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5 年,贴一个手机排线 3 分钱,手快的一天能贴 800 个,现在?
“2005 年,贴一个手机排线 3 分钱,手快的一天能贴 800 个,现在?
机器 3 秒打 120 片,连锡膏都帮你抹平。
”——刷到这条弹幕时,我刚好路过永昌科技老厂旧址,大门换了新招牌,保安亭里坐着的是人脸识别摄像头,不是那个收 20 块就让你提前打卡的“李叔”。
当年阿梅为了 800 块全勤奖,发烧 39° 还穿静电衣,现在同一片厂房,政府贴海报:考个“新时代工匠”证,补贴 8000,直接打社保卡。
听起来像段子,可楼下便利店老板亲眼见,“上周三个小年轻拿着证书去买奶茶,直接刷社保付账,余额还多出两百。
”
有人吐槽“机器抢饭碗”,我蹲大浪新厂区门口数了数——晚高峰骑电动车出来的确实少了,但门口新开了三家“直播技能夜校”,门口小黑板写着:SMT 编程入门,包教会,学费 299,送一个月泡面。
教室里 50 个位置,天天爆满,后排加塑料凳。
老师就是当年线长“张工”,头发少了,话更毒:“不会写代码?
那就等着被代码写掉。
”
最魔幻的是夜班表。
过去王主管拿一张 A4 纸贴墙上,谁加班多谁请假少,全看他心情;现在小程序自动排班,想多赚两百?
系统直接提示“周三 20:00-24:00 缺人,时薪 35,报名点这里”。
小姑娘们一边排队打下班卡,一边戳手机抢单,跟抢演唱会门票似的,手慢无。
别急着唏嘘“人情味没了”。
上周六我在石岩偶遇“阿梅”,她当年拿加班费开的 10 平米小超市,早改装成“团购自提点”。
她指着冰柜里预制菜说:“厂里那帮师弟师妹,下班懒得做饭,扫码取货,我顺带卖奶茶,一个月流水比我当年贴排线三年还多。
”她笑出一颗虎牙,“一样是靠手,只是现在手是戳屏幕,不是粘锡膏。
”
所以,别再说“工人越努力,老板越换车”。
努力的方向变了——以前把加班当投资,现在把证书当筹码。2005 年你问线长“学点啥能升技术员”,他叼着烟回你“把眼前螺丝打紧就行”;今天张工在直播间直接甩链接:“学完贴片机编程,跳槽隔壁厂,底薪加 2500,不谢。
”
夜色降下来,新厂房的灯像一排冷白的 QR 码,扫一下就能跳出工资条。
老厂房拆得只剩一堵涂鸦墙,有人用红漆刷了一行歪歪扭扭的字:
“当年我们靠手指活,现在靠脑子活——都一样,别停。
”
来源:魔法风声rx