市构建“多重纳管、双向共管、数字智管”协同式推进体系,专门制定流入地、流出地党组织和流动党员三张“责任清单”,探索与江苏、安徽、江西等地的市县联动,共建驻杭流动党员党组织,建立定期沟通、协助管理、共同培养机制。
解决了谁来管的问题,接下来就是如何管的问题。流入地和流出地立足自身,通过建设载体平台、丰富活动开展、筑牢服务根基,深化管育服体系,助力流动党员能够安心归队。
为了让流动党员“离乡不离党、流动不流失”,对于流出地而言,加强对于流动党员情况的掌握十分必要。
“我们依托商会、行业协会、企业党组织流动党员教育营地,并指定一名党支部委员作为流动党员的结对联系人,适时了解党员外出后的思想、就业、生活等情况,让流动党员在异地‘安家’。”丽水市青田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据悉,青田县已在1366名流出党员集中的南京、温州、义乌、杭州等36地创建流动党员教育营地,推动90%以上的流动党员纳入营地管理。
流入地则需要保障好日常教育管理、活动开展等,确保流动党员学习“不掉队”。“我们要求流动党员按照自己的时间安排一年参加4次活动,以他们感兴趣的兴趣课程、技能培训等为主。”杭州市拱墅区潮鸣街道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杭州建德市则通过打造立体课堂、分层分类“精准滴灌”,将党课搬到田间地头、实践一线。寿昌镇72岁的“银发宣讲员”潘金水为党员们带来楠木林中的“行走党课”、李家镇创新打造“暖流之家”学习教育平台送出“云端课堂”……“现在参加学习方便又灵活,真正让我们这些在外打拼的党员感受到了组织的关怀。”李家镇在杭流动党员管理党总支书记张光红深有感触地说。
管理在左,服务在右。流动党员在外,常面临着语言不通、难以融入、求职困难等诸多问题,记者认为,要让“候鸟”们实现暖心“筑巢”,就要将服务做到他们心坎上,从就业培训、法律咨询到解决子女入学……唯有真情服务,方能凝聚人心。
朱聪香是居住在丽水市遂昌县妙高街道腾龙社区的一名流动党员。刚来到这里时,她求职屡屡受挫。去年,得益于参加了腾龙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组织的一场家政服务和育婴师培训,她成功取得相应资质后成为一名月嫂。如今的她已在县城实现了稳定就业,提起技能培训,她充满感激。可见,将流动党员管理纳入党群服务中心服务事项,提供就业培训、权益保障等综合服务,有助于进一步推动流入党员本地“安家”。
“安家”不仅是组织关系的落地,更是情感和身份的认同。通过消除后顾之忧,流动党员从“流入”变“融入”,感受到“家”的温暖。
党员,拥有光荣的身份,也应担负崇高的使命。记者认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最终落点,要着眼于发挥党员的先锋作用,不能只停留在“管而不用”的层面。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要为流动党员搭建充分发挥价值的平台,引导其从“治理对象”转变为“治理力量”,才能助力“候鸟”一线建功,实现价值,增强获得感。
志愿服务队、党员示范岗、积分管理制度……通过这些方式,流动党员拥有了发光发热的舞台,成为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一环。
例如金华市浦江县把流动党员纳入网格治理团队,同时把流动党员编入“文明先锋队”,推动流动党员常态化开展公益送餐、便民代办、防诈宣传等公益服务。在全县“党员争当先锋、共建清洁家园”活动中,200余名流动党员被编入村社志愿服务队伍,积极参与环境卫生整治,整改卫生死角1100余处,使乡村环境得到全面提升。
以平台为天空,如今,流动党员们充分展翅,实现“流而有为”。城市基层治理中、乡村振兴的共富路上、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中,都有他们的身影……
聚焦电商直播、种植养殖等乡村创富重点产业,温州市瓯海区依托“智立方”创客营,招募培育流入党员“城乡合伙人”,如瞿溪街道麟丽皮皮“共富工坊”坊主、衢州流入党员姜麟,发挥百万博主优势,宣传推广属地文旅线路,带动瞿源、大川等5个村开展村企党建联建公益直播活动,帮助村集体经济创收50余万元。
丽水市松阳县在外建立“流动党员招商服务队”,以“六同六式”管理模式,让流动党员和家乡党组织“心连心、力相融”,引导党员为家乡发展牵线搭桥。
“我们想把咖啡、艺术展览和文化交流‘打包’,打造一个多功能艺术空间,吸引游客来打卡。”今年6月,松阳县竹源乡后畲村成功签下了一个咖啡馆项目,并于7月底投入运营。这便是该乡“流动党员招商服务队”牵线搭桥、成功落地的首个项目。
温州市鹿城区建立并实施流动党员积分激励管理制度,积极引导流动党员参与“红色星期天”“平安夜巡”等志愿服务活动,并依据服务积分,为500余名流动党员兑换包括免费充电、生日蛋糕、就业推荐等福利。
从“被管理”到“主动作为”,为流动党员搭建舞台,他们就会报以精彩。这不仅提升了治理效能,更让流动党员在奉献社会中找到了成就感和归属感,完成从“建档”到“建功”的华丽蜕变。
记者手记
“我们要让流动党员们在宁波找到归属感,拧成一股绳!”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驻我省宁波市鄞州区流动人口党支部书记牛广社的一句话,让记者深有感触。
流动党员管理并非一件容易事,但是像牛广社这样的“头雁”们,将流动的党员老乡们纳管在组织里、聚拢在大家庭中,为他们带去“家”的归属感。
牛广社告诉记者,流动党员们找到“家”之后,积极参加垃圾分类、公益献血、爱心助学等,成为社会治理中的一抹亮色。
打动人的是,越来越多的流动党员实现了从“被找到”到“去找事”的转变——在宁波北仑,流动党员组建志愿服务队守护集卡运输安全;在台州温岭,“乡音调解室”里流动党员用乡音化干戈为玉帛。他们不再是城市的过客,而是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共同参与者。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当前的流动党员管理仍存在许多困境:如流入地流出地在汇报时,沟通成本较高;如许多村党支部并未使用“浙里红色根脉强基工程”系统,信息难以及时共享;如学习课程无法满足流动党员在时间、空间上的碎片化需求,难以激发其学习内生动力……而这些现实困境,还需要随着实践不断深入加以破解。
路虽远,行则至。党员流动不仅是管理课题,更是发展机遇。这些跨省而来的党员,为流入地注入经济发展的活力,也为流出地带回发展的资源,他们搭建起两地之间的友谊之桥,也成为基层治理的新力量。做好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浙江,探索不止。
记者:肖婵
编辑:罗瑞斌
责编:施安南
编审:陈红艳
主编:章先清
来源:浙江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