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浙东宁绍平原腹地,有一座被姚江水浸润的千年古城——余姚。这里不仅是王阳明、黄宗羲等思想巨匠的故乡,更是长三角民营经济最活跃的板块之一。
在浙东宁绍平原腹地,有一座被姚江水浸润的千年古城——余姚。这里不仅是王阳明、黄宗羲等思想巨匠的故乡,更是长三角民营经济最活跃的板块之一。
2024年,这座县级市创下1682.78亿元的地区生产总值,其背后站立着数以万计的民营企业。
2025年8月,全国工商联发布民企500强榜单,余姚迎来高光时刻——舜宇集团以382.94亿元营收跻身榜单第337位,成为全市唯一上榜企业。
从1984年的乡镇小厂到全球光学巨头,这家企业用41年时间,在“文献名邦”的土壤上书写了一段“光影传奇”。
1984年的余姚,37岁的王文鉴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这位出生于1947年的本地人,凭借在余姚电容电器厂做质检员积累的经验,受命带领8名高中毕业生创办光学仪器厂。
在江城路一段破旧厂房里,余姚市第二光学仪器厂正式挂牌,启动资金是6万元贷款,设备是几台二手仪器。
“当时我们连游标卡尺都买不起,用三角板测量尺寸。”年过七旬的王文鉴后来回忆道。这位只有高中学历的企业家,却有着超前的产学合作意识。
他带着员工往返杭州与余姚之间,借助浙江大学的光学技术,相继开发出显微镜、望远镜等产品。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年代,这个乡镇小厂硬是在光学领域撕开了一道口子。
令人惊叹的是,这家初创企业早在1987年就成立了党支部。现任党委书记裘文伟回忆:“当时车间屋顶漏雨,老师傅们就用塑料布遮设备,手上全是磨破的水泡。”
正是这种“党旗领航”的基因,让企业在每个关键节点都能找准方向。
1994年股份制改造时,王文鉴力排众议,没有把股权集中给高管,而是让300多名员工——包括保安、厨师都拿到了股份,开创了“钱散人聚”的产权模式。
在舜宇的发展史上,1995年是个重要节点。那年,政府奖励王文鉴一块金牌,他却让人把金牌熔铸成41枚戒指,分送给41位业务能手。
“办企业就是办人”成为这位企业家最朴素的经营哲学。在股权激励上,王文鉴展现出了超越时代的格局。
1994年股改时,他坚持按工龄、岗位和贡献分配股份,连普通工人都成了企业主人。此后公司又进行4次大规模股权激励,目前已有超6000名员工持股。
更难得的是,为防范家族化,王文鉴让独子离开公司,弟妹们也未担任要职。他坦言:“我经营筹划了30年,就是要让舜宇成为真正现代化的企业。”
这段自我革命的故事,在家族企业遍地的浙商群体中显得尤为珍贵。
2012年3月,47岁的叶辽宁从王文鉴手中接过董事长“帅印”。这个1965年出生的宁波人,从19岁就进入光学仪器厂,从最基层的岗位干起。
在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深造期间,他系统学习了管理知识,为日后掌舵打下了基础。翻看叶辽宁的成长轨迹印证了舜宇的育人智慧。
2009年,舜宇浙江光学公司陷入危机,连续两月亏损。已担任集团总裁的叶辽宁主动请缨,重回子公司任总经理。他白天走访车间,晚上研究报表,带领团队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一位老员工回忆:“叶总那段时间瘦了十几斤,但眼神始终坚定。”2010年,该公司实现销售额5.67亿元,利润暴涨132.29%,这场硬仗让他“一战成名”。
作为技术出身的掌门人,叶辽宁有着敏锐的市场嗅觉。2001年访日时,他发现带照相功能的手机初现市场,立即意识到这是光电结合的机遇。
回国后他带回台湾的照相模组样品,点燃了团队激情。2004年2月,光电事业部接到首个订单,从此敲开了现代光学的大门。
2004年,舜宇制定“名配角”战略——为国际知名企业做配套。这个看似低调的选择,却让企业实现了“三级跳”:从港台地区到日韩,再到欧美市场。
车载镜头的突破最能体现这种战略眼光。2007年,德国某跨国公司与舜宇合作开发车载镜头,叶辽宁敏锐捕捉到汽车智能化趋势,提议成立独立车载事业部。
如今,舜宇车载镜头已连续13年全球市占率第一,成为自动驾驶领域的关键供应商。
在手机领域,全球每3部安卓手机就有1部使用舜宇镜头。2013年收购柯尼卡美能达手机镜头基地后,舜宇一跃成为全球一流模组供应商。
目前,公司手机镜头年出货量近12亿颗,多项业务位居全球第一。这些成就的背后,是舜宇持续多年将营收的6%以上投入研发的结果。
在浙江宁波余姚城西,舜宇智能光电小镇拔地而起。这片三年前的荒地,如今已成为千亿目标的重要支撑。
基地建设速度令人惊叹——从开工到投产仅用两年多,展现了舜宇人奔赴“千亿征程”的决心。
值得一提的是,面对新形势,叶辽宁提出“两个转变”,即从光学产品制造商向智能光学系统方案解决商转变,从仪器产品制造商向系统方案集成商转变。
在他的规划中,舜宇要在传统硬件中加入更多算法与软件,让产品变成真正的“眼睛”。如今,舜宇已在印度、越南建立生产基地,智能机器人视觉、AR/VR等新业务开始商品化。
尽管2024年营收约382亿元,但叶辽宁在2025年初的经营会议上强调:“我们要集中资源加速车载、XR业务发展,实现行业地位质的提升。”
这位掌舵者清楚地知道,在光学这个快速迭代的行业,唯有持续创新才能保持领先。
结语:舜宇从代工生产到自主研发,从劳动密集到技术驱动,其成功本质上是对产业规律的深度把握——
王文鉴的“钱散人聚”完成了产权制度革命,叶辽宁的技术敏感则抓住了消费电子和智能驾驶两波产业浪潮。
这家企业最值得借鉴的,不是380多亿的营收规模,而是其构建的“人才-技术-市场”良性循环生态:用股权激励凝聚人才,以技术创新打开市场,靠市场回报反哺研发。
在全球产业链重构的当下,舜宇证明了中国制造完全能凭借研发投入和制度创新,在高端领域建立持续竞争力。
其价值已超越企业本身,成为观察中国民营经济韧性与活力的重要样本。
来源:华商精英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