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干幼师这行已经10年啦,在和家长们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大家在帮孩子积累知识储备时,常常陷入一些误区。有些家长觉得知识学得越多越好,于是毫无规划地给孩子灌输各种知识,根本不考虑孩子是否能够消化吸收。结果呢,孩子学得累,知识还零零散散不成体系。还有些家长喜欢采用强
我干幼师这行已经10年啦,在和家长们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大家在帮孩子积累知识储备时,常常陷入一些误区。有些家长觉得知识学得越多越好,于是毫无规划地给孩子灌输各种知识,根本不考虑孩子是否能够消化吸收。结果呢,孩子学得累,知识还零零散散不成体系。还有些家长喜欢采用强迫式的教育方法,逼着孩子学习,这让孩子对学习产生了抵触情绪。
既然发现了这些问题,那我们就得了解一下幼儿的记忆发展规律,这样才能找到更科学的方法。幼儿的记忆发展有它自身的特点。首先,形象记忆在幼儿记忆中占主导地位,他们对那些具体、直观的事物记得更清楚。比如说给孩子讲故事,如果配上色彩鲜艳的图片,孩子就更容易记住故事内容。其次,幼儿的机械记忆能力比较强,他们可以通过反复诵读记住一些内容,但理解能力相对较弱。最后,幼儿的记忆具有很大的无意性,他们在游戏、生活中不经意间就能记住很多东西。
了解了这些规律后,我们就可以把它们运用到家庭知识积累中。我总结了一套家庭知识积累四步法,能帮助孩子更好地学习。
晨间时光,孩子刚睡醒,精神状态比较好,我们可以利用这段时间进行一些简单的互动游戏。比如吃早餐的时候,让孩子帮忙摆碗筷,这样可以让他们认识数字和数量。还能玩“我说你拿”的游戏,我说出一种水果的名字,让孩子从水果篮里拿出来,通过这个游戏,孩子能认识不同的蔬果分类。不过要注意,孩子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有限,单次学习时间最好别超过15分钟。
到了午间,孩子的精力没那么充沛了,适合进行一些安静的活动,像绘本共读就很不错。选择有季节特征的立体书,和孩子一起观察自然规律。春天的书里有盛开的花朵、飞舞的蝴蝶,孩子通过触摸、感受这些立体的画面,能更好地理解季节的变化。共读过程中,我会提一些简单的问题,引导孩子思考,培养他们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晚间是孩子放松的时间,这时候可以开展多感官体验活动。用沙盘模拟地理轮廓,让孩子用手触摸,感受不同的地形。还能带孩子到小区花园里,闻一闻花草的味道,辨别不同的植物。这种摸得到、闻得到的学习方式,能让孩子的记忆更加深刻。
除了日常活动,我们还要建立“任务 - 反馈”机制。就拿玩拼图来说,和孩子一起完成拼图后,我们一起回顾拼图中各种形状的名称,强化孩子的记忆。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在学习时也有不同的注意事项。3岁左右的孩子,别让他们进行文字的机械记忆,这个阶段他们更适合通过形象的事物来学习。4 - 5岁的孩子,可以适当增加一些难度,但学习时间也不能过长。
孩子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后,我们要引导他们把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实现从知识储备到思维提升的能力迁移。比如孩子认识了各种植物后,让他们自己设计一个小花园,思考不同植物的搭配。我在幼儿园就有这样的成功案例,有个小朋友通过写种植观察日记,不仅提升了自然认知,还学会了记录和思考。他会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用简单的文字和图画记录下来,遇到问题还会主动问老师和家长。
总之,帮孩子积累知识储备不能急于求成,要遵循他们的认知发展规律,用孩子喜欢的方式,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通过生活化互动游戏建立知识框架,结合绘本共读培养理解记忆,利用多感官体验强化知识留存,再加上“任务 - 反馈”机制,孩子的知识储备会越来越丰富,思维能力也会同步提升。
来源:文雯说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