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起央视春晚,总有那么几个小品让人回味无穷,特别是那些接地气的表演,总能戳中老百姓的心窝子。郭昶说起来不少广东观众都熟悉,他演的那个康祈宗,滑头又爱财,活脱脱一个市井小市民。可谁能想到,总在荧屏上逗乐的他,早早就离开了大家,算起来已经19年了。
提起央视春晚,总有那么几个小品让人回味无穷,特别是那些接地气的表演,总能戳中老百姓的心窝子。郭昶说起来不少广东观众都熟悉,他演的那个康祈宗,滑头又爱财,活脱脱一个市井小市民。可谁能想到,总在荧屏上逗乐的他,早早就离开了大家,算起来已经19年了。
1956年郭昶出生在辽宁沈阳,本是东北汉子,却因为家庭变故跟着母亲南下广州谋生。那时候他初中刚毕业,就进了广州汽车集团客车有限公司干活,起早贪黑想多挣点钱补贴家用。没想到一次厂里文艺活动,让他接触到表演,从工人文工团起步,慢慢摸索着进了演艺圈。
1980年,他随广东省话剧院儿童剧团去北京演出,领导一看他有潜力,就鼓励他去专业深造。单位也支持,让他停薪留职一年考广东电台,虽然学历不高,但郭昶勤快肯干,很快就站稳脚跟。1984年,他转战电视,第一部戏就是演小偷,虽然角色小,但表现到位,导演赏识,之后接了不少作品,像《万花筒》和《宝贝老公娇娇妻》,事业一点点往上走。
真正让郭昶名声大噪的,还是1992年央视春晚。那年他作为广东首位上春晚的演员,和潘长江、黎舒兰一起演小品《草台班子》。潘长江当时已经是小品界的熟面孔,郭昶虽是新人,但俩人都是东北人,配合默契。小品讲的是剧组拉赞助的糗事,幽默中带点讽刺,观众一看就乐。表演一结束,他们就拿了小品一等奖,这在当时可是大荣誉。
郭昶一下子从幕后走到台前,全国观众都知道这个瘦高个子广东演员了。春晚后,他的戏约多了起来,媒体采访也接连不断,郭昶的名气直线上升。潘长江后来也多次提起那次搭档,说是难忘的经历,两人虽没再合作,但那份默契成了春晚经典。郭昶借着这个东风,接了更多喜剧角色,他的表演风格接地气,总是把普通人的小九九演得淋漓尽致。
春晚之后,郭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2000年,广东本土剧《外来媳妇本地郎》开拍,这个家庭喜剧很快就火遍岭南。郭昶接了康家二哥康祈宗的角色,这个人物爱钻营、抠门,典型广州小市民形象。起初剧组对他的学历有疑虑,但郭昶试镜时把人说服了,演得入木三分。播出后,观众直呼过瘾,有人甚至叫他“广东周星驰”。
剧集一集接一集,郭昶的康祈宗成了招牌,观众看他耍滑头就觉得亲切,像身边熟人。剧组拍了多年,郭昶一直没落下,贡献了不少经典桥段。他的粤语标准,东北底子加南方生活,演起本地郎来特别有味道。
可好景不长,2003年郭昶查出胃癌。那时候他正事业高峰,坚持带病工作,不愿轻易住院。剧组里他照常拍戏,化疗间隙还赶场,硬扛着病痛把角色演完。2004年电影版《我的大嚿父母》上映,他继续演康祈宗,状态虽不如前,但专业精神没变。2005年病情恶化,拍戏次数少了,但郭昶没停下脚步。2006年上半年,他还在医院和片场两头跑,直到6月14日在广州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离世,终年49岁。消息当时报道了,但网络不发达,很多观众没留意,以为他年纪大了退休隐居了。
他没大富大贵,但用表演给老百姓带来欢乐,实打实的基层艺人。癌症谁也没想到,早走一步,让人惋惜。
郭昶走后,《外来媳妇本地郎》剧组面临难题,康祈宗是核心人物,怎么处理缺席?编剧决定让角色远走高飞,先是编去河南创业,后来统一成去非洲发展,避免直接提死亡,保持喜剧氛围。剧中通过电话戏份延续,声音用配音,家人偶尔聊起二哥的生意,故事线没断。剧集继续拍,超过4000集,康家四代人故事越拉越长,观众追着看,郭昶的空位渐渐被新角色填补。
妻子潘结没改嫁,独自带女儿长大,女儿后来也进了演艺圈,继承了父亲的影子。剧组痛失郭昶,但没停步,坚持本土题材。
郭昶的影响没随时间淡去。他的春晚表演成了经典,重播时总有人提。潘长江在采访中忆起搭档,感慨那份缘分。19年过去,提起郭昶,还能勾起老观众的记忆,他的贡献值得肯定。
来源:梦城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