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秋之夜,我独自徜徉在西安大唐不夜城,随着熙熙攘攘的人群观景散心,虽然天公不作美,天空飘着细雨,也看不见月亮,但大家的兴致不减。暮色刚漫过西安的天际线,大唐不夜城的灯火便如星河倾泻,将整条街道铺成一片流光溢彩的“天街”,往来的人们在光影与唐风里,织就一幅鲜活的
中秋之夜,我独自徜徉在西安大唐不夜城,随着熙熙攘攘的人群观景散心,虽然天公不作美,天空飘着细雨,也看不见月亮,但大家的兴致不减。暮色刚漫过西安的天际线,大唐不夜城的灯火便如星河倾泻,将整条街道铺成一片流光溢彩的“天街”,往来的人们在光影与唐风里,织就一幅鲜活的夜游图。
游人们的笑声、商贩的吆喝、远处传来的琵琶声交织在一起,有人举着刚买的肉夹馍边走边吃,有人在诗词灯牌下驻足品读,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松弛的笑意,在大唐不夜城的光影里,暂时卸下了白日的匆忙,一头扎进这场跨越千年的“长安梦”里。
人们喜欢“梦回大唐”,核心是因为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国力强盛、文化包容、社会开放的巅峰时期,既有着让国人自豪的硬实力,也有着极具吸引力的文化软实力。唐朝疆域辽阔,经济繁荣,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也是国际交流中心,周边国家纷纷遣使学习,这种“万国来朝”的强盛气象,至今仍是民族自豪感的重要来源。
唐朝文化兼容并蓄,诗歌(李白、杜甫)、艺术(莫高窟、唐三彩)、科技(僧一行测子午线)达到顶峰,且不排斥外来文化,胡商、胡乐、胡服在长安随处可见,这种开放多元的文化氛围,满足了人们对“包容盛世”的想象。
相较于其他封建王朝,唐朝社会风气更开放,女性地位较高(如武则天称帝、太平公主参政),人们的精神面貌更昂扬自信,这种“不拘谨、不压抑”的生活状态,让当代人向往不已。
“梦入长安月色华,宫城璀璨映流霞 ”,年轻的姑娘们穿着齐胸襦裙,裙摆绣着缠枝莲,鬓边别着珍珠钗,或是三三两两凑在仿唐建筑的飞檐下拍照,或是跟着巡游的“仕女”队伍轻挪脚步,手机镜头里,红墙、灯笼与笑靥叠在一起,满是灵动的诗意。
情侣们并肩走着,男生帮女生拢了拢被夜风吹起的发丝,两人驻足在全息投影的牡丹花海前,看虚拟的花瓣落在肩头,轻声说着话,身影被暖黄的宫灯拉得很长。还有结伴而来的老人,穿着舒适的布鞋,慢慢逛着街边的文创店,拿起印着“长安”二字的团扇细细端详,偶尔和摊主聊几句盛唐的故事,脸上的皱纹里都藏着惬意——他们或许更懂,眼前这繁华夜色,是今人对千年前长安盛景的温柔呼应。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