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漫步在村里的串户路上,只见青砖白墙的一栋栋楼房点缀在青山绿水间,路边樱桃树上挂满了鲜红的樱桃,庭院里种满了花草,充满田园气息。
果倮座村,一个藏在高山里的村庄。
初夏时节,记者从盘州市鸡场坪镇中心驱车前往果倮座村,沿着蜿蜒的山路一路爬升,两侧树木青翠葱郁,云雾升腾。
约莫半小时后,隐匿在大山深处的果倮座村轮廓渐显。
图为:果倮座村生态优美。鸡场坪镇 供图
漫步在村里的串户路上,只见青砖白墙的一栋栋楼房点缀在青山绿水间,路边樱桃树上挂满了鲜红的樱桃,庭院里种满了花草,充满田园气息。
继续沿着村里的产业道往里走,远处传来打孔机的声音。“这两天村里忙着移栽烟苗,好多村民都在地里忙碌。”果倮座村党支部书记罗元宏告诉记者,村里种植了1600亩烤烟。
烤烟,也是果倮座村的支柱产业。
放眼望去,上千亩烤烟种植地块错落有致,田垄整齐排列,随处可见烟农们如火如荼移栽烟苗的繁忙景象,一幅生机勃勃的“农忙图”正徐徐展开。
图为:烤烟种植。顾冰洁 摄
“我家种了160亩烤烟,这几天烤烟地里每天都要二十多名工人才忙得过来。”烤烟种植大户陈定柱和工人们一起在烤烟地里忙着打孔、栽苗,大家配合默契、各道工序紧密衔接,将一株株烟苗移栽到田间地头。
每亩烤烟的产值在4000元左右,带动了村里大量村民就业增收,已然成为果倮座村富民产业。看着眼前一亩亩移栽好的烟苗,罗元宏不禁感慨:“这些年,村里的变化太大了!”
跟随罗元宏的回忆,记者仿佛看到了果倮座村的变迁。
果倮座村,位于鸡场坪镇西北部,平均海拔1800米。境内居住有汉族、彝族、水族等民族。而果倮座村村名的来源,也与少数民族相关——
一种说法是来源于彝语地名,彝语称“果洛唑”,意为像“锅桩的冲子”;另一种说法是,外地一“仡佬族”农户居住过的地方,后来把“仡佬座”谐称为“果倮座”。
图为:村民种植烤烟。顾冰洁 摄
“我们村是一个农业村寨,在我小时候村里种的大多是玉米、小麦、土豆等。”罗元宏说,那时候村民们多以务农为主,受限于交通不便,连外出务工的村民都没几个。
但更让村民头疼的是,果倮座村水资源匮乏。除去肖家村寨子在雨水季节能从水井取水外,其他寨子水源缺乏,遇到干旱季节,只能靠镇上组织村里用车辆就近运水,或由村民背水上山。
“我们这代人,基本上都有背水吃的记忆。”罗元宏坦言,缺水也是阻碍果倮座村生产发展的原因之一。
直到2008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果倮座村建成150口小水窖,缓解了村里的用水困难,但冬季枯水期时,积水仍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2013年,当地政府争取资金立项解决果倮座村人畜饮水问题,从松河水厂至果倮座村铺设长达16公里的供水主管道,分水管分别拉通到各家各户。2014年年初通自来水,全村人畜饮水困难得到解决。
图为:果倮座村斗牛表演。鸡场坪镇 供图
与此同时,果倮座村的交通也发生着变化。2013年,村里得到项目资金将村内主干道公路硬化为水泥路。2019年,又建成部分通组硬化公路。2022年,果倮座村争取到资金,用于改建部分公路。目前,全村17个自然村寨通公路总长49.32公里,串户路硬化水泥路18公里。
果倮座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产业也迎来“新篇章”。2018年,罗元宏在外出考察时看到当地的烤烟产业,想起曾经村里也种植过烤烟。在仔细了解后,罗元宏主动找到烟草公司。
烟草公司来到果倮座村考察后,发现村里非常适合烤烟种植。于是,当年村里种下280亩烤烟,开始推进烤烟规模化种植,此后种植面积逐年上升。
“现在,大家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罗元宏说,如今村里住房安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实现全覆盖。脱贫攻坚期间,590户庭院硬化、11个活动广场、50盏路灯点亮了山村夜空,污水管网与垃圾收集系统的完善更是让村庄焕发新颜。
图为:果倮座村斗牛表演。鸡场坪镇 供图
从大山深处走来,向美好未来奔去。今天的果倮座村,正以产业兴旺,村庄和美的崭新姿态书写着乡村全面振兴的篇章。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顾冰洁
来源: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