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平区疾控中心发布“双节”假期健康提醒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07 11:15 1

摘要:当前仍是我区蚊子活跃期,且东南亚等地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疫情高发,存在输入后本地传播的可能。这两种病都通过伊蚊(俗称“花蚊子”)叮咬传播,症状有明显区别:

大小新闻客户端10月7日讯(YMG全媒体记者 徐峰 通讯员 王辉)国庆中秋双节期间,牟平区疾控中心发布健康提醒:

重点传染病防控:筑牢健康第一道防线

不同传染病有不同的传播途径和症状,提前了解、做好防护,能有效降低感染风险。

(一)蚊媒传染病:警惕“蚊子传毒”

当前仍是我区蚊子活跃期,且东南亚等地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疫情高发,存在输入后本地传播的可能。这两种病都通过伊蚊(俗称“花蚊子”)叮咬传播,症状有明显区别:

- 基孔肯雅热:主要表现为发热、出皮疹、关节疼痛;

- 登革热:常出现发热、“三痛”(剧烈头痛、后眼窝痛、肌肉关节痛)和“三红”(面部、颈部、胸部潮红)。

防护三要点:

1.防叮咬:家里装纱门纱窗,正确使用蚊香、电蚊液;外出穿长袖长裤,暴露皮肤涂驱避剂,避开上午7-9点、下午5-7点蚊虫活跃时段在草丛、树荫等阴暗处停留。

2.清孳生地:定期翻盆倒罐清积水(比如花盆托盘、废旧水桶),水养植物每周换水并刷容器,疏通沟渠、填平洼坑,从源头减少蚊子滋生。

3.勤监测:从疫情流行区回来后,14天内做好自我健康观察,一旦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立即就医并主动告知旅行史。

(二)肠道传染病:管好“入口”是关键

秋季是肠道传染病高发期,诺如病毒肠炎、霍乱是重点防范对象,主要通过污染的食物、水或接触传播。

1.诺如病毒肠炎:传染性强,易在人群聚集处暴发

成人、儿童都可能感染,全年都有病例,尤其容易在家庭、旅行团等聚集场景传播。症状有差异:成人多腹泻,儿童多呕吐。

防护五点注意:

- 勤洗手:接触食物前、上厕所后一定要洗手;患病期和康复后3天传染性最强,这期间更要做好手部卫生。

- 保食安:不喝生水、未煮沸的水;不吃生或半生的食物,尤其是海鲜、贝类。

- 护环境:家里定期开窗通风,保持清洁,常消毒高频接触的表面(如门把手、餐桌)。

- 早就医:出现腹泻、呕吐等症状,尽快去医院,如实告诉医生症状和近期接触史。

- 少接触:自己或家人感染后,避免和他人密切接触,不参加集体活动、聚餐,防止传染给别人。

2.手足口病:重点保护“学龄前儿童”

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是学龄前幼儿、小学生常见的急性传染病,全年都可能发病,通过密切接触传播。典型症状是手、足、口、臀部出现皮疹或疱疹。

防护五要点:

- 勤洗手:帮孩子养成饭前便后、外出后用肥皂/洗手液洗手的习惯;不与他人共用毛巾、餐具等个人用品。

- 常消毒:家里保持清洁、通风,定期消毒孩子常接触的物品(如玩具、奶瓶、门把手)。

- 强体质:保证孩子充足睡眠、均衡饮食,多吃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适度运动。

- 少聚集:手足口病高发期,少带孩子去人群密集、通风差的公共场所,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 早接种:高发季节前,推荐给孩子接种手足口病EV71疫苗,能降低重症风险。

3.霍乱:症状凶险,需高度警惕

通过污染食物、水传播,典型症状是“无发热的严重水样腹泻”,若不及时处理,可能快速导致脱水甚至死亡。全球及我国均有病例报告,节假日聚餐更要注意。

核心防护:不喝生水,不吃未煮熟的肉类、海鲜;聚餐时关注食品卫生,严防交叉污染。

(三)自然疫源性传染病:远离“蜱虫叮咬”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简称“发热伴”),由新型布尼亚病毒引起,主要通过蜱虫(俗称“狗豆子”“草爬子”)叮咬传播,也可能通过与患者密切接触传播。症状包括发热、头痛、肌肉酸痛、恶心、呕吐、乏力、厌食、表情淡漠等。

防护两步走:

1.户外防叮咬:尽量不去山区、丘陵、森林、草丛等蜱虫多的地方;必须去时穿长袖长裤,用含避蚊胺的趋避剂,避免长时间坐卧;回家后勤洗手、洗澡、换衣服。

2.发现叮咬别乱拔:回家后检查身体,重点看头皮、腰部、腋窝等隐蔽部位;若发现蜱虫叮咬,别用手直接拔,可去正规医院处理,或用酒精喷蜱虫后,用尖头镊子夹住蜱虫口腔部轻轻垂直拔出,再用碘酒/酒精消毒伤口;之后观察2周,出现上述症状立即就医,并告知医生蜱虫叮咬史。

(四)呼吸道传染病:做好“日常防护”少中招

秋季温差大,呼吸道黏膜易受刺激,新冠病毒感染、流行性感冒(流感)容易高发。

1.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主要症状为咽干、咽痛、咳嗽、发热,老年人和免疫力低下人群重症风险较高。

防护建议:保持勤洗手、常通风的习惯;符合接种条件的人,尽早完成疫苗接种;出现症状后及时就医,就医途中全程戴口罩。

2.流行性感冒(流感)。接种流感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手段,建议重点人群(老人、儿童、慢性病患者等)优先接种,最好在10月底(流感流行季来临前)完成。

防护建议:少去人群密集、通风差的地方;坚持戴口罩,咳嗽、打喷嚏时用纸巾或手肘遮口鼻;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不要带病上班、上学。

(五)猴痘:纳入乙类管理,避免“直接接触”

猴痘已纳入乙类传染病管理,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患者病变分泌物传播,症状为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

防护建议:从疫情地区入境后,做好14天健康监测;避免与有可疑症状(发热、皮疹)的人密切接触;出现症状及时就医,告知医生接触史和旅行史。

食源性疾病预防: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入秋后秋雨多,有毒植物中毒进入高发期;加上季节交替、温差大,食源性疾病时有发生,节假日聚餐多,更要提高警惕。

防护四要点:

1.选对就餐地/做好家庭烹饪:外出就餐选证照齐全、环境整洁的餐厅;家里做饭要生熟分开(案板、刀具分开用)、烧熟煮透;熟食和易腐烂食物及时放冰箱(5℃以下),室温存放不超过2小时;冰箱别塞太满,定期清洁。

2.清洁要到位:生吃的蔬菜、水果彻底清洗;不喝生水;餐具定期用开水蒸煮消毒。

3.不“尝鲜”、不冒险:

- 野生蘑菇:目前没有简单有效的鉴别方法,毒蘑菇中毒症状凶险、无特效疗法、死亡率高,务必做到“不采摘、不购买、不食用”;

- 野菜野果:不认识、不熟悉的绝对不采不吃;即使是可食用的野菜,也可能因生长在公路边、污染水体旁而被污染,谨慎食用。

4.不适早处理:若就餐后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食物中毒症状,立即停止吃可疑食物,及时就医。

出行与日常防护:细节之处护平安

假期出行、日常活动中,这些细节能帮您进一步降低风险:

1.规划行程:出行前查目的地疫情和传染病流行情况,做好个人防护,记好自己的活动轨迹(比如去过的景点、餐厅、酒店),方便后续追溯。

2.保持好习惯:坚持“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分餐食、用公筷、一米线”,尽量减少大规模聚集活动。

3.远离野生动物:接触家畜家禽时做好防护;不捕猎、不食用野生动物和病死动物;被猫狗抓伤咬伤后,立即用肥皂水清洗伤口,及时接种狂犬病疫苗。

责任编辑:徐峰

来源:大小新闻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