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10月10日,朝鲜劳动党将迎来建党80周年纪念日,此刻的平壤城外,美银基星厂里数以万计的民众正紧锣密鼓排练队列,西方卫星早已捕捉到移动式导弹发射车与重型装备的轨迹——种种迹象都在昭示,一场可能超越以往任何一次的盛大阅兵即将登场。
2025年10月10日,朝鲜劳动党将迎来建党80周年纪念日,此刻的平壤城外,美银基星厂里数以万计的民众正紧锣密鼓排练队列,西方卫星早已捕捉到移动式导弹发射车与重型装备的轨迹——种种迹象都在昭示,一场可能超越以往任何一次的盛大阅兵即将登场。
外界本该聚焦朝鲜将亮相的新型导弹与秘密武器,但平壤、首尔、北京、莫斯科乃至华盛顿的政治圈,却不约而同把目光放在了另一个更微妙的问题上。
金日成广场的主席台上,站在金正恩身边的会是谁,中国和俄罗斯这两个关键邻邦,将派出怎样的代表团观礼,这场阅兵早已不止是朝鲜的力量展示,更成了东北亚地缘格局的试金石,而韩国第三民政府的焦虑,或许从这一刻就已注定。
对金正恩而言,这场建党80周年阅兵绝非简单的纪念活动,而是朝鲜全新国家战略的集中官宣。
近年来,随着特朗普与李在明相继上台,金正恩敏锐捕捉到外交窗口期,抛出了一套清晰的外交构想:要让朝鲜从国际棋盘上被动防御的棋子,变成能主动布局的棋手。
这个构想的核心有三点:一是把朝鲜打造成地区外交的中心国家,二是对威胁本国安全的对手采取先发制人的姿态,三是主动引导地区乃至全球局势向有利自身的方向发展。
过去外界总把朝鲜外交大国、军事强国的口号当宣传,但如今金正恩正用实际行动落地,年初起就向多国广发英雄贴,其中最看重的就是中俄两国的态度。
对朝鲜来说,阅兵的成功与否,不只是看展示了多少先进武器,更要看主席台上朋友圈的分量。
若能争取到中俄最高领导人或核心官员出席,相当于为朝鲜的大国定位拿到关键背书,这比任何导弹亮相都更有外交价值,毕竟,在复杂的东北亚格局中,盟友的认可往往能直接影响国际社会对一个国家的认知。
而9月21日朝鲜第14届最高人民会议上,金正恩的讲话更是把这份战略野心推到了台前,他首次明确将朝韩关系定义为隔江相望、不可能合一的两个国家。
相当于从法理和意识形态上切断了与韩国统一的可能,同时用两个绝无可能强调拥核之路不会逆转,还明确核武器的双使命。
平时威慑,若国家被逼到极限则立即实战运用,这番摊牌让所有人看清:朝鲜要的不是半岛统一,而是以拥核独立国家的身份,在东北亚重新站稳脚跟,而10月10日的阅兵,就是这场定位重塑的首次盛大公演。
面对朝鲜的热情邀约,中俄两国的回应既符合外交礼节,又暗藏现实算计,只是路径大不相同,俄罗斯的态度早已清晰。
克里姆林宫此前就放出消息,俄联邦安全会议副主席兼统一俄罗斯党主席梅德韦杰夫,将在10月访问平壤。
这个安排堪称精准平衡:普京在2024年6月刚访问过朝鲜,从外交对等原则看,短期内再次出访可能性极低,另一方面,梅德韦杰夫的身份很微妙。
作为执政党主席,他出席朝鲜劳动党的建党庆典,可定义为高级别党际交流,既给足了平壤面子,又避免了元首访问可能引发的过度解读和复杂安排。
更值得琢磨的是,俄罗斯此举还暗含对朝合作的潜在诉求,当前国际局势下,俄罗斯在能源、军事领域与朝鲜的协作需求增加,梅德韦杰夫的访问既能巩固双方政党层面的互信,也能为后续务实合作铺路,比如探讨朝鲜对俄军需物资补充的可能性,这对俄罗斯而言是一举两得。
相比之下,中国的代表团规格更显悬念,也更受外界关注,不久前,金正恩刚高调访华出席九三大阅兵,与中俄元首并肩亮相,中朝背靠背战略协作的姿态十分明确,当时中方也承诺会加强对朝战略沟通。
从外交礼尚往来的角度看,中方派高规格代表团回访合情合理,但现实制约因素同样不容忽视,熟悉中国外交节奏的人都知道,每年9到12月是外交活动最密集的时期。
11月的亚太经合组织峰会、12月的二十国集团峰会等重要会议早已排满日程,要在如此紧凑的行程中为平壤阅兵挤出时间安排正式国事访问或高规格代表团访问,需要大量前期准备。
从外长先行访朝协调细节,到安全评估、政策沟通,再到应对外界反应的预案,每一步都不能少,但如今距离10月10日只剩半个多月,外界尚未观察到任何相关准备迹象。
毕竟,中国的外交决策向来注重务实平衡,不会因单一事件打乱整体布局,而具体或许要等到临近阅兵时才会揭晓。
当中俄的回应逐渐清晰,最焦灼的莫过于韩国第三民政府,比起朝鲜对阅兵的积极筹备,韩国的反应更像隔岸观火却被火灼伤。
他们原本对朝抱有柔性对话的期待,如今却要面对统一无望、核威胁加剧的双重冲击,韩国第三民政府此前一直试图通过交心姿态缓解半岛紧张。
比如推动民间交流、释放合作信号,但金正恩9月21日的讲话彻底打破了这种期待,朝鲜从法理上删除统一表述,等于宣告韩国长期以来的半岛统一目标失去了对话基础。
而拥核绝不逆转的表态,又让韩国的安全焦虑直线上升,毕竟,朝鲜的核武器第二使命明确指向实战运用,这对地缘上紧邻的韩国而言,是实实在在的威胁。
更让韩国头疼的是,平壤阅兵的时间点恰好卡在韩国即将举办庆州亚太经合组织峰会前夕,若阅兵现场出现中俄朝高级代表同框的画面,这会直接削弱韩国在亚太外交中的话语权。
甚至让韩国在峰会期间陷入被动,毕竟,东北亚格局中,中俄朝协作的印象一旦强化,韩国想要争取的国际支持可能会打折扣。
对李在民政府而言,眼下的困境还不止于此,尹锡悦政府退场后,韩国国内本就有对朝政策失效的舆论质疑,如今面对朝鲜的摊牌和阅兵的压力,李在民既要应对民众的安全焦虑,又要满足美国强化美韩同盟、施压朝鲜的诉求,陷入了两头为难的境地。
有人说,尹锡悦的黯淡退场对韩国而言,不是噩梦的结束,甚至不是结束的开始,而是开始的结束,这句话如今看来格外贴切:不管韩国人愿不愿意,朝鲜拥核已成现实。
不管韩国如何期待对话,半岛统一的可能性已被彻底切断,而夹在中俄朝与美国之间,韩国注定要被推向更复杂险峻的大国角力前沿。
对朝鲜而言,阅兵是战略宣告,标志着其棋手定位的正式落地,对中俄而言,这是外交平衡的体现,既巩固盟友关系,又兼顾自身利益。
而对韩国而言,这更像一场被动接受的格局变革,焦虑之外,或许需要重新思考对朝政策的方向。
来源:沧海冒险家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